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生态养殖技术

更新时间:2024-04-1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2465 浏览:55904

兴化河蟹养殖,经过十多年的大力发展、推广,现已成为一个养殖面积达78万亩、产量5万多吨、产值26亿元的大产业.笔者经过多年的探索总结出以下河蟹生态养殖技术.

一、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这是开展河蟹生态养殖的首要条件,具体措施如下:

1. 选好蟹池

蟹池应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排注水方便,以新开池为好,面积10~30亩,水深1.2~1.8米,底部保留富含腐殖质的淤泥10~20厘米厚;池形最好为东西向长方形,以便于饲养管理和拉网操作;周围不应有高大的树木和房屋,以免遮挡阳光.蟹池四周要开挖宽2.0米、深1.8~2.0米的围沟,并根据面积大小在池中纵横开挖5~8条宽度不同的沟,以便河蟹栖息和年终的捕捉作业.

2. 清塘消毒

消毒工作要求在春节前完成,清淤消毒后暴晒15~30天.消毒方法:池内保留水20厘米深,亩用生石灰150~200千克,化水后趁热连渣带汁全池均匀泼洒,随即用耙均匀翻动底泥;也可用漂、三氯异氰尿酸(强氯精)等清塘消毒,效果都不错.

3. 种植水草

蟹池中适宜种植的水草有伊乐藻、苦草、轮叶黑藻等,以伊乐藻生命力最强.这些水草均属沉水植物,具有多方面的优点和作用:①草质鲜嫩适口,营养丰富;②能在水中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增加水体溶氧量;③繁殖能力与再生能力强,能大量吸收池底淤泥营养,改善水质和池塘底质;④为河蟹提供遮阴、避敌、栖息、蜕壳的良好场所,相应地减少了河蟹活动量,从而降低了能量消耗;⑤可起消浪护坡作用,防止池埂倒塌;⑥有助于提高河蟹品质.

水草种植时间一般在春节前后至清明.伊乐藻和轮叶黑藻以无性繁殖为主,采取切茎分段扦插的方法种植,用量为15~30千克/亩;苦草以播种为主,用种量为0.1千克/亩.水草种植面积以水域面积的1/3~2/3为宜.如水草生长过密,可每隔10~15米留出2~3米宽的无草通道,以便行船和观察河蟹摄食活动情况.

4. 投放螺蛳

螺蛳在蟹池中既可摄食腐殖质、残渣剩饵和有机碎屑,净化水质,又可为河蟹提供天然动物性饵料.螺蛳要分两次投放,第一次投放在3月至清明前进行,投放量为150~200千克/亩,第二次投放安排在5~6月,投放量为200~400千克/亩.

二、放养优质河蟹苗种

这是开展河蟹生态养殖的基础,具体要求如下:

1. 做好准备工作

放养前沿池埂四周内侧建防逃设施,可选用加厚薄膜、玻璃、铁铝皮等材料.进排水口加装30~60目双层筛网,防止较大敌害生物入池.水草未形成优势的蟹池,在蟹种放养前15天用网片圈出1/10~1/5的面积做暂养区;水草已形成一定优势的可不设暂养区.

2. 确定放养模式

以河蟹为主,搭配放养适量青虾、鳙鱼、鲢鱼、鳜鱼、黄颡鱼、虎头鲨等,建立多品种生态养殖环境.

3. 选择优质苗种

蟹种宜就近购写,要求规格整齐,体质健壮,爬行敏捷,附肢齐全,体表光洁鲜亮无损伤、无污物附着.

4. 适时合理放养

蟹种放养宜选择在2月底3月初、水温8~12℃时进行,水位控制在50~60厘米.放养规格为120~200只/千克,放养密度为500~800只/亩.蟹种先用3%~5%食盐溶液浸泡5~15分钟,或用10~20毫克/升高锰酸钾溶液浸泡5~10分钟,再放入池内或暂养区.待暂养区外水草覆盖率为50%~60%时移去网片,暂养时间一般不超过4月底.

三、加强日常管理

这是河蟹生态养殖取得成功的关键一环,主要工作如下:

1. 科学投放优质饵料

在整个养殖过程中,投喂的饵料主要有河蟹配合饲料、螺蛳、冰鲜鱼,另搭配投喂少量的大麦、小麦、豆粕、玉米等植物性饵料.

