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诺与中国革命

更新时间:2024-03-1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4704 浏览:116734

美国新闻记者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1905 -1972)1936年采访陕北根据地后出版的采访记《红星照耀中国》(又译《西行漫记》)闻名世界,他让世界获知中国正在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

斯诺毕业于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21岁起从事新闻工作,第二年(1927年)8月年来到中国,担任上海《密勒氏评论报》助理编辑.他曾沿铁路线到绥远旅行,目睹了饥饿遍野的灾荒情景,写下《拯救25万个生灵》为题的现场报道.1928年秋季起,他任《密勒氏评论报》写作技巧主编和《芝加哥论坛报》驻华记者.1933年下半年,斯诺应邀到燕京大学新闻系任教,讲授“新闻特写”和“旅游通讯”.1933年9月,斯诺的第一部著作《远东前线》在美出版.1935年底,他被英国《每日先驱报》聘为驻中国特派记者.


1936年6月3日,经宋庆龄的介绍,斯诺开始了访问延安的旅程.在延安,斯诺访问了等中国的高级领导人,对领导的地区和红军进行实地考察.同年11月14日和21日,《密勒氏评论报》首先发表了斯诺的采访文章《与领袖的会见》和由他拍摄的头戴有红五角星的八角军帽的照片.接着,美国《生活》杂志发表了他在陕北苏区拍摄的70余幅照片.1937年7月,斯诺在北京写成30万字的《红星照耀中国》(Red Star Over China),同年10月该书在英国伦敦出版.1938年1月,美国兰登书屋再次出版该书.同年2月,中译本在做了少量增删后改名为《西行漫记》在上海出版,引起极大轰动.抗战爆发后,斯诺离开北平并先后在西安、上海、香港、武汉、重庆、成都等地从事新闻工作,有关报道后来整理成为《为亚洲而战》(The Battle for Asia)一书.这一时期斯诺还积极参加中国工业合作社运动.

1941年1月,斯诺因在美国《星期六晚邮报》报道了皖南事变真相,国民党重庆政府下令取消他的记者特权.斯诺于1941年2月返回美国,从1942年起,先后任美国《星期六晚邮报》军事记者、主编.1942年,斯诺前往中亚和苏联前线采访.50年代的美国麦卡锡主义盛行,斯诺遭受迫害.1959年,斯诺全家迁居瑞士日内瓦.

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中国政府邀请斯诺到中国旅行一年.由于爆发朝鲜战争,斯诺未能成行.1960年,他以《展望》(Look)杂志记者的身份来华访问,随后出版了采访作《大河彼岸》(The Other Side of the River).1964年他作为法国《新直言》周刊记者第二次访问新中国.1968年他自费完成中国革命历程的纪录片《四分之一的人类》.1970年斯诺第三次访问新中国.1971年4月在美国《生活》杂志上发表与的重要谈话.

1972年,斯诺在日内瓦病逝.根据斯诺的遗嘱,他的部分骨灰葬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周恩来参加了骨灰安葬仪式,给其夫人发去唁电:“斯诺先生是中国人民的朋友.他一生为增进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将永远活着中国人民心中.”

斯诺记录了中国革命以及中国的社会变化,为西方世界了解中国打开了一扇窗口.作为一名美国记者,斯诺为中美两国相互了解发挥了作用,成为促进中美关系的一座桥梁.

斯诺本人努力秉承“客观、公正报道新闻事件”的原则,但对于在新中国建设所报道的内容亦有部分失实.例如他就1959-1961年中国的大饥荒写道:“一些人恶毒地造谣说中国人‘面临死亡边缘’,‘陷于饥饿困境’‘被迫以甘薯代替肉类和谷类’等(解放前有些地区确是这样).今天来说,这一切都是彻头彻尾的谎言”.对于大跃进时期的工业建设,斯诺认为“1958年到1959年之间的工业跃进是无比真实的,进展十分可观”.(斯诺《大河彼岸》,第366、129页,南粤出版社1978年版).斯诺得出的这些结论与当时被特殊安排的采访行程有关,不能真实反映中国社会的真实现状.斯诺晚年采访的部分报道,同样由于被安排的采访而写成了对“”的赞美.

斯诺的新闻写作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首先,体现出本人所秉承的关爱弱者的人道主义精神,对社会底层人民以及受压迫者进行了多方面报道.斯诺认为:“我感到我自己是人类的一部分,因为我知道几乎每一个国度里的善良人们都是人类的一部分”.(洛伊斯斯诺《我热爱中国》,第193页,三联书店1978年版) .正因为如此,“对弱者的同情,对中国的热爱,一直贯穿于斯诺的作品之中”(龚文庠主编《百年斯诺》,第59页,北大出版社2007年版).其次,斯诺总是力图通过表面现象到本质,挖掘出事实真相.正因为如此,他才能摆脱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众多西方人对中国的偏见, 跨越了中西方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坚持以个人的信念、原则和作为准绳来采访中国红色革命根据地,将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的真实情况介绍给全世界.再次,斯诺具有很强的人际交往能力与采访技巧.在延安采访时,他希望能谈谈自己的历史.一开始并不想回答这个问题甚至回避,斯诺便心平气和地把国外对的一些传说和谣言告诉了他,并反问:“这些都是真的吗?”凭借这个激将法,斯诺使谈出了个人的一些经历,达到自己采访的目的.(马晓霞《新闻采访提问的艺术和技巧》,《军事记者》2012年6期).斯诺还善于在特定的环境里选择合适的话题,营造出生动的气氛,找到和被采访对象之间的关联,从而拉近与被采访者的心理距离.斯诺的前夫人、《续西行漫记》的作者尼姆韦尔斯把斯诺这种“搭桥式”的采访技巧命名为“斯诺法”.

(何伟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研究生,李霞为中南民族大学社会学系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