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区域活动中让幼儿学会分享

更新时间:2024-03-1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241 浏览:17727

何谓分享?对于幼儿来说,分享是团结友爱、相互关心,是爱别人的更高层次的品质表现;是将自己喜爱的物品、美好的情感体验及劳动成果与他人共享的过程.它是幼儿个体亲近群体,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有力手段.要想让幼儿真正认识分享的意义,必须先对幼儿进行关心他人、爱护他人的思想品德教育.当今的幼儿,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优越的社会条件、特殊的家庭位置,致使许多幼儿存在着自私、孤僻、任性、独占心强、以自我为中心、不合群、合作意识差等问题.为此,教育部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鼓励幼儿用多种方式来表现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表达发现的愉快并与他人交流、分享.”

从活动中体验分享

环境是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社会、心理条件的综合体,是儿童发展的资源.幼儿是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来开展活动的.显然,良好的环境是幼儿分享品质形成的有效资源.幼儿教师要利用班级区域的创设,结合“分享”主题内容,鼓励幼儿主动参与,师幼合作共同布置.比如,在美术操作角布置“分享树”,通过画画、贴贴、剪剪,幼儿们共同创作完成了一棵普通的树.之后,孩子们经常会带一些自己喜欢的照片、图片、书等物品挂在“树”上,和同伴一起说说看看,“树”上的内容则根据孩子的意愿不定期的更换.一棵“普通树”由此就变成了“分享树”,孩子们从中感受了分享的快乐.

又如,为了让孩子们都来分享快乐和解除忧虑,教师建议孩子们在家园联系窗里设计了一朵花,上有这样几个字“天天好心情”.四片不同颜色的花瓣体现的是不同的心情:“我高兴,因为我等”“我伤心,因为我等”“我害怕,因为我等”“我生气,因为我等”教师希望孩子们每天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花瓣,让大家都来与同伴一起分享快乐,分担忧虑,解除恐惧.

从游戏中学会分享

游戏是幼儿日常生活的主要活动,也是幼儿最乐于参与的活动,其内容与形式多种多样.其中,合作分享的机会是很多的.教师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区域游戏活动,让幼儿在与同伴的共同游戏中,充分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分享与同伴共同合作的快乐.在幼儿喜爱的游戏中,只有让幼儿通过共同商量,友好合作,互相配合,才能使游戏顺利进行,以此分享共同游戏的快乐.

比如,在娃娃家的角色游戏中,当有“客人”来娃娃家做客时,“妈妈”“爸爸”和“宝宝”应当怎样分配这些玩具和饼干呢?教师启发小朋友学习分享和谦让,把玩具车送给客人玩,把小饼干留给自己,让幼儿在语言表达的同时,开启分享与谦让的行为.又如在图书角里,教师准备数量较少的图书,有的孩子拿到了书,有的孩子就没有拿到书,于是,就问拿到了书的孩子:“其他小朋友没有书看怎么办呢?”让幼儿通过思考,自觉产生分享的语言和行为.有的孩子说“那他就等我看完再看吧”;有的孩子说“拿这本书给他看吧”;有的说“我们一起看吧”,并将书递过去等对这些有分享言行的孩子都进行了表扬,以激发其他孩子产生分享行为.

为了能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也有良好的分享行为,教师还特意提出一些分享要求:图书角中,幼儿不争不抢图书、爱护图书、愿意与同伴交谈书上看到的内容;建构区里,不独占玩具,需要别人的玩具时,要和别人商量,经同意后才能拿,学着与同伴合作搭物体;表演区中,能与小伙伴互相配合,一起唱歌、跳舞、玩打击乐器;小医院中,就要求幼儿能自由选择游戏伙伴,学会分配角色,互相配合进行游戏;操作区里,在扣钮扣、系鞋带、编辫子等操作活动中,能与小伙伴轮流玩耍.

从评价中感受分享

区域活动最受孩子喜爱,这首先体现在它的过程.孩子通过自选、探究、合作能充分感受这种体现自主参与的快乐.那么,如何让幼儿在“评价”中来体验快乐、分享快乐呢?我们深深地感受到,在评价中感受快乐就是让孩子感受到成功,并体验和分享别人的成功.因为对于孩子来说,成功是一种极为满足和自信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也同时伴随着快乐的情绪.如何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感受到成功,除了让个别孩子在集体交流中展示介绍自己的作品,让孩子感受到成功感,更应关注到另外一些容易被忽略的孩子,这些孩子的作品虽然稚拙却更富童趣,对他们而言,作品的展示也是一种交流,更是一种被获得肯定的成功.作品的直观、形象,在某种程度上比语言更能激发同伴间的交往,进而相互学习.试想,有了作品展示这种无声胜有声的评价,在这“无声”的评价中,更能激发孩子们的创作欲、成就感,调动起孩子快乐并满足的情感体验.


实践证明,体验在幼儿身上的作用是明显的.通过体验,孩子们真正学会了分享,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和实际行动表达出来,这正是幼儿教育的目的.幼儿教师们可以利用直接的区域活动,用适当的方法引导幼儿,让幼儿产生分享的内在动机与愿望,使幼儿的分享行为更趋稳定、自觉,为其形成受益终身的品德素质打下良好基础.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