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立法解读

更新时间:2024-01-1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5132 浏览:69050

摘 要:人类原认为可以无尽索取的大气资源现在变得越来越有限了,人们需要协调使用,有偿分配,并需要携手一致行动,努力扭转全球气候变化不利于人类生存的劣势.无论是从全球合作视野,抑或是国家制度角度,环境的整治都需要完备的立法,需要监督机制的保障.

关 键 词:环境问题监督制度完善立法

中图分类号:D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2010)01-184-02

我们的祖先在一万年前已懂得制陶艺术,源于黄河流域的彩陶工艺,之后却又在山东兴起了黑陶.先祖们辗转迁徒,漫漫长路,一代又一代,陶的艺术随着生活与自然传承着.子孙们秉持着前辈的智慧,发扬光大,不懈地探索于自然环境与物理学说之间,乐而忘返.悠悠岁月,文明穿越了时空,引领着人们前赴后继,百折不挠,始终追随着科学的思维,勇敢的实践,义无反顾地向着持续发展的美好生活愿景前行.但是,只有当人们掌握了客观规律,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与自然共存共生共发展.

随着人类经济活动的频繁加剧,人口迅速增长和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为因素对全球自然环境的影响愈加显著.1988年6月在美国国会一个关于气候的听证会上,国际著名大气物理学家姆斯•,汉森直指人类活动所导致的温室气体效应已经形成.20世纪80年代以来汉森都能正确预测之后几十年全球变暖的现象,是一个最早敲响地球变暖警钟的顶尖科学家.

1人与自然的背景

人类文明的演进贯穿着对自然的探索,在人类社会的早期是崇拜自然的采猎时期,人与自然相处在一种恐惧和依赖的关系之中.从没有文字的远古年始,面对神秘莫测的海洋,人们幻化出许许多多不同的想象,有如中国神话共工瞬间怒触不周山,从此“天倾西北,地陷东南”,有精卫愤而经年填海,一诉胸中不平的传说.又如在丹麦,有“海的女儿”从月夜静静的海面上,隐约传来了美人鱼动人的歌声.瑰丽的童话在岁月的流逝中承载着人类善良的精神寄托,伴随着我们走过几千年的历史.早在数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在生存斗争和生产实践中开始了对海洋的探索.例如我国夏(公元前2100年―前1600年)帝芒“东狩于海,获大鱼”,热切地表现了人们对海洋的认识和利用,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再如公元前3000年―前2600年,古埃及人已懂得组织般队往黎巴嫩运材料给法老建造陵墓(金字塔).公元前三世纪,希腊的航海家毕塞亚斯最早到达北极圈,并测量了纬度.公元八至十世纪,北欧人最早发现并随后进入冰岛、格陵兰.公元前284年―前192年,埃及的亚历山大城缪斯学院图书馆馆长埃拉托色尼用投影法测量出地球的周长,还运用几何学原理最早测量出地球是具有两极和赤道的旋转椭球体.约公元90年―168年天文学家、地理学家托勒密最早建立了经纬网的概念,并应用到世界地图中.人类的物理定律和理论是创立在对自然的观察与对事物的实验的基础上的.物理的定律和理论都是从生产活动、生活实践和科学实验中总结建立起来的,它们都是客观规律的反映.人们在其他学科和生产技术上的发展同时也推动着自然环境科学与物理理论科学的迅速发展.

研究显示,地球上潮汐的产生约三分之二是由于地球的潮汐作用,约三分之一是由于太阳的潮汐作用.潮汐摩擦理论是康德于1754年首先提出来的,由于地球表面覆盖着很多水,月球的吸引在地球上产生潮汐,使地面上最靠近月球的那一部分的水高涨起来,而背面的水也同时高涨,两边的水位则降低,由于水具有粘滞性,因而产生内部摩擦力,所以潮汐隆起部分不会在地面上随着地球的自转而立即改变位置,而总是会被地球的自转带到前面去.如亚得里亚海潮汐的状况,意大利的威尼斯变成名副其实的一片泽国.1966年11月4日,威尼斯出现历史上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水位达194厘米.事实上,自然环境不但为人类活动提供了空间,并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我们应当善待自然.比方说,人类通过对自然物理的认识已懂得了充分运用自然资源开发新的能源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作贡献,如利用潮汐发电等.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潮汐电站在白海,其装机容量已达1400万千瓦.

所谓上下五千年,其实始于殷周形于春秋战国的中国人的文化自始不离人心与人生作观照.无论是营营役役的小农意识,抑或是“善恶必书,使骄君贼臣知惧”(《新唐书•,刘知已吴竞传》)的不畏强权甚至不惜牺牲的正直史家,都坚守着务实求真的认识原则和道德信条.而中华民族勤劳有为、自强不息的基本精神更是历久不衰地推动着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守成与拓展的有机协调和整合,曾为民族发展和人类文明作出过不朽的贡献.譬如在世界自然科学领域享有极高声誉的《梦溪笔谈》就是一例,它囊括了天文、地质、物理、光学、历法、医药和数学等诸多方面,总结了我国的古代科学发明,人称“科学史上的座标”.正像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的两重性一样,以人文主义为内核的中国文化自身也难免缺陷,期待涵摄世人关注中国的多种研究成果之“文化中国”,能以其包容意识及其价值理念起到精神激励和价值引导的作用,在与世界文明的交流触碰中不断提升自身的质素.

2环境制度的建构

宇宙的本质是无限的.自然界中新问题、新现象的出现就如物理学上的新规律的出现一样会改变我们已有的认识.

