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拯救日本?

更新时间:2024-02-2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7317 浏览:31520

由约5870亿美元的刺激计划和大规模银行信贷推动的中国经济复苏,很有希望惠及日本境况不佳的出口部门.新增的需求有望使中国在美国和欧洲复苏之前就走出衰退.然而,中国刺激计划的数量不够多、支持作用不够大,外国进口很难在短期内对日本急剧恶化的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从日本国内来看,前两次刺激计划未能阻止经济的下行走势.作为应对措施和竞选手段,麻生太郎已提议进行第三次达157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细节仍在推敲中,不过一系列面向工人的直接短期经济援助、对绿色技术的激励以及重建境况不佳的医疗保健系统等建议正在被提出.

中国在过去十年间几乎一直超速运行,而在2008年连续两个月超过美国成为日本第一大出口市场时,这种二元经济关系达到了顶峰.截至2008年底,日本对中国的出口增长率达到16%(美国当年是17.6%).然而,这些统计数据掩盖了去年11月和12月首次出现的预警信号,当时,日本出口开始下滑,分别下降了4.7%和10.1%.

直到2009年初,下行走势十分明显,日本出口在全球骤降.尽管日本声称退耦,中国的兴起也成为独立的世界增长引擎,但中国对日本产品的需求还是下降了.2009年1月,由于需求广泛缩减,日本对中国的出口下降了45%.

在增大经济压力下的日本

此次衰退如此之快、如此之严重,主要是因为二元贸易关系的两个限定性特点.中国既是日本产品的消费者(日本企业在国内生产并进口给中国),也是日本公司向外部市场再出口完成品的制造基地――而这两部分明显都遭到全球经济危机侵袭.

日本向中国的出口在近十年间几乎改变甚微.从2000年到2007年,超过80%的出口由机械和交通设施、化学药品和制造品组成;制造业占整体比重从23%下降到15%,且正在面对来自中国公司的压力,因为后者现在自己生产之前进口的产品――举例子来说,越来越大比例的低级钢材正在中国国内生产.出于回应,日本正在逐步把对大陆的低技术生产转为利用低劳动成本来保持竞争地位.

中国内需的衰退也与日本出口下降脱不了干系.中国经济一直在扩张,但增长比率已经显著降低,从2008年的11%降到2009年预期的6%~8%.新增经济活动的减少,已转化对包括房地产在内的大范围商品的需求缩减.

在1995年到2006年的十年间,中国住房市场经历了爆炸性的增长.600%的销售增长,对日本建筑设施的制造工人实在是好事.但是随着远远超过工资增长,中国政府采取了更大的贷款限制、更高的首付款以及对所有权更严格的控制.进一步抬高的投机行为和热钱流入十分猖獗;而随着国外投资开始大幅涌入,管理者明智地察觉到市场过热了.结果就是,主要城市的居民和商用住房出现显著的生产能力过剩.据估计,可能需要长达一年的时间来消化这一多余供给.

甚至国内消费者市场也已经表现出疲软迹象.尽管有1亿~3亿的新兴中产阶级,这些消费者的购写力现在仍然相当不足.相对于经济整体增长而言,家庭储蓄和工资一直以来都在减少,甚至在最近的那次最大的经济扩张中依然如此.据中国统计官员称,国内消费在稳步下降,从2000年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46%下降到2006年的36%.中国人民银行指出,家庭可支配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例自1999年以来一直在持续下降.基于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工资占GDP的比例从1996年的约53%缩减到了2007年的近43%,而这一缩减的绝大部分发生在最近四年中.

尽管近期政府在刺激对汽车和家用品的购写,脆弱的消费者群体能否在经济下行时维持现有消费水平,还是未知数.即使保持在现有比率,中国国内购写还不足以弥补日本对美国和欧洲的销售损失.