日常投饵,应“掌握一个方法、坚持一个原则、突出一个重点”,即“四定、四看”科学投饵方法,“精青结合、荤素搭配”的原则和“前期精、中期青、后期荤”的重点.具体操作:养殖前期(3~6月)以豆饼、麦粉、蚕蛹粉、鱼粉或以切碎的小鱼、轧碎的螺蛳与蚌肉为原料,混合成团粒投喂,或以配合饲料为主进行投喂;养殖中期(7~8月)主要投喂豆饼、玉米、小麦、马铃薯、南瓜、甘薯等;养殖后期(8月下旬至11月)则适当提高动物性饵料的比例(动物性饵料占50%)或投喂河蟹后期专用配合饲料.投喂次数养殖前期为每天1次,饲养中、后期为每天2次,上午投喂日投饵量的30%,晚上投喂日投饵量的70%.日投饵量3~4月为存塘蟹体重的1%~2%,5~7月为存塘蟹体重的3%~8%,8~10月为存塘蟹体重的8%~10%.日投饵量视天气、水温和河蟹摄食情况调整.精饲料与鲜活饵料隔日或隔餐交替投喂,均匀投在浅水区,坚持每天检查吃食情况,以投喂后3~4小时吃完为宜.

2. 水质管理

整个养殖期间,始终保持水质清新,溶氧丰富,透明度20~40厘米,溶解氧5毫克/升以上,pH值在7.5~8.5之间.水位调控遵循“前浅、中深、后稳”的原则(即前期保持浅水位,以提高水温、促进河蟹蜕壳;中期特别是炎热的夏、秋季保持深水位;后期经常加水换水,始终保持水质清新,溶氧充足),具体为3~5月保持水位0.5~0.8米,6月后逐步加深水位,7月上旬以后至8月底保持水位1.2~1.5米,9月以后保持水位1.0~1.2米.

当蟹池水质不良时,应及时采取换水或其他措施改善水质.一般春、秋季每15天换水1次,每次换水10~20厘米深;6~9月每5~10天换水1次,每次换水10~20厘米深,方法是先排老水后注新水.此外,5~9月每10~15天施用1次微生物制剂,再根据水质情况适当施肥.施用微生物制剂,可有效分解水体中的有机物,降低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毒有害物质的含量,保持良好的水质,特别是在换水不便的情况下或高温季节效果更加明显.微生物制剂可与生石灰交替使用,生石灰用量为10~15千克/亩·米,化浆后全池均匀泼洒,以调节水体酸碱度和增加水中钙离子含量,促进河蟹蜕壳生长.

3. 加强蜕壳期管理

此期坚持每天早、中、晚巡塘,并做好塘口记录.早晨巡塘时观察池坡上的残饵情况,同时检查防逃设施是否完好;中午巡塘时观察池坡上河蟹数量,并测定14时的水温;傍晚或夜间巡塘时主要观察全池河蟹的活动、摄食与上岸情况,发现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

河蟹蜕壳期要勤换水,最好能保持微流水;饲料中应适量添加复合维生素和蜕壳素或贝壳粉、骨粉、蛋壳粉、鱼粉等,以满足河蟹对钙的需求.


四、开展生态防病

这是河蟹生态养殖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要遵循以下原则:

河蟹病害防治应以“生态防病为主、药物治疗为辅”.实行严格的清塘消毒、放养健壮蟹种、保持池塘良好水质、投喂新鲜优质饵料等生态养殖技术措施,有效预防河蟹病害的发生.在河蟹发生病害后,应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并注重蟹池水体的修复,以保证河蟹生长环境良好.对河蟹细菌性疾病,可全池均匀泼洒溴氯海因、二氧化氯或碘制剂等高效低毒的消毒剂,另在饵料中拌喂适量的诺氟沙星、大蒜素、维生素C和免疫多糖等;对河蟹纤毛虫病,可选用纤虫净(硫酸锌)、甲壳净(三氯异氰尿酸粉和亚甲蓝的复配物)等药物化水全池均匀泼洒予以杀灭.蟹池水体修复的具体方法:在病害治疗取得较好效果后2~3天,先全池泼洒1次水质保护解毒剂,然后根据水质情况适当增施1次生物肥并辅以适量微生物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