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斯福与丘吉尔:糅合在政治中间的私人友谊

更新时间:2024-04-1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2016 浏览:96827

夕阳西下,暮色苍茫.1945年2月4日傍晚,在克里米亚半岛的海滨城市雅尔塔,世界三巨头――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温斯顿丘吉尔、约瑟夫斯大林正坐在利瓦迪亚宫(LivadiaPalace)的大舞厅里休息,这里曾是历任俄国沙皇消夏的行宫.此时此刻,距离盟军彻底击败阿道夫希特勒统治下的第三帝国只有3个月零4天了;再过3个月,日本也将递交投降书.在这个关头,关于战争后期的行动和战后世界格局等众多问题都亟待讨论,然而丘吉尔和他周围的人们却对罗斯福的健康状况十分担忧.当时的情况确实是非常严峻的,身为美国总统的罗斯福正饱受心脏供血不足和高血压的折磨.同罗斯福患难与共长达5年的亲密盟友丘吉尔也对他日益恶化的身体状况忧心不已.

丘吉尔曾把与罗斯福总统的相逢比做“打开香槟酒瓶”一般的畅快,“他光彩照人,气势恢弘”.他们之间的战友之情真正经过了“刀山火海的考验”,这是丘吉尔在罗斯福去世那天对他的夫人埃莉诺罗斯福感喟的.从1939年9月11日到1945年4月11日罗斯福辞世前一天的晚上,他们两人之间来往过的书信达2000封之多.自1941年8月美国军舰奥古斯塔号从布雷森莎港起航驶离纽芬兰,到1945年2月美国军舰昆西号从埃及的亚历山大出征,丘吉尔与罗斯福共同度过了113个夜夜.在战争末期,罗斯福和丘吉尔共同欢度了感恩节、圣诞节和新年,一起漫步在海德公园和“香格里拉”,他们还曾经躲过了媒体的目光,溜到马拉喀什度了个短检测.在那里,罗斯福被抬到了一座高塔的顶层,欣赏到了夕阳映照在积雪覆盖的阿特拉斯山脉上的美景.作为一位卓有成就的画家,丘吉尔用画笔记录下了这一刻――这也是二战期间丘吉尔的惟一一幅画作.在罗斯福去世的那个春天,他还计划着去英国进行国事访问.

玛丽索姆斯在回忆起她父亲和罗斯福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时引用了一句法国谚语:“在恋爱中,总有一方穷追不舍,一方半推半就.”丘吉尔是那个积极追求的猎人,罗斯福则是躲闪不停的目标.他们的友谊正好折射出他们彼此的个性.和罗斯福在一起的时候,丘吉尔总是感情丰富、机敏过人.和丘吉尔在一起的时候,罗斯福则轻松愉快、精于算计.丘吉尔总是热衷于得到罗斯福的抚慰,而罗斯福则更加冷静和自信,给人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

二战中丘吉尔与罗斯福的想法虽然存在着一定的分歧――丘吉尔希望大英帝国从战争中挺过来,并且长盛不衰地发展下去;而罗斯福则对全世界殖民地地区人民的民族自决更感兴趣――但是他们所关心的这两个方面却拥有共同的内涵,那就是打败轴心国的野心.而且他们都确信这个艰巨的任务必须由自己来完成.罗斯福和丘吉尔的友谊不光涉及个人感情,而且还像爱默生所说的那样,涵盖了共同的信念和使命感.取得最终的胜利是当时的人心所向,但只有罗斯福和丘吉尔深知最高权力的不确定因素.他们两人在一段时期内掌握着最关键的力量和决策权.二战期间,英国驻华盛顿官员、散文作家艾赛亚柏林曾评论道:“他们两人的友情带有一层浪漫主义的色彩,这份友情远远超越了因并肩作战而产生的龃龉或彼此妥协而带来的不快,他们会有意识地增加会晤或通信的机会,并利用这些机会升华他们的友情:他们亲如手足,对彼此的友谊颇感自豪,虽然对方时而犀利、时而有趣的见解经常引起情绪上的波动,但他们彼此熟知对方的脾性,从未出现过挖苦讽刺的情况.”


相比之下,罗斯福更具有政治头脑,而丘吉尔则更有人情味.当希特勒占领了欧洲大陆,把贪婪的目光投向英吉利海峡对岸的时候,丘吉尔傲然挺立,毫无畏惧地迎击希特勒虎视眈眈的野心.那时英国国内的一些德高望重的人士本打算向希特勒妥协,任他统治欧洲.但是,丘吉尔却坚定地站在了保卫自由的一方,为罗斯福争取到了足够的时间,让犹豫不决的美国人做好了参战的准备.

从一开始,丘吉尔就认为若要取得胜利,一定要把罗斯福争取过来;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将信将疑和举棋不定之后,罗斯福认识到丘吉尔才是击败希特勒的关键.从远隔万里到面对面的交谈,他们选择了彼此信任,他们与国内的政治阻力做着斗争,与阻止跨出国境作战的阻力做着斗争.

罗斯福和丘吉尔在二战中有四个具有关键性质的转折点:珍珠港事件前几个月,美国决定支持英国对抗德国;1942年盟军在北非沙漠大败德军,阻止了希特勒伸向中东的魔爪;技术的开发与掌控以及选择解放欧洲的恰当的时机.这四个转折点很大程度上仰赖于他们彼此的合作.他们的伙伴关系反映了高层政治活动中人性化的一面,它向人们表明,即使是最不被人喜欢的两个人(依据当时的传统观念,他们是受人鄙视和嘲笑的对象)也能脱颖而出,成为令人敬畏的领袖.

罗斯福的妻子埃莉诺罗斯福曾不无抱怨地写道:“从一般人可以理解的角度上来说,一个身居要职的人就不再具有丈夫、父亲以及朋友的性质.”从罗斯福与丘吉尔在二战期间相遇相知的那一刻起,他们两个就谁也无法真正把政治生活和个人生活分开了.政务上的需要和他们的雄心壮志决定了他们的情感世界.他们的关系是伟人之间的交情,属于那种一边施展治国之术一边惺惺相惜的类型.

罗斯福和丘吉尔是由于形势所迫而成为盟友的.在1939年德军入侵波兰到1941年日军偷袭珍珠港的这段日子里,丘吉尔一直都在请求罗斯福的援助,他不得不说服罗斯福,英国是值得美国信任和援助的.1941年12月美国正式参战,揭开了两人热烈友谊的序幕.这段友谊一直持续到1943年11月,那个时候随着美国实力的迅速增长,丘吉尔已经逐步被排除到罗斯福核心考虑的范畴之外了.二战后期,“罗―丘关系”变得更加微妙了.在1944年和1945年里,他们两个已经像结婚多年的夫妇一样了,对彼此的弱点和怪癖一清二楚,却仍然选择携手人生.

战争期间,丘吉尔表面上做出一副殷勤取悦的姿态以迎合罗斯福(他把自己称做是“总统的跟班”,或经常说“这事还得老板说了算”),但实际上他却尽量把让步减到最小程度.罗斯福则以外儒内法的态度坚持着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尽管如此,他们两人仍把对方当做朋友看待.战后,埃莉诺罗斯福在一份公开声明中提到:“我永远对丘吉尔在战争中的领导才华表示感谢.他和我丈夫的友情是真挚的,这份友情他从来也没有丢弃过.若是没有这份情谊,也许很难摘取胜利的果实;若是没有这份情谊,这两个刚正不阿、才华横溢的人在进行正式会谈时也许就不会那么轻松愉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