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文本之力,扬文笔之美

更新时间:2024-02-0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8009 浏览:131017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与课文教学严重脱节,讲课只是讲课,作文只是作文,两者之间少有关联.对于课文,教师逐一钻研,潜心体味:从句段到篇章,从大意到中心,从分析到归纳.备课不可谓不细,讲析不可谓不精.但在这其中,过分追求课堂的艺术性理念和应试性功利,每篇文章必然也仅就语言、层次、结构、特色、人物等一一道来,模式呆板,单调乏味,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更是隔靴搔痒,不切实际.在作文教学中则过分强调语言文字的雕琢和技术性指导,每次的作文指导与讲评也循环着相同的步骤:审题、构思提纲、选材、一般启示及要求、佳文示读、通病例讲等,就作文论作文,学生根本无语文能力上的提高.

在新课标的感召下,我们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是为课文教学和作文训练搭建起一个能够相互沟通、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平台,让课文教学与作文训练比翼齐飞.下面我就自己平日里的教学谈几点粗略的看法.


一、扣文本创设情境,打造写作小天地.

“《文选》烂,秀才半”之说,形象地道出了古人学习写作的经验.大凡选进教材的文章,都是传诵中外的美文,其在语言、布局谋篇、或是题材、构思方面一定有值得学生借鉴的地方.

每学完一篇文章,我都会有针对性地专门组织一节课开展讨论,让学生谈谈学完后的收获.如我在教完《背影》后,让学生展开了以下讨论:1.你觉得文章中的什么地方最让你感动,请把它记录或摘录下来.2.学习完该篇文章后你有哪些感触,请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读完题目后,我马上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学生们讨论得非常热烈,有的说:“我最欣赏的是文中描写父亲蹒跚地穿过铁道给儿子写橘子这一细节,真可谓经典之作,它道出了千百年来父母对子女那无微不至的关怀及爱护!”有的说:“我最欣赏的是文中对‘我’流泪的描写.所谓男儿有泪不轻弹,简短的一句话‘我的泪又来了’却道出了儿子对父亲的多少愧疚,多少怜惜,多少不舍!”有的说:“学习完该篇文章后,我最大的感触是:平时与父母的沟通太少了!给予父母的谅解也太少了!有时候,我们这些做子女的真的很不应该.”有的甚至情到深处,偷偷地擦起了眼泪等谈到这里,我认为已经水到渠成,马上打出了第三个问:在你的生活中一定也有过类似的,让你极为感动的事情.请你以“ ____________,我真的很想对您说声____________”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如果是平时的话,课室里一定会是一片哗然,但此时课室里却鸦雀无声,学生们拿起笔便沙沙地写开了.

二、抓语言模仿练习,增强语言感染力.

有些文章语言简练传神,有些文章语言亲切动人,有些文章语言优美秀丽,引导学生感受体悟这些语言特点,总结出使语言之所以有这样特点的方法,并让学生有意识地运用这些方法.如朱自清用生动传神的词语和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使他的《春》秀丽动人,备受人们的喜爱.

一些优美的句式也可让学生仿写,如余光中“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席慕蓉“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仿此种句式,可让学生仿写出新的比喻“乡愁是_____________”.这样的仿写就成了自身体悟与范文片断的模仿,从而增强了感受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三、入诗词吟哦讽诵,提升文化底蕴.

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诗词是我们中华文化千百年来积淀下来的精华.其言简意赅,寓意深刻,可唤起读者的无穷联想与思考.及时引导学生,让他们学会在作文中恰到好处地引用或化用古诗文中的名句,“拿来”为我所用.

平时教学中每学完一首古诗词,我都会要求学生引用诗词中的句子写一段话,进行写作训练.刚开始的时候,引用同一首诗词中的一句、二句,以仿写句子的形式出现.如:在教学完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后,我让学生进行了如下的仿写练习:“幸福是什么?幸福是白居易‘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的流连忘返;幸福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自得;幸福是苏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美好祝愿.等学生熟悉以后,把训练扩展到让学生根据表达需要任意引用诗词中的句子,以增强表达效果.这样为文章内容的表达添砖加瓦,收到极佳的表达效果.

四、探技巧总结归纳,增强文章表现力.

教材作为范文间接显示写作知识,具体表现写作技巧,要求学生将阅读与模仿统一起来,变他人经验为自己经验,促进写作知识的迁移.

例如,学习《老山界》中以声写静的反衬手法,可指导学生仿写《灯下夜读》片断,使他们自然联想到夜深人静时出现的响声、书页翻动声、笔尖划动声、别人的鼾声、狗的叫声等等,再以比喻的手法抒写静夜不静的感受.由此可进一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练习以丑写美、以恶写善、以悲写欢等反衬手法.

五、借课文经典素材,充实作文的内涵.

课文是学生最熟悉的论据库,可为学生写作提供丰富的材料.学生若能把课文中的材料充分运用起来,可以以一当十,事半功倍.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邹忌正视妻妾客赞美的事例,可用做“认清自己”“正视赞美”等观点的论据;邹忌以此事讽谏齐王的事例,可用做“说话要讲究艺术”的论据;齐王纳谏的事例,可用做“相信自己还要听取他人意见”“则明”等观点的论据.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学生只要能认真分析并总结,就能做到学以致用.

总之,只要我们肯去细心挖掘,课文对我们来说就是取之不竭的写作素材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