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外交的时代价值

更新时间:2024-03-2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4974 浏览:67783

公共外交是2010年中国外交最受关注的热门议题.我国公共外交基本处于起步阶段,关于公共外交的理论有待进一步探讨,公共外交的经验教训也需不断总结,但良好开端意味着积极的发展.

2010年,中国外交最受关注的发展之一是公共外交.这个几年前还只是少数专家提及的话题,迅速成为广受重视的外交热门领域,正在形成蓬勃拓展的热烈局面.这一年,外交部把推行公共外交确定为一项重要外事职责,改进了专事公共外交工作机构的职能,建立了公共外交咨询委员会,吸纳部分资深前外交官和专家学者参加,并加强了与新闻舆论界的联系和沟通;这一年,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正式推出《公共外交》季刊,深入研讨公共外交的理论,总结开展公共外交的实践经验,大力普及公共外交理念;这一年,一些国际问题研究机构和大学加强了公共外交研究课题,举办公共外交研讨会,撰写和发表有关公共外交的文章,就中国公共外交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着多角度的研究和讨论.这一切,预示着中国公共外交良好的发展前景.

国际上,公共外交并非一个新生事物.最早提出公共外交概念和实施公共外交的是美国.早在1917年,威尔逊总统的亲信乔治克里尔设立了名为“公共信息委员会”,通过各种媒体宣传手段烘造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国内外舆论支持.此后,公共外交一直是美国推行外交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1999年,美国国务院增设了专门负责公共外交和公共事物的副国务卿一职.“911事件”后,美国更加重视公共外交,增加了公共外交的相关预算.近些年,美国又提出所谓“巧实力”的观念,加大开展公共外交的力度和广度.据说在1965年,美国塔夫斯大学法律外交学院院长埃蒙德格里恩首先使用公共外交一词,并确定了公共外交的定义.英国、德国、日本等国也历来重视公共外交,设有专门从事公共外交的机构和组织,并提供相应的财政支持.

实际上中国很早就开展公共外交,也取得了不少明显成效.我国对外文化宣传等项工作就属于公共外交的范畴,为配合政府外交或外交发挥出积极作用.但长期来,公共外交的概念并不清晰,投入的力度和方式存在欠缺,重视程度与客观需求差距较大.直到2009年,我国才真正把公共外交提升到应有高度.在当年7月举行的第十一次驻外使节会议上,总书记的报告中明确提出:“当前,国际上公共外交、人文外交日益活跃,开展好公共外交直接关乎我国国际形象,是新形势下完善我国外交布局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外交工作的重要开拓方向.”这次关于公共外交明确而权威性的阐述,对我国公共外交的发展具有转折性的历史意义.


在此时刻强调公共外交的重要性,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我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重大变化.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中国成为国际社会关注重点.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既受到世界众多国家和人民的广泛欢迎和称赞,也引起各种各样的疑虑.特别是在西方国家,总有一些人不断散布“中国威胁论”,竭力对中国“妖魔化”,不遗余力地歪曲破坏中国的形象.在这种情势下,加强公共外交,促进各国人民对中国的全面正确了解和理解,展现中国的真实良好面貌,对改善和维护我国发展的适宜国际环境,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第二,随着我国人民政治意识的提高,特别是传播方式现代化程度不断发展,公众了解国际事务和动态的渠道更加畅通,表达态度的手段日趋多样化,外交已越来越成为普通人群生活的一部分.在此情况下,广大公众不再把外交视为“禁区”,而对国家外交的了解、关注和参与要求也日趋强烈.第三,我国已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各个层次与国外的接触、合作和交流日益频繁,利益互动更加明显.有关各方既重视与他们利益攸关的外交操作,也表明他们直接参与外事的客观现实与能力,外交主体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在充分发挥政府外交的主渠道作用的同时,加强和改善非政府力量的对外作用,有助于形成做好外事工作的整体合力.

按照国外对公共外交的传统定义,公共外交的主体只是政府,而行为对象仅是外国的公众和公众舆论.但从各国公共外交的具体实施看,也不是都严格恪守这一界定,因为政府与公众是不能截然分割的.我国公共外交的开展,应该根据我国的国情,关键是看效果.毫无疑问,政府外交的对象是外国政府和公众,但政府的外交政策、方针、意图得到本国公众的了解、认同和支持,他们又通过自己的对外行为影响外国政府与公众,同样也起到公共外交的作用.

我国公共外交基本处于起步阶段,关于公共外交的理论有待进一步探讨,公共外交的经验教训也需不断总结,但良好开端意味着积极的发展.要增进我国政治上的影响力,经济上的竞争力,形象上的亲和力,道义上的感召力,不仅靠政府外交,也靠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作者为前驻英大使、原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