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菲行动应超越地缘政治

更新时间:2024-04-2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0549 浏览:44984

在强台风“海燕”重创菲律宾后,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国家向菲伸出援手,但国内有些人表示反对.笔者认为,援菲问题不是一个支出与收入能否平衡的计算题,而是一道人道主义的情感测试题.

菲律宾风灾发生后,很多外国媒体均将视线对准灾民.笔者注意到,有的电视台在长达数小时的实时播报中,突出讲述灾民惨状.一些报纸也将类似的大照片放在头版.这些报道突出体现了人道主义关怀,所讲述的普通灾民的故事也在打动着人心,促使很多国家的民众主动为菲灾民提供援助.

在中国,这件事最早只是一则普通的国际新闻,来自现场的报道在最早几天几乎没有.中国媒体的相关报道多为转述菲政府有关机构发布的消息,以及其他外国通讯社的报道,很少有对灾民情况的直接报道.这影响了中国民众对现场惨状,特别是灾民境遇的感受.看过中国媒体的报道,很难想象,这场举世关注的大灾难就发生在离中国广州仅两小时飞行航程的邻国.

对菲律宾灾民的关注度,表明我们与这个世界、与亚洲周边国家还存在一定的心理距离.我们与包括菲律宾在内的周边国家,正在通过铁路、公路和航运的连通来建立更为密切的联系,但我们也需要在精神和心理上的连通.

地理的距离不难拉近,中国也有这样的能力.派几架飞机给急需求助的菲律宾送去食品更不是什么难事.但心理的距离可能更难拉近.面对这样一个政府,中国公众也很难对其遭遇的困难“感同身受”,中国政府很难不在提供紧急援助问题上多费思量,很难冲到国际援助阵列的顶端.更何况,中国也是台风“海燕”受灾国.但中方仍拿出了从人道主义出发、按国际惯例办事的态度,作出了正确、必要、适度的决定.随着灾情的继续披露和国际援助的逐步到位,中方对菲律宾人民的善意体恤将会得到更多反映.

《环球时报》曾发表社评,呼吁积极救援菲律宾.但从网民的跟帖看,持反对意见的不少.有一些人提到中菲之间存在的南海岛屿之争,还有一些提到真正应当援助的是中国自己那些受灾的地区.更有中国媒体发表评论认为,“爱”并不是毫无原则的,“爱”从来都是相互给予的.

不过,国内公众、特别是网民仍有必要更多了解对外人道援助在当今国际关系中的特质,提高对国家积极参与这项事务必要性的认识,自觉抵制那种与人类社会共有精神价值相违背的极端鼓噪.

把人道主义的“爱”看作是某种程度的等价交换,反映了中国人精神层面的误区.在这个世界上,不同民族之间的关系并不只有利益的盘算.真正能感动世界、能永驻人心的,是不求回报的真爱.而人道主义讲的就是无私而不求回报.加拿大的白求恩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帮中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不是要为自己换取什么利益;抗日战争中,聂荣臻元帅救助日本孤儿美穗子,就是出于发自内心的人道主义情怀.

人道主义是个人的精神品质,同样也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品格中的基本元素.决定一个国家在世界舞台上地位的,不只是硬实力的打造,还需要培育包括人道主义情怀在内的精神素质.如果我们连人道主义援助也要算计,世界又会以怎样的眼光来看我们?


把人道主义的“爱”看作是某种程度的等价交换,反映了中国人精神层面的误区.在这个世界上,不同民族之间的关系并不只有利益的盘算.真正能感动世界、能永驻人心的,是不求回报的真爱.

丁刚,著名时政评论员,人民日报高级记者、现任《人民日报》社国际部副主任、人民日报亚太中心分社首席记者.50年代生人,生于陕西,祖籍上海.其登载于人民网的原创评论作品《人民时评:我们怎样表达爱国热情》荣获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