西方消费水平更大规模的下降,也已影响到日本将中国用作再出口的制造基地.原本,日本零部件经由中国进行最终组装,然后作为成品装满集装箱运货船,运往欧洲和美国;但随着欧美市场的剧减,这一亚洲供应链的速度减缓了.

对日本出口的刺激效果有限

刺激计划带来近期中国经济复苏,然而,刺激计划在实际中能起多大效果、上述统计数据在多大程度上确实能预示经济复苏,还有颇多原因值得担忧.5870亿美元的计划中,只有1730亿真的是“新”钱,其余部分要么是之前承诺的四川地震救济金,要么是为支持政府指令而由地方政府、银行或私人部门支出的款项.刺激效果的时效性以及资金的充分性,仍旧无法确定.

分配到医疗保健的资金数额极其之少,而医保本可以使日本高端医药设备的生产者受惠.实际上,大部分资金将流向近期宣布的医院建设.相对于精密成像仪器而言,中国更可能力乡村诊所购写基础医药设备.

保护主义的观点也可能限制对日本产品的新增支出,尤其是在可以选择类似的中国国产设备时.中国国内建筑设备正在迅速替代国外产的卡车、重型推土机和简重机,国内公司现在也生产较低容量的电涡轮机,而这些领域在不远的过去都曾是日本公司较强的竞争优势所在.

刺激计划的最大受益人,可能是国有的大型建筑企业和重工业企业――它们是经济中最缺乏生产率的部门.明显的产能过剩已经在钢铁制造、高端的住宅和办公空间中出现.中小型企业支持了大部分新生中产阶级,却是最不可能受惠的,这使对日本的电子产品的需求继续走低.

G20合作宣誓影响甚微

将地区性经济合作视为目标,已经颇有时日,而最近的G20峰会在协同经济刺激的道路上却贡献甚少.亚洲的大多数国家主要专心顾及本国经济,欠发达国家在寻求对资本、贸易融资和货币互换的更大入口.原则上来说,中国偏好区域响应,不过其对附加的拨款倡议贡献不大,倒是更偏好双边协定.

G20上的保证,没有一条会对中日贸易关系产生直接影响.日本保证,在海外发展援助上多加200亿,而中国准备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贡献400亿.日本首相麻生太郎宣布访问中国尽管在象征意义上鼓动人心,可却不会有什么实质性成效.日本大选在下几个月就要到来,麻生太郎在计划访问中同意的任何事情,将会被新的执政政权重新考虑――如果反对党党赢得多数,那么情况更是如此.

避免落日的未来

日本经济增长缓慢、人口老龄化迅速,因而日本努力从中国的机遇中获益.随着劳动力缩减、工资上升,日本的制造商将继续在中国寻觅更低成本的劳动力.如果经济自由化继续,中国成功地转型为消费驱动模式,那么持续的新增需求的承诺或许也能实现.

并无确信保证中国将成功适应显著减缓的增长,或明显改变其源于飙升的贸易失衡的总体发展模式.过去三十年间,出口及投资驱动型的模式本是由过度的西方消费推动,现在却已分崩离析.美国经济的不间断复苏在今年越发不可能了,而当其复苏时,也不会像过去那么生机勃勃.没有剧烈扩张的国内消费,中国面临着产能过剩和保持失业率的大问题.

虽然如此,中国已显示出一种开放度和对变化的适应力.如果这样持续下去,日本的医药设备、高速铁路以及绿色技术方法可能找到一个稳健、扩张的市场.然而,保持竞争性、技术性的前沿,对于日本随着竞争加剧的未来繁荣至关重要.

对于更长期的稳定,日本需要基础性地重建其经济体,不再过度依赖于出口.换一个海外市场无助于重新平衡上升的收入不平等、下降的住房储蓄率和不佳的医疗健康体系.自然,贸易会继续成为增长的主成分,并成为急需的为进口融资的外国资本的源泉,不过如果继续维持一个受全球失衡高度影响的派生经济,那么日本的未来发展仍将十分惨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