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器人弱在哪?

更新时间:2024-03-1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4973 浏览:117484

谷歌又做了一件让业内震惊的事:一举收购波士顿动力等八个机器人初创公司.

波士顿动力的四腿式机器人样式十分怪异,但运动起来能力不亚于常人,平衡能力更是让人惊叹.而这些刚刚孵化出来的机器人共同组成了谷歌的新大陆,在这片土壤里,谷歌为自己规划了一个无人工厂和物流体系.

谷歌似乎是习惯了扮演引领潮流的身份.就如同样让人震惊的无人汽车一样,谷歌看到了这是汽车行业发展的方向并意识到自动化、远程信息处理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会导致该领域的数据量暴增,加之由于谷歌的利润几乎都是来自数据,因此它才决定进入该领域.

此次谷歌发现更智能、更安全的新一代工业机器人正在迅猛发展,而那些机器人会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因此,“组织全世界的信息”的谷歌机器人版图应运而生了.在这个联网和数据量越来越多的世界里,组织信息意味着将人们生活中的每一个方面都组织起来,幸运的是,谷歌可能很快就能建立一支机器人队伍来帮助它把一切都组织得井井有条了.

这样的完美蓝图让谷歌又一次走在了前列,也给机器人这个新兴产业注入了更加新鲜的血液――互联网.随着这家全球最有名的互联网公司的重磅加盟,机器人再也不只是制造业的宠儿,更是戴上了互联网的新帽子,摇身一变成为了一个两化融合的产物.

当谷歌打算为自己打造一个机器人王国的时候,国内的机器人生意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只是与谷歌不同的是,国内对机器人抱有热情的大多都是传统的机器人动力公司,而非谷歌这般的互联网企业.

新松机器人、广数、博实自动化、埃夫特(奇瑞装备)、巨一焊接、沃迪、青岛软控等这些是国内在机器人舞台上最活跃的表演者们.它们从零部件到整机,从研发到生产,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这些接近60家从事工业机器人生产的企业们组成了中国机器人产业格局,也将国内机器人的餐桌席位瓜分得片甲不留.

2012年,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工业机器人市场,销售量达23000台.2010年销售量达到15000台,较2009年增长了1.71倍.2011年销售22577台,比2010年加51%.

拉动这些数字的是一批机器人企业,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新松)几乎见证了中国机器人工业的每一步发展和改变.

作为改写了中国机器人只有进口没有出口的历史的第一家企业,新松的机器人如今已出口到全球13个国家和地区,这在几年前是不敢想象的突破.

机器人虚胖

虽然新松机器人走向了国际,但中国工业机器人总体上依赖进口.2012年我国新增工业机器人中近70%依赖国外进口,外资品牌占90%的市场份额,2012年进口机器人耗资8.66亿美元,进口数量比2011年增长62%,进口金额比2011年又增长了64%,贸易逆差上升到7.35亿美元.

而如今,这个情况虽有所缓解,却无法扭转整体局面.造成这种现象的具体原因是产业核心技术的缺失是自主品牌的弱势.

由于本土生产的工业机器人在精度、速度等方面不如进口的同类产品,因此这些产品产业化应用程度较低,多数企业还处于几十台的小规模.

虽然国内目前已基本掌握了机器人操作机的设计制造技术、控制系统硬件等,一些产品的技术水平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然而工业机器人在总体技术上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仅相当于国外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水平,处于一种单件小批量的生产状态,产品的性价比较低.

在这些占据了大半江山的外资品牌中,瑞典ABB、日本FANUC、YASKAWA、德国KUKA等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近70%,品牌影响力在国内市场中依然占据几乎决定性的影响.而我国的工业机器人缺乏品牌认知度,在应用市场被外资品牌挤出,造成产业化进程难以推进的困境.

拿翻译类机器人来说,谷歌的这类产品一直占据国内市场的大部分份额,而消费者选择谷歌而非自主品牌的主要原因是核心技术的缺失及翻译的准确性.

“国产机器翻译产品‘有技术没市场’的根本原因在于目前的准确性达不到用户需求.”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刘洋分析称.美国NIST组织的机器翻译评测是目前国际上影响力最大的智能翻译机器人比赛,世界上许多著名的大学、科研院所和公司都参加了多届比赛.在“汉译英”任务上,最好系统的准确率大概在30%至40%之间,这样的准确率目前还难以满足社会大众的需求.在刘洋看来,机器翻译要找到市场须找准符合用户需求的切合点.”

“目前工业机器人的生产规模仍然不大,多数是单件小批生产,关键配套的单元部件和器件始终处于依赖进口的状态,工业机器人的性价比较低.伴随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以汽车等行业需求为牵引,我国对工业机器人需求量急剧增加,国际工业机器人知名企业如ABB、FANAC等纷纷在中国建厂,国外知名品牌工业机器人也逐年下降,制约了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形成和实现规模化的发展.”赵杰分析称.

核心技术的缺乏,自主品牌的缺失,让国内机器人产业受到极大的限制.然而,随着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的上升,近三年中国对工业机器人的需求快速增长,预计到2016 年将成为全球最大的需求国.

