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的现代性问题

更新时间:2024-02-1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5174 浏览:118036

【摘 要】在文学领域,对文学理论现代性的研究与探讨一直被看成是重要话题.由于现代性属于历史范畴,文学理论的现代性正以整体规定的形态受到人们的关注,因此要进一步思考文学理论的现代性问题.本文首先分析文学现代性的内涵,然后描述中国文学理论现代性构建及其特征,最后谈谈对文学理论现代性建设的思考.

【关 键 词】文学理论;现代性;构建;特征;发展

我国文学理论现代性问题的激烈讨论是从20世纪末开始的,并一直持续到现今文艺理论界.文学理论现代性问题的导火线,是杨春时、宋剑华与在1996年发表的《论20世纪中国文学的近代性》一文,书中提到“20世纪中国文学的本质特性,是完成由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过渡转型,只具有近代性,而不具备现代性”,这瞬间引爆文论界,这场轩然大波直接导致我国形成一场对文论现代性的持久而深入全面讨论.

一、文学现代性的内涵

自20世纪以来,对知识创新的追求使得国内的思想呈现出纷争的状态,而文学理论在其中扮演着“思想旗手”这一重要角色,成为引领国内文化思想发展的核心.在20世纪末90年代,国内在讨论文学现代性的问题上不断深入,诸多学者都思考并阐释了自己的想法,其中钱中文先生的某些论述得到了学界的认可,使得对文学理论现代性问题的的探讨趋于成熟.

在《文学理论现代性问题》一文中,钱中文具体阐释了“现代性”的含义,他将现代性与社会的现代化发展结合在一起,认为现代性是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高度发展状态.现代性作为一种现代意识精神,具体表现为一些普遍的规则,比如科学、人道、理性、、自由、平等、权利、法制等等,因而现代性在社会不断走向科学与进步的过程中发挥着一种启蒙精神、理性精神的作用.

二、中国文学理论现代性建构及其特征

现代性是我国百年文学理论突进主旋律的伴随者,几乎贯穿于我国文学理论的发展始末.我国许多先进的思想观念都萌发于文学理论,这些开风之气与现代性的普遍精神相统一,在我国文学界结出累累硕果,无论是从身份认同到全球化文化,从颠覆经典到意识形态争论,从审美观念到语言学和符号学,还是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都可以体现出文学理论的现代构建.另外,在文学理论构建过程中,文学理论就像一个不安分者想要穿越边界,常常在自我领域的边界上不断徘徊、不断突破.事实证明,文学理论在不同领域内实现了观念与方法论创新,这对所研究领域来说是不可小觑的贡献,比如研究社会理论、哲学、艺术等等,这些问题都超出了文学范围,属于社会文化层面的突破.

从我国发展历史来看,我国的文学理论现代性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我国是农业大国,在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背景下,我国文学现代性为了实现文学的呼唤与表达,建立起了以进步、科学理性和个性解放为核心的价值观念,这种与时代的发展相同步的状态,同西方文学现代性一样.因此,启蒙主义文学也成为中国文学现代性在早期的主潮.

第二,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形成经历了晚清到五四时期这一漫长的发展过程,其中现代文学的体制基础和生产方式是中国文学现代性的依据.直到五四文学革命时代,中国文学现代性才得以确立.

第三,中国文学现代性不是只顾自身发展的,而是呈现出对两个维度的充分考虑,一是通过变革自身传统来于现代生活的创造性相适应,二是寻找与西方文学的相似点,实现融和.

三、对文学理论现代性建设的思考

目前,我国文学理论现代性的建设陷入了瓶颈期.受我国当前社会变革的影响,无序性的社会变革进程使得文学研究混杂不清,呈现出了前现代的、现代的与后现代纠缠、混淆的状态,因而文学研究者也开始迷失了方向,社会思想也在混沌得模糊不清,一切都失去了原始的推动力.而文学理论在这种环境下也无所适从,停滞不前

有些学者认为应该解构文学理论的现代性,着手推行后现代研究.其实这种观念是片面的理解,但“解构”二字不太恰当,不能用“解构”来代替“建构”,而应该立足于中国文论的现代性建设的关键性问题,做好二者的合理转换.要想建立健全的现代性文学理论,就应该通过借鉴后现写作技巧论来怎么写作于现代性建设,利用后现写作技巧论中的合理因素来使现代性的偏执因素得以消解,这种相互融合后却又清晰明了的文学理论才是有可为的.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做好现代范式和后现代范式的转换:

(一)在知识形态上做好文学理论向后理论的迁移

文学理论是与文学有关的理论,具有文学的普遍特性,包括文学性、审美性及自主性,突出表现在文学的风格、技巧、形式、修辞等层面,可以说文学理论通过不断的分化过程来实现对边界与对象的确立,从而被看成一个完整而独立的知识形态,与其他的知识系统相区别.要想做到文学理论向理论的迁移,不仅仅只是将“文学”这个限定词去掉,而是挖掘其中的深刻内涵,顺应理论的特性,改变对社会、哲学、艺术和历史等内容的分析观念及方法.


(二)在研究对象上从作品向文本的转变

理论上,知识生产中概念的变化意味着知识关注重心的变化.在研究对象上,文学理论应该实现“作品”向“文本”的转变.“文本”在文学界并不陌生,有时甚至还要比“作品”这一概念更加受到亲睐.“作品”二字在文学理论的现代范式中常常被看作是独立实体,与作者和读者均无关系的,而“文本”则打破作品结构的中心化,将文学研究的对象放置于诸多要素关联中,使其成为一个相对概念.这就增加了文学艺术的互动性,使得独立、固定不变的作品转变为生产性、互文性的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