宋代的王安石说:“天文之变无穷,人事之变无已”,“天之高也,日月星辰阴阳之气,可端策而数也”,即自然的一切现象和运动变化都是可以认识可以掌握规律的.十五世纪后半期,哥白尼创出日心地动说,向教会的宗教权威挑战.“从此自然科学便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恩格斯说.哥白尼的学说使自然科学摆脱了神学的束缚,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于是,之后的十七、十八世纪,人们把自然界的事物分别进行研究,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资料,形成各门学科各个专业.

“功利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评价法律制度的可靠标准,立法者的任务就在于计算苦乐的多少,”边沁在《道德与立法原理》中说.环境法学的发展以形成自己特有的法理基础和调整对象,严谨的结构体系和相对独立的法律部门,包括污染防治、自然保护、纠纷处理、损害救济、组织管理等为内容.目的是通过环境法律的约束,达致最广泛的合理使用环境而不让其恶化,免除对安全健康的危害,以及避免导致其他不良的和不应有的效果.就我国现有寥寥可数的环境法律法规来看,面对当前环境保护需要大规模深入细致而又涉及范围多样的国际形势和现实状况,已远远不敷应用,然可资借鉴的有现今世界各国环境法的四大模式.

比如说,美国早于1785年制定第一个环境自然资源法律,至今其环境法律体系已十分完备,具有权威性高、适应性强和系统化的结构优点,是环境法律制度建立较有代表性的先进国家.如1969年出台了的被美国国家环境质量委员会称为“保护环境的国家基本章程”的《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是从宏观上调整国家基本政策的综合性环境保护基本法.它在美国历史上首次确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为行政端正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兼顾的利益和目标创设内、外部条件.

世界上人均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国家是美国,虽然美国的人口仅占全球人口的3%至4%.但现美国的加州每年用于清洁就需费3亿美元.“到2030年,夏威夷经济发展将有70%靠清洁能源实现.”美国夏威夷州州长琳达•,林格提出.还有专家指出,人类弃置的胶袋降解就需时200年.可见那些立法时代已过,要进入修法时代的论调未免幼稚.


自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环境立法在法律原则、制度结构和立法思想上多有未能适应现代环境保护发展形势要求的诟病,存在许多立法上的根本性缺失.尤其是有必要强调立法监督制度的完善,以期建构完备的环境立法一般规律,能够从纷繁复杂的法律现象中明确可靠的观察视角和理论解说.

新的世纪,人们带着新的环境保护认识进入了全球性的低碳时代,又一新的价值符号碳排放权的“准金融属性”已成为继石油之后的大宗商品之一,环境保护围绕着温室气体排放的问题形成了国际性的气候政治.人们对气候变化的呼声似乎愈来愈高,催生了低碳经济的到来,人类是否又作了一个明智的选择,世界经济已进入了一个继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革命之后的又一个大革命年代.

3法律完善的路径

我国是正在工业化进程中发展的大国,在环境保护的现实表现里,人们过多地关注环境法律能否带来经济性与便利性的功能和促进,忽视了对环境风险的防范和污染的治理.因而,立法监督就更显得有利于切实贯彻科学立法的原则.在科学的原则下,准确理解法律及制定法律,并可以由此追溯法理背后的法律理念.法律的表面现象似乎只是传递着字面含义,然而支撑着法律灵魂的是隐藏在背后的法理和法律精神.滤净发展路,任重而道远.理念的倡导与利益的实现应当一致,始终追求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和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是社会进步的具体体现.环境法律的立法必须依据环境的相容性作前提,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是积极构建完整的法律体系.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法律的首要价值是公平,那是法律权威的根据,是法治施行于各个环节的同时所共同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更是人类先贤的理想.立法监督利于保障立法权的行使能够合乎法定程序,使之避免偏离法定程序而随意运作,杜绝脱离法治轨道而无限扩张.法律和立法的必要性在于没有其他的社会控制方式比立法更为有效、更为合适.为此,建构立法听证制度进行规范和调整是提高立法质量,保障利益方知情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增强立法效应的必由之路.随着公民社会的不断成长、日趋成熟,立法监督应当细化及可操作,并具能平衡各方利益的具体措施,至关重要的是采纳广泛的公众参与作为法律原则.而且在政府决策听证办法上应设定公平、公正、公开的遴选程序,一律以公开报名、公开抽取的方式来产生代表,以便全面研究吸收信息,选择更优方案,也便于对政府行为进行必要的评价和审查,排除畸态利益链左右客观公正性.实践证明,不宜采用推荐产生听证代表的方式,以堵塞“钦定”代表的漏洞,避免“水货”代表的出现和“被代表”的荒唐,避免因百姓知情权的缺乏而被大规模裹挟,令人产生对听证监督立法程序的公平性、公正性的质疑,使公众的代表真实和行使监督职能的真实可以体现,让各利益方都能得到充分的博弈,从而形成真正合理的结果,确保立法听证制度基本功能的实现,并让政府官员也可以由此加深权力来源的认识,明确及执行权力的宗旨.这样,既符合环境立法的专业性和综合性的特点,也符合社会现实的发展要求.同时,应从立法活动或立法过程的开始就进行,以保障立法的原则得以有效实现.

当然,法律的有效执行还需要建立对责任主体的长期责任追究机制.应该看到,现在的社会公平问题已经到了严重制约效率和创造力进一步释放的境地.我们不能忘记,现代法治的主要标志是,不但要有法,而且要有良法,要有审慎而科学的立法,更要使法能够切实有效推行,这才是正确的和值得期许的.

现代环境法是建立在环境科学的基础上,融会生态学的方法和原理,强调生态系统的全面保护,强调自然资源与污染防治的有机结合,即环境概念在总体上强调整体性、保护性和全球性.国家《宪法》第26条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这为以保护环境资源为主,防治污染,综合调整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环境法体系立法提供了国家宪法保证,奠定了环境保护活动的坚实基础并指明了路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