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手法加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20例

更新时间:2024-03-2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1680 浏览:144854

关 键 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牵引 手法 功能锻炼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常见的腰腿痛疾病,应用非手术治疗可使绝大多数患者的病情得到缓解或治愈.笔者自2005年以来,应用牵引、手法等康复治疗1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取得较好的疗效,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组男72例,女48例;年龄21~78岁,平均46岁,其中31~50岁75例,占62.5%.病程在1个月内47例,1~6个月31例,7个月以上42例,病程最短1天,最长10年.所有病例均经CT或MRI确诊,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影像学特征.临床表现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标准.

2 治疗方法

2.1 牵引:宜采用仰卧髋、膝屈曲体位,以尽量减小脊柱应力.牵引力先用40kg,适应后逐渐加重至相当于病员体重或稍增减(±10%左右)作持续或间歇对抗牵引,在牵引20分钟后减重,以防回弹,使突出加重.每次25分钟,每日1次,10次为l疗程.

2.2 推拿手法:一般在牵引后进行,治疗程序如下:①先用推、揉、推等方法,施术于腰骶部,使局部肌肉放松.②单腿后伸手法:患者俯卧位,医者立病员健侧,一手按压患者腰骶部,另一手提起对侧下肢,使该下肢尽量后伸,双手同时反向用力,连作数下.③双腿后伸手法:患者俯卧位,医者立于一侧,一手按压腰骶部,另一手托起双下肢,使脊柱过度后伸,连作数下.④侧位斜扳法:先取健侧卧位,医者两手分按肩部和髋部,使患者腰被动旋转至最大限度,用巧劲使脊柱产生旋转动作.然后患侧卧位做同样手法.⑤挤腿法:仰卧位,医者将患腿抬高到最高位置时,用力将踝关节被动背伸,共作3次,健侧也作3次.⑥拉腿引伸法:仰卧位,术者位于患侧,一手抓住患腿踝关节,另一手放在膝部,使患腿被动屈伸几次后,在屈髋屈膝位时,双手同时用力向下拉,连作3次.

2.3 功能锻炼:当症状、体征有好转,即开始医疗体操训练,主要内容如下:①髋运动:取仰卧位,两下肢伸直,先以左腿向脚跟方向猛然一伸,同时右腿向头部方向一缩以助力,此时骨盆呈左低右高位.然后做右侧,两侧交替各做20~30次.②伸腰:站立位,分开同肩宽,两手扶腰,身体后伸并逐渐加大幅度,还原休息后再做,重复10~20次.③挺胸:俯卧位,用双手支撑床上,先将头抬起,然后撑起上半身,并使头尽量后仰同时挺胸,维持5~10分钟.④燕势:俯卧位,分别在髋部及上腹部各垫一枕头,使腰部悬空成桥式,然后上身与双下肢同时作背伸运动,维持身体水平位10秒,放松休息20秒,为1组,10~20组/天.运动量,以训练后第2天不感到疲劳和疼痛为宜.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痊愈:麻、痛、异感等症状和体征消失,姿态正常,可恢复体力工作;好转:症状基本消失或休息时消失,体征基本消失,姿态正常,生活自理,可恢复轻工作;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变化.

3.2 统计学分析:应用计算机SPSS13.0版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均采用y2检验,当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3 治疗结果:治疗2周后,痊愈69例,好转26例,无效25例.总有效率79.17%.

4 体会

根据瑞典学者对不同体位椎间盘内压侧定结果,当坐位时,椎间盘压力最大,卧位时最小,特别是卧位牵引后压力更小.所以在治疗期间,均要求病员多卧硬板床,少坐立,禁止弯腰活动.牵引是治疗腰突症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牵引使椎体分开,因而增大椎间隙,为突出物的回纳产生一定的空间基础;使后纵韧带紧张,而对椎间盘产生推力;引起负压,导致向关节的吸引力.

在实践中,笔者体会到牵引对腰突症患者确有相当的治疗效果.急性发作病员尤为显著,多数病例须牵引2~8周才逐渐收效,部分慢性病例,可连续应用数月之久.对伴有椎间盘变性,后纵韧带钙化及型突者疗效较差.手法的选择主要按照Maigne提出的“无痛反向运动的原则”.在治疗前先检查腰椎的活动范围.如病人前屈受限,则在治疗过程中应作腰椎后伸手法;如左旋受限而右旋自由,则应做右旋手法.在手法进行中,任何一步如病人觉疼痛则一定要注意调整,达到无痛原则,这样可减轻病员手法过程中的痛苦,易接受治疗.适时开展功能锻炼,逐步增强腰背肌和腹肌的训练,可逐渐形成强有力的“肌肉背心”.增强脊柱的稳定性,巩固疗效,降低复发率.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