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更新时间:2024-02-1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8244 浏览:33078

摘 要 :当下,我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是根据“05方案”所设置的.基于政治社会化的视角进行分析,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功能逐步加强,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却缺乏对传统政治文化传习的重视,在教学中缺少互动性 ,在课程的设置上更是与“生活”断裂.

关 键 词 :思想政治教育 政治社会化 意识形态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一定阶级或政治集团,为了实现其政治目标和任务而进行的,以政治思想教育为核心与重点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综合教育实践”[1]P3.因此,任何一个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抑或公民教育都应该是基于其基本国情和以在政治上占主导地位的阶级或阶层的主流思想为基础而展开的.我国也不例外,而其重中之重就在于面向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因为在当下中国,“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优秀群体,其思想观念往往是同龄人思想观念的集体体现;同时,他们又最能反映时代的特点,其心理是社会心理的浓缩和放大.” [2] P86

一、我国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置的现状

我国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贯彻党和、教育部等有关文件精神的具体体现.现行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方案是根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教社政〔2005〕9号)等有关文件精神所制定的,从2006年的秋季学期开始正式施行 (简称“05方案”).

“05方案”是在“98方案”的基础加以修改制定的.“98方案”的课程内容是:(1)理论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思想概论”、“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文科开设);(2)思想品德课程:“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而“05方案” 则开设了4门必修课: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简称“原理”)、2.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后根据国情、党情变更为 “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简称“概论”)、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称“纲要”)、4,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基础”).另外,开设“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选修课.

在对两个方案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不是简单的压缩,而是一次整合的过程.“05方案”有很强的继承性,既充分吸收了“98方案”实施中的成功经验,同时也有新的发展.相对于“98方案”,“05方案”把原来的7门必修课调整充实为现在的4门必修课,其课程数目虽然减少了,但覆盖的内容却有所增加,当代大学生所应具备的思想政治理论的基本素养都包含在其中,而且对于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和当代的主流价值观念的教育和输送是越来越加强的.

二、政治社会化视角下的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政治社会化是“人们在特定的政治关系中,通过社会政治生活和政治实践活动,逐步获得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和改变自己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能动过程”[3]P281,有的学者更认为“政治社会化的核心内容是政治教育,即将占统治者地位的思想观念,通过教育和传媒,分配给社会的每一个成员,从而使他们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4]P518

不论我们如何探讨政治社会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有一点我们是能够认识清楚的:政治社会化是一种过程,是一个社会的政治文化传播、普及和延续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则是这种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方式,甚至可以说是其核心的方式;而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则是最重要的环节和媒介.

学校是个体系统学习和获得政治文化知识最重要的场所和阶段,其作用是渐进和累积的.在学校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各自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政治社会化目标,其中,最重要、最系统的学习和获取阶段是在大学.基于政治社会化的视角来分析,我国在大学阶段所设置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尽管加强了当代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学习,促使其认同当下我国政治体制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使其尽快地从“自然人”转变为“政治人”,但是缺乏一些非意识形态的课程,尽管这些课程对于加强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感没什么特别大的助力,但对于培养大学生的个人素质和成为一名合格的公民却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功能加强

在任何一个国家,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思想政治教育是灌输意识形态的载体和途径,任何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所传播和灌输的都是本阶级的意识形态,而不是别的意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是传播意识形态的一种手段,但其本身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传播主流意识形态,使主流意识形态成为社会全体成员的指导思想,成为个体政治社会化的指导思想.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的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这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自强意识、创新意识、成才意识、创业意识.同时也带来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当前,部分大学生中淡化意识形态现象仍然存在,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意识形态功能“退化”的危险.因此,从“05方案”的设置中,我们能够认识到基于当下的实际情况,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意识形态教育的功能和力度的加强.

