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更新时间:2024-01-2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5380 浏览:118008

摘 要:和谐教育的理念是适应现代化、大众化教育的理念,是一种“大教育”观.为加快中医事业的发展、造就优秀中医人才,应当以“和谐教育”理念为指导,创立符合时代特征的新的人才培养体系,推动中医教育可持续发展.

关 键 词 :校园文化;和谐教育;理念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6-0200-03

随着21世纪全球和我国经济、科技、社会和文化的不断进步,高等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重大转变.但也应看到我国传统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形成的.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这种模式在许多方面偏离了当代高等教育的规律,存在着很多弊端.大众化阶段要求教育走向化、人文化和个性化.为使教育更好地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应当积极探索树立与教育大众化,以及与和谐社会建设相适应的教育理念,即以人为本的“和谐教育”理念,及由此构建的人才培养体系,提高教育的现代化水平.新中国成立后,中医人才培养实现了由以师承教育为主的模式向现代院校教育为主的模式的跨越.几十年来形成的高等中医教育由于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在很多方面偏离了时代特征和中医教育的特色.为实现“三个面向”、加快中医事业的发展、造就优秀中医人才,更应当以“和谐教育”理念为指导,创立符合时代特征的新的人才培养体系,推动中医教育可持续发展.

一、和谐教育的意义

大学生和高校教师是十分宝贵的人力资源,肩负着振兴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他们的综合素质的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民族的未来和前途.加强和改进大学教育工作,促进师生全面共同发展,对于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使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创新高等教育的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建立适应新时期、新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教育需要的新理念、新模式.在和谐教育理念指导下,对中医教育的探索和取得的成效,对于落实党和国家对教育工作的要求,提升高等中医药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推动中医教育和中医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和谐教育的内涵

和谐教育的理念是适应现代化、大众化教育的理念,是一种“大教育”观,要求把教育看成是一项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它通过“六个和谐”,促进实现“三个发展”.“六个和谐”:即教育体制的和谐,学生各项素质之间的和谐,教与学的和谐,学生、教师、学校三者关系的和谐、教育环境的和谐和教育管理的和谐.“三个发展”:即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以及学生、教师、学校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全面发展”是指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发展,即道德、知识、能力、身心、审美等综合素质的发展;“个性发展”是指学生在个人兴趣、爱好、特长等基础上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具有自我成长的潜在能力和基础;“学生、教师、学校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是指学生、教师、学校三方面具有自我成长的潜在能力和基础;在和谐教育中“六个和谐”是手段,“三个发展”是目标,它们是和谐教育的核心价值观.综上所述,和谐教育是学生、教师、学校三方面共同和谐发展的教育,实施和谐教育的过程,是教书育人的过程,也是促进师生双方自身素质和谐发展和完美人格形成的过程.可以说,和谐教育理念是素质教育理念的丰富和发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保障,是新时期贯彻科学发展观、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发展和传承其本于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天人相应,天人和谐,身心和谐的认知方式.中医的特色决定了中医教育也要以“和谐”为出发点和归宿.中医“和谐教育”的内涵是指中医教育应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和中医特色,坚持以人为本、和谐育人,运用有效教育方法、教育资源,依托校内外环境的作用,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以及学生、教师、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及由此建立的人才培养体系.

三、和谐教育的原则

和谐教育是一项宏大的育人体系,要做到理论先行,以理论指导实践.实施和谐教育应当树立和坚持以下六项原则,这六项原则是中医和谐教育的特色、精髓和理论支点.

(一)和谐教育的人才观——德术双修原则

医乃“仁术”,医德和医术是从医者最重要的两种素质.德高术精是古今中外优秀医学人才的唯一标准.医德双修是中医和谐教育必须坚持的第一原则.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形象地比喻说:“道德是照亮全面发展的一切方面的光源”.医学道德对习医者其他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和动力作用.和谐教育要求以德为先,对医学人才来说,其思想品质、职业道德修养比专业文化知识的学习更重要也更根本.只有修身才能立业,习医者首先要具备最基本的和良好的个人道德和职业道德,把医生的医德与其所承担的救死扶伤的社会责任联系起来,进而做到以仁心立术、仁术立业、仁术济世.和谐教育要求以术为本,医生的对象是“至贵之人”,医学又是“至道在微,变化无穷”的科学,要求从医者必须掌握精湛的医术.《内经》指出医生有上工、中工和下工之分,习医和从医的目标就是要达到上工的境界,即德高术精的优秀人才.这些立德、立品、立术、立业的人才思想及其实践,对于我们实施大医工程,搞好中医教育,培养优秀中医人才将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和谐教育的人文观——医文融合原则

中医和谐教育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互融合.中医药学不仅是一门技术科学,同时它又是植根于华夏文明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其理论体系和思维方式与我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中医学是传统文化中瑰宝,始终高扬着“医乃仁术”、“仁者爱人”的人文主义旗帜,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有机结合.教育不仅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也是做人和立人的教育.中医教育不仅是“成才”的教育,而且是“成人”的教育.成才,就是通过教学用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武装学生,使他们掌握中医的理论和技术,用于怎么写作社会.成人,就是用优秀的人文精神塑造学生,教学生懂得做人,懂得为人,不断完善自己.优秀的人文精神和健全完善的人格是人全面发展的底蕴,是中医人才成长的基石.中医教育中的人文教育,不只是文化知识的教育,也是人的文化素质、文化修养和文化品位等综合性的教育,它们是从医者一切素质提升的内在基础,对于人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医德医术的掌握和运用具有很强的渗透和影响力.人文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是使中医大学生掌握有关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以及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献身医学、救死扶伤、仁爱助人、甘于奉献等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