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和小学语文课程的整合

更新时间:2024-04-1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0184 浏览:135573

摘 要: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以多媒体为核心的现代化教育技术不断发展和进步.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在教育领域,信息技术和课程的整合已经是当前教学改革深化的主要方面.信息技术和小学语文课程的整合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利用多媒体,把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从而完成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任务.

关 键 词:信息技术;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整合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及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教学发生了深刻变革.现代教育技术的逐步普及与发展,为学科教学开辟了广阔的天地.现代教育技术优化了教与学的传输过程,它为素质教育提供了多姿多彩的空间,它的形象化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实施.现代教育技术创造了一个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环境,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我注意把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教学进行整合,充分发挥现代化教育技术的优势,为学生学好语文创造宽松、和谐、愉快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真正把教师从繁重的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下面我就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谈谈体会.

一、创设情境,感悟体验

现代教学技术为情感的激发与思维的开拓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创设了问题情境,它不仅可以使思维与情感的发展同步进行,而且可以使思维与情感活动图示化、简明化和流程化,促进学生思维和情感活动的和谐发展.例如,《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课文,作者用准确、鲜明、生动的词句,按“海水”“海底”“海滩”“海岛”的顺序具体形象地介绍了西沙群岛的美丽风光和丰富物产.但对于一个从没见过大海或很少见过大海的农村孩子来说,根本想象不出大海里面会有哪些宝藏.何况这么长的一篇课文,学生又怎能读出感情呢?针对这种情况,我首先“创设情境”:用多媒体课件导入,让学生身临其境,通过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画面,创设与课文相符的情境.神奇美妙的大自然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说话素材,当绚丽多彩的画面鲜活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无不为之震惊,为之感叹,似乎有说不完的话,有的说:“我看见了五颜六色的海水,西沙群岛的大海多壮美啊!”有的说:“我看见了许许多多的鱼,它们的样子很特别,和我平时所看到的鱼形状不一样.”有的说:“珊瑚太美了,有的长得像一棵树,有的长得像盛一束花.”有的说:“西沙群岛的树多,鸟儿都愿意在那儿栖息,鸟儿多了,下的蛋也就多了.”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了学生的感悟能力.学生能够在轻松、优美的环境中对文章内容有所感知.

二、利用电教手段,突破教学重难点

小学语文教学形成重点的原因之一,就是学生对教材中某些文字内容缺乏相应的感性知识,缺少进行抽象思维活动的媒介.电化教学就是教师通过挖掘教材本身的潜在因素,以恰当的画面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艺术感染力的影响下观察事物,发现问题,同时通过分析、推理提出多种解决问题的设想,进行灵活的、新颖的扩散训练,并做到训练学生的独特性和创造性.多媒体技术可提供丰富的声音及图像信息,在揭示文章重难点时,运用多媒体软件,让学生由形象的画面自然过渡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种教学活动自始至终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学生的情绪始终处于亢奋状态.如教学《观潮》一课时,我通过录像让学生们知道什么是“潮”.然后和着乐曲进行范读,通过“声、景、势”三方面说明“钱塘江大潮”被喻为“天下奇观”.通过录像让学生感受潮来之前的“隆隆声”;潮来时,先是“好像闷雷滚动――如同山崩地裂”,使学生感受到其声势之浩大,再播放录像,学生看到潮来时的景象,体会其景象之壮观,气势之磅礴,“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充分理解了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单一的语言文字变成生动形象的画面,活跃了教学气氛,启发了学生思维,较好地突破了本课教学的重难点.这样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运用投影片,丰富表象,发展思维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且拓展儿童的想象,涵养儿童的美感.”学习任何知识,都是离不开想象的.阅读教学更是这样,须重视启发和引导学生想象、思维.心理学家研究告诉我们:想象水平依赖表象的质量和数量,表象越丰富,想象就越开阔、越深刻.在阅读教学中运用投影,可帮助学生仔细、全面、深刻地体验课文内容,把抽象的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为想象思维提供丰富的表象.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有利于想象思维能力的训练.

四、有效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在倡导开放、尊重个性差异,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当代,我们应该为学生张扬个性、发展学生个性化、培养创新型人才打好基础.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可谓为学生提供了这一契机,使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得到了真正的体现.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一直处于协作、会话、交流的主体地位.学生可以互相提供信息,自由交流思想表达情感.在《地图上的发现》这一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在观看《世界地图上》,了解世界地图上各大洲陆地边缘有什么巧合的地方之后,便创设情境,出示:病房中的魏格纳在干什么?他在地图上发现了什么?有提出了什么,然后引导学生分工合作,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查找相关资料,然后进行处理,为我所用,并形成资源库中的一部分,形成资源共享.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理念下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传统的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是有限的,而利用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教学,对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是生动的、积极的.正如上面所提到的课件的运用激发了学生的情感投入,让学生真正融入到音乐、文字、图像中去,深入其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继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课堂教学的基础性、工具性、人文性、思想性、开放性、多样性、实践性、应用性、区域性、探究性、创造性、时代性、超前性的特点,要求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长期以来,学生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受应试教育、知识面面窄、图书资料量少、方法不当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很难适应素质教育对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需要,随着网上书库的日渐普及,学生可以通过上网轻松阅读网络版报纸及最新版的图书,不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也提高了阅读效率.如:教学古诗《望洞庭》后,可引导学生上网查阅刘禹锡的基本情况,收集其他作品,如果科学地指导和训练学生开展课外网上阅读,使学生初步学会、浏览、泛读、精读、速读、比较阅读,就会逐步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

总之,现代化教学技术与语文课堂的有效整合,有助于化解学生认识活动中的难点,深化学生情感活动,让学生学得兴趣盎然,老师教得生动活泼,达到引趣、以情促思、寓教于乐的目的,同时营造了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