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化的社会环境因素个体素质结构

更新时间:2024-03-0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1655 浏览:95600

近年来,我国许多学者不断总结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素,并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内涵界定如下:第一,作为专业的职业实践必须有专业理论知识作依据,有专门的技能作保证,要区别于其他专业要求,有独立的专业资格;第二,作为专业的职业,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对于从业人员有较高的职业道德要求;第三,专业工作者必须有国家认可的专业资格证书,入职、聘用、解聘要有严格的规定,职称的评定和晋升需要专业的评审等.

一、 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社会环境因素

1.多措并举岗前培训

建立和完善青年教师导师制,争取每位青年教师配备一位教学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专业指导,发挥学术导师的传、帮、带作用,帮助青年教师迅速成长,早日熟悉教学和科研工作.学术导师要积极引导青年教师熟悉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培养规格,明确学生的多样化特点,牢固专业知识体系和教育理论,完善教学能力,为能够上好第一节课作出充分的准备.鼓励学术导师将科学精神和治学经验传授给青年教师,带领青年教师承担科研课题,进行科研指导,在实践中选拔和培养接班人.

2.有的放矢进行进修

学校应加大教师培训经费的投入,改善教师知识结构,强化青年教师的能力培养,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国内外高水平的培训、进修及学术交流活动.鼓励和支持教师进行专项进修获取所需的各种专业技能资格证书,积极创造条件,利用学校周边的现有环境,整合校内外实践教学平台,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保证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支持专业教师和实验教师利用检测期深入到社会生产一线去锻炼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丰富生产实践经验.对一些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学校制定相关政策安排教师深入生产第一线实践,教师实践的完成情况和效果列入职称评定的考核指标体系之中.

3.因地制宜加强考核

学校要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岗位管理与业绩考核是关键.应采取多元化的绩效考核模式,改变目前以学历和职称衡量教师教学水平及工作实效的单一评价体制.只有在考核和职称评定的标准上有所变化,政策上才能鼓励和推动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教师才会主动地参与社会实践,摆脱为满足规定的教学工作量和科研工作量而埋头苦干的局面.这样,教师走出校园与社会接轨,更好地进行实践能力的培训和提升.为此,教师的考核和评价标准应包括教师参与的项目实践活动情况及认定、教师指导学生科技活动或实践活动的情况等指标.

4.积极参与科研项目

结合专业实践的科学研究能促进教师实践素质的形成,学校应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和参与科研项目,尤其要投入较大的精力在一些横向项目上,这些实践意义强的项目能推动教师进行科学研究的积极性,而不是单纯为做科研而为之.通过这些创造性的科学研究,教师在专业建设、学科发展、实践技能等方面都会有稳步的提高.科学、实践性强的科学研究项目,对于教师自身实践技能的提高具有良好的引领作用.

二、 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个体素质结构

1.教育理念

教师的教育理念反映的是教师对教育、学生以及学习等的基本看法.教师的教育理念不仅影响其教学、教育行为,而且对教师自身的学习和发展也有重大影响.尽管青年教师还不能很好地察觉,但是在教师尝试接受新的教育理念、改变教学方法的时候,这些深藏于自身的信念就可能成为过滤新观念的“过滤器”,决定是否接受或改变.教育理念形成之后,会长时间地相对稳定地存在.

2.专业态度和动机

教师的专业态度和动机是教师专业活动的动力系统,是直接关系到教师去留、克服职业倦怠等的重要因素.专业态度是指教师对自身职业角色的态度.只有教师具备良好的专业态度,才能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充满热爱与期待,愿意为之付出毕生的精力,并能动地从长远的角度来规划自身的发展,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3.知识结构

教师是传递知识的使者,知识结构是实现一切教学活动和实践能力的前提和基础条件.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包括专业学科知识、文化知识、实践性知识、教育知识等.

(1)专业学科知识.首先,教师要在课堂上通过教学活动进行授课,因此必须具备其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教师要对自己所从事的专业学科不仅要准确理解基础性知识,还需要了解该专业学科发展的历史和趋势.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要学会理解和分析“为什么”、“将来什么样”,要培养学生关心未来,认清未来的发展.(2)文化知识.包括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知识在内的文化知识.作为一名教师不能认为单纯掌握本专业的学科知识就足以应付课程的教学工作.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理科的教师如对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有所涉猎和掌握,有利于理科教师构筑自己合理的文化科学知识体系,并在丰富的文化科学知识的基础上高效率地开展教学和科研活动.文科教师了解和运用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有助于呈现边缘学科间在理论知识方面的渗透和交叉,为本学科的教学提供支持.(3)实践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属于一种临床性的知识,其中有直接获得的个人经验积累,又有通过情境学习间接获得他人经验的借鉴.教师必须具备完备的实践性知识,才能真正地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真正将实践性知识传递给学生.此外,教师在具备所教授学科的实践性知识的同时,还应掌握临近学科的实践技能,并具备在教育行为中的操作性知识.(4)教育知识.教育知识是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等教育科学知识,是帮助教师认识教育对象、教育教学活动和开展教育研究的专门知识.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多样化特点,了解学生的智力以及心理发展状况,了解学生的想法,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以最有效的方式方法进行教学.因此,教师需要具备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和技能,这样才能做到“以生为本”,从学生实际需求出发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4.能力结构

合理的知识结构是一名教师专业化的基础性条件,但仅有知识还是不能满足教学需要的,多元的能力结构对于教师的发展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本文主要论述教师的三方面能力结构:教师的教育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社会怎么写作能力. (1)教育能力.教师的教育能力是由多种知识和智能组合而成的,是多方面的综合能力.主要包括教学传导能力、教学调控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即运用教育理论进行教学行为的实施并取得良好效果的能力.(2)科学研究能力.科学研究能力是实现教师专业自主的前提条件,是教师职业生涯的核心,是确保其专业地位的基础.教师应树立科学研究的理念,以科研促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创造性地进行科学研究.(3)社会怎么写作能力.教师的社会怎么写作能力也逐渐成为教师专业化的另一衡量标准.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对教师的社会实践能力也提出要求,也就是需要教师在自己的学科范围内对社会提供一定的社会怎么写作,培养自身的动手实践能力,磨练自己的操作性技能.

教育之计,教师为本.教师的水平直接决定着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要努力造就一支掌握牢固的专业基础知识、广博的实践性知识、高素质的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同时教师的专业化也是一个长期的不断深化的过程,需要国家、社会、学校、教师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