需求虽大,销路难开,国内消费者购写机器人的时候依然会有“崇洋媚外”的心理,这也让企业生产出的机器人难以获得销售渠道,发展自然受到限制.

去年年底,出台的《关于推进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也提出这一现象,“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市场影响力弱,推广应用难”,“产业基础薄弱,关键零部件仍严重依赖进口”都被推上了台面.

赛迪装备工业研究所所长左世全认为:“伴随我国工业机器人需求的迅猛增长,工业机器人企业良莠不齐,势必造成质低价廉的恶性竞争.”在他看来,虽然我国有近百家从事工业机器人研究生产的高校院所和企业,但现行的体制造成研究形式上过于独立封闭、内容上较为分散,难以形成合力,造成重复研究与时间、经费的浪费;多数企业热衷于大而全,关键部件研发生产企业纷纷转入整机生产,难以形成研发、生产、制造、销售、集成、怎么写作等有序、细化的产业链. 多多益善?

虽然产业起步不久,大量问题层出不穷,但各地方政府都几乎同时看到了机器人产业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发展潜力,并对机器人产业的未来充满信心.

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统计数据,2012年全球共新装机器人15.9万台.2007-2012年,全球新装工业机器人年均增速约为8%.其中,2010年和2011年出现需求激增,2011年全球共新装机器人16.6万台,较2010年提高了38%,预计今年全球工业机器人年产量将以年均6%的速度增长.然而,以每万名工人中拥有工业机器人的数量衡量,我国有很大的市场需求空间.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数据显示,中国2011年的这一数字仅为21,而国际平均水平是55,这其中美国是135,德国是251,日本是339,韩国是347.在看到了如此巨大的发展空间后,各地方都为自己规划了机器人产业园区,并投入生产.不到几年的时间,国内就已出现了30个工业机器人产业园,代表性的有10余个,如上海、沈阳、昆山、徐州、常州、唐山、哈尔滨、重庆、青岛、芜湖、武进、抚顺(沈抚新城)、襄阳等.

不仅园区数量多,各园区的目标产值也是一山更比一山高.“2015年产出4万台”、“1万台”等目标层出不穷. “最有影响力的机器人园区”“最大的机器人园区”的口号也是如雷贯耳.

然而,这些目标真的可以实现吗?如今的机器人产业是否走到了多多益善的阶段?

一位业内资深人士透露,这些宏伟的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空谈.地方政府热衷建设机器人产业园一定会引起机器人产业的不健康发展,甚至可能出现未来产能过剩的隐忧.

虽然已有前后30余年的发展积累,但国内机器人产业其实才刚刚起步,的产业链基础也依然十分薄弱.投资的过热让这个原本尚处于襁褓中的产业蒙上了灰尘.有关部门似乎也看到了这类现象,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市场竞争不断加剧,重复建设隐忧显现”这样的字眼也出现在了的《意见》当中.

各地区争先发展机器人产业或许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但从现阶段的产业基础来看,或许还需要一段时间的产业积累.国家“863”计划机器人技术主题专家组组长王天苗认为,机器人产业的发展还没有达到规模化和市场化的阶段.“工业机器人行业产能达到100台仅仅是尝试,达到500台才能入门,达到1000台才可盈利,所以对于工业机器人企业市场化规模化是前提.”王田苗分析称.

尽管“十一五”及“十二五”期间,国家“863”项目、国家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国际合作重大项目、智能制造装备发展专项等多个项目都涉及到机器人领域.这些项目都通过研发补贴的方式支持工业机器人的生产和研发,但这些扶持计划总体零散、不成系统,难以形成协同发展,总体效果并不理想.目前的行业并建立起有效的公共技术平台,在关键共性技术和核心功能部件的研究与突破还很薄弱,产业化进程难以推进,研发与产业化方面的激励政策也需进一步细化完善.


“近十几年过分强调工业机器人的系统研发,忽视关键技术突破,使得工业机器人某些核心技术处于实验室阶段,制约了机器人产业化进程.”赵杰分析称.

为了克服这些问题,机器人的发展应该明确发展重点,如开展工业机器人全生命周期可靠性和制造工艺技术研究,攻克伺服电机、减速器、驱动器和控制器等机器人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

另外,也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优势,形成一批工业机器人技术研发中心,促进制造和应用的合作,加强协同攻关,突破产业发展瓶颈.

对于政府来说,也要尽快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产业发展的步骤,重点突破的产品、关键零部件和技术类型.规划产业布局,明确具体的扶持政策,指导全国工业机器人产业有序发展,避免过热、盲目、重复性建设.制定行业准入标准,开展行业规范认证,扶持优质整机及零部件企业,避免低端竞争.加快市场培育,建立制造企业和应用单位相结合的产业发展模式.

不仅如此,国内企业也需要看到自身的差距,积极与国外企业进行技术合作.立足我国的市场需求,开展高水平的国际合作,加强与日本、德国、美国、韩国等发达国家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交流,学习经验并一步步完成超越.

在坚持自主研发的基础上,最重要的是积极融入全球产业链.探索对外合作的新模式,欢迎国外工业机器人企业在我国设立研发机构,支持国外企业和国内企业联合开展工业机器人技术的研发,支持国内企业培育国际化品牌,开展国际化经营,多层次参与国际合作,融入全球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