“05方案”共开设“原理”、“概论”、“纲要”、“基础”四门必修课,其中,“原理”、“概论”、“基础”三门课程是在“98方案”的基础上,将原有的六门课程整合而成的,由此可以看出,在大学课程的改革中,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也相应地进行了整合,将教材的内容进行了全面的、科学的整合,不仅加强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所形成的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更使其与当下的主流意识形态向契合,有利与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连贯性,加深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认识.另外,“05方案”增加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该课程的设置是基于当下大学生对于历史的淡漠,特别是对于中国近代以来的屈辱史和奋斗史的遗忘而开设的,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等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目的是为了唤起当代大学生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认识,将爱国的用于学业上,为中国“两个一百年”的目标做出自己应用的贡献. 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05方案”的施行,较之以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设置,其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功能有了明显的加强,并且进一步加深了大学生对于中国的执政地位的合法性和合理性的政治认同,有利于大学生正确的政治价值观的锻造.

(二)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对传统政治文化传习的重视

“政治文化是长期积累的、由诸多因素影响而形成的、多层次的政治认识.政治文化具有历史性、民族性、阶级性的特征.政治文化是人们政治理性认识和政治情感的综合产物”[5]P94,而政治社会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指的就是政治文化的社会化过程,是一个社会中的政治文化通过某种方式或媒介而得以传播、普及和延续的过程.

我国当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重大方针政策,“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6】.从“05方案”的课程设置和内容来看,我国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主流政治文化的传播和普及是不遗余力的.

但是,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仅仅是单纯的传播、普及占领导地位的主流政治文化,而对我国传统的优秀政治文化的传习没有足够的重视.其实,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对立的两种文化.不但不对立,而且可以融为一体,也必须融为一体.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外来思想,它要在中国这一富有传统文化的国度里扎根、生长,只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才有可能,这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中国化.从根本上说,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尽管现在不少学校都开设了中国传统文化课程,讲授“四书五经”等传统经典,在讲解原典中揭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使学生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修身的熏陶,从根本上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感和正确的处世态度.但是我们依旧能够看到还有很多大学还是没有重视对传统的优秀政治文化的传播与普及.

(三)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缺少互动性

政治社会化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从社会的角度来说,政治社会化是政治体系利用各种教育或交流工具,结合着现实社会的变化,将该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政治文化传播给社会成员,使其成为合乎政治体系要求、能够胜任一定政治角色的合格的政治人;从个体的角度来看,政治社会化又是社会成员学习和创新政治文化的过程,是个体吸收政治知识,建构政治价值,形成政治态度及行为模式的过程.

学校作为政治社会化的主要传播媒介,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仅仅是将其理解为主体改造客体的活动,而不是主体之间的活动.甚至认为师生双边关系的互动均围绕着知识理性的轴心运转——前者以传授知识为自己的最高使命,后者以接受知识为自己求学的神圣目的,最终使得学生沦为消极容纳和存贮知识的器皿,沦为失却主体尊严和思维个性、失却主动进取和积极拓展意志的“工具人”.而学生在学习和接受过程中,大多都没由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只是机械地接受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没有认真地学习和领悟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内容,更多地是靠僵硬的记忆来应付考试.大部分老师与学生都是在完成所谓的“政治课任务”,而没有深刻地认识其重要性,也就没有产生在课堂上的“互动”,更没有在互动中激发思想的升华,从而有违大学思想政治课程设置的初衷.

(四)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活”断裂

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的生活世界的一部分,在原始社会,思想政治教育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是融为一体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教育从生产劳动中分离出来,从人类发展的角度来看,无疑是人类的进步.但是,教育的这种分离对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并不一定是好事,从一定意义而言,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的分离也就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危机的开始,因为制度化教育产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从生活世界中分离出来,其工具价值逐步得到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也越来越变成封闭的制度体系.

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活”断裂具体表现:一是与整体教育的分离.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思想政治工作者在有限的时空里实施的教育.有时候,往往把思想政治教育看作政治标签,使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活严重脱节.二是与生活无关的理想教育,忽视了在人际关系背景下的交往和互动.三是缺乏与实践相结合,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学习主要是进行理论修养和政治价值观的塑造,既没有与受教育者的现实生活相联系,更谈不上让受教育者走进生活,参与社会实践.

三、结论

我国当下面向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基于基本的世情、国情、党情,以“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6]为目标而展开的.但是,该目标的实现不能只靠在大学课堂里的多少学时和单纯的课程设置就能够完成的,还要靠老师的循循善诱、社会与学校的正确引导以及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与社会实践过程中的深刻认识和体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