医患信任危机,媒体应当反思

更新时间:2024-02-1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0615 浏览:44535

不少媒体和记者习惯于认为,业内专家、医疗鉴定机构等因缺乏独立性而不可信.这种明显带有主观色彩的观念呈现到新闻报道中,不止是对医患之间相互信任的瓦解,更是对社会信任体系的蚕食.

2012年5月3日,“医疗大戏”《心术》登陆浙江、安徽、东方、天津四大卫视,一时成为全民热议的焦点.

《心术》一开场,外科大夫谷超华因为急于抢救病人,没等家属签字就动了手术,未曾想病人意外死亡.这一事件被媒体并无限放大,谷的行为由于媒体的错误解读而被公众误解,在巨大的社会压力之下他只好离职.不少网友看了这一情节后高呼“恨不得把电视剧里的记者拖出来打一顿”.诚然,电视剧不是纪录片,谷医生的遭遇是经过艺术加工与创造而展现出来的,但也并非毫无根据的虚构,曾闹得满城风雨的深圳“八毛门”事件就是现实的一例.

2011年,一新生儿被家长抱着到深圳儿童医院就医,医生称需花近十万元做手术,家长拒绝后将孩子转至另一医院,声称花八毛钱就治好了病,深圳儿童医院立刻成为众矢之的.但不久孩子病情恶化,家长将孩子带到武汉某医院,诊断结果与深圳儿童医院的完全一致,处置方法也基本相同,家长因此向受到舆论抨击的深圳儿童医院公开道歉.“八毛门”事件折射出了医患间的信任危机.2012年以来接连发生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北大人民医院、北京航天总医院等医疗机构的几起“伤医”事件,更将这一信任危机凸显出来.至此,全社会开始进一步反思日益恶化的医患关系.在反思的声音中,不少人认为媒体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反观近几年有关医患纠纷的报道,媒体的某些做法确实存在不当之处,一定程度上激化了医患矛盾.

反思之一:报道的倾向性和选择性导致报道失衡

媒体最根本的社会责任是为社会提供迅速、准确的信息和对信息进行全面深入地阐释、分析,并提供一个可以充分表达民意的意识平台.①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媒体的报道往往不是纯客观的、全面深入的和准确的.报道的倾向性与选择性会突出某些事实而淡化另一些事实,对受众态度的形成等带来重要影响.②

有关医疗报道中,媒体普遍对医方有着负面的刻板印象,认为相对于强势的医方来说,患者是天然的弱者,所以他们更需要帮助与同情.大多数记者在报道中选择性地倾向于同情患者,给他们更多的发言机会,至于医方是如何解释与回应的,则被放到了一个不平等的位置上.以“八毛门”事件为例,媒体先入为主表达观点,在最初的报道中大段地描述患儿父亲陈先生的质疑,却没有给予院方相应平等的话语权.此事之所以能够酿成轰动性事件,离不开部分媒体的选择性报道,这种弱化医方话语权的行为不只是对当事医院、医务人员造成了伤害,而且伤害了整个医患关系,不利于医患双方的沟通与交流.

不少媒体和记者习惯于认为,业内专家、医疗鉴定机构等因缺乏独立性而不可信.这种明显带有主观色彩的观念呈现到新闻报道中,不止是对医患之间相互信任的瓦解,更是对社会信任体系的蚕食.对于本就紧张的医患关系来说,这种蚕食无疑是雪上加霜.媒体具有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在网络空前发达、信息流日益膨胀的今天,更应当注重自身的社会责任,本着“真实、客观、正确”的原则对事件进行报道和传播,防止片面性、简单化,尽可能提供真实、准确、客观、全面的信息,避免造成舆论误导.

反思之二:媒体预先道德审判,错误引导舆论

在公众心目中,媒体占据重要位置,其影响力甚至胜过司法部门.这也是媒体可以代表民意,公众易为舆论所左右的原因.③但媒体不是审判机关,不能先于国家权力机关对新闻事件下结论,不能进行“媒体审判”.媒体的职责是向受众尽可能全面准确地传递信息,通过公正、客观、全面地传递信息来引导舆论.

“八毛门”事件之初,许多媒体便迫不及待地进行道德审判.深圳新闻网首先报道了《医院要动十几万元手术,最终8毛钱治愈》一文,这个报道在全国引起广泛关注,几乎所有媒体都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