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传播中“科学与社会的关系”

更新时间:2024-02-2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6227 浏览:70581

【摘 要】本文从科学传播的角度分析科学与社会的关系,认为在科学传播领域中的科学是有层次性的,其划分标准就是科学权威控制力的强弱,从而总结出科学社会建制的“圈层结构”模型,提出科学权威控制力递减律,即科学权威控制力从核心科学到中间层科学、大众科学是逐渐递减的.加强科学权威控制力,有利于防止外界因素对核心科学的干扰,有利于科学的正常发展和保证科学传播内容的准确性.

【关 键 词】科学传播;科学与社会;圈层结构;科学权威控制力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2-0430-01

自科学诞生以来,人们一直在努力通过各种途径向公众传播人类所创造的这一文明成果.从科学普及到公众理解科学,以及到今天的科学传播,极大地扩大了科学的影响力,也大大促进了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在全社会的普及.科学似乎呈现一片异常繁荣的景象.然而,随着各种环境问题、社会问题的日渐突出,各种伪科学、伪学术大行其道,公众对此应接不暇,真检测难辩.人们在反思科学的同时,公众不免会疑问:今天的科学怎么啦?科学传播到底在传播什么?怎样才能保证科学传播准确、快速、有效的进行?这些问题已引起越来越多学者的注意并进行研究.

传统的科学传播模式是有缺陷的,这不仅不利于科学的正常发展,也不利于民众科学知识水平的提高和科学精神在全社会的普及.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飞速发展,大众媒介在科学传播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即科学传播的媒介化转向.科学传播的媒介化转向是与科学传播研究中对于媒介的重视和大众媒介在科学传播中的重要性凸显相联系的.然而,媒介化的极端倾向与外界因素对科学的干扰产生了科学被“歪曲”的现象.这不仅危及科学的正常发展,也不利于科学传播的准确、快速、有效的进行.

要防止媒介化的极端倾向及阻止科学外部因素入侵科学,保证科学传播目标准确、快速、有效的实现,需要处理好科学传播中科学与社会的关系.

一、社会对科学的反应—对默顿的述评

默顿的主要兴趣点之一在于那些推动或阻碍科学发展的文化环境方面,企图通过把科学与社会作简单的二分来考察社会对科学的反应.默顿坚信科学的存在和完善“依赖于特定类的社会结构”,“科学像任何其它具有社会协作性的活动一样,也受到多变的命运的支配”.[1]在《17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一文中,默顿用确凿的定量资料论证了“清教原则在某种秩序上对当时的科学和知识进步起到了调节作用”的检测设.在这项工作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默顿一个隐含的检测定:在科学与社会之间做出径渭分明的简单二分.[2]

二、科学传播中的“圈层结构”模型与科学权威控制力递减律

由于默顿相信在科学与社会环境之间不再有其它环节,因而也就相信科学精神特质在科学共同体内的作用是均衡的,也就是各个层次上的科学共同体成员对科学规范有同样的尊重程度.这不符合科学建制的实际情况,也不能说明科学共同体不同成员掌握科学的程度差异.这里,我要尝试地补充默顿关于科学与社会关系的分析,提出一种可被称为“圈层结构”的科学与社会关系模型,其含义是:被称为科学的那种社会建制,以其与社会环境关系的远近程度可区分为核心层科学、中间层科学和边缘层科学,大致是个分层的球体.

(1)核心层科学,即标准科学.首先,标准科学作为一种知识形态,是一种普遍的、条理化的概念体系.其次,标准科学的共同体成员可以是超国家、地域的.标准科学的科学共同体可以成为世界性“自治共和国”,在这个自治共和国中,有统一的行为规范和精神气质,这种行为规范和精神特质一旦形成,不容易被科学的外部力量所改变.再次,就社会组织来说,标准科学主要寄居在大学和科研院所等研究机构.其科学共同体成员是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家,功利性很少起支配作用.

(2)中间层科学,主要包括潜科学、应用性科学、软科学等.首先,潜科学通常指尚未成熟、还处在幼芽阶段的科学.在库恩眼中的就是“前科学”——缺乏“范式”的有效指导,缺乏统一的行动纲领和规范.当“范式”确立时,“前科学”可转变为标准科学.

其次,应用科学也不同于标准科学,它并不将追求知识概念体系本身当作一种目的,其概念体系也没有标准科学那样完整,目标设计更多强调科学研究与国家或企业利益之间的关联.共同体除科研人员外,还有工程技术人员、实验员甚至企业家.经济、社会利益是研究的动力来源.

再次,软科学是现代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与哲学相互交叉、逐渐发展而形成的一组具有高度综合性的新兴学科群.软科学的重要特征在于:它综合地运用决策理论、系统方法和计算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的知识和手段,对各种复杂的自然现象和社会问题,从经济、科学、技术、管理、教育等各个社会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入手研究其规律性,从而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各种方案,为有关的发展战略、方针政策、规划设计和组织管理等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三、维护科学权威控制力的基本原则

从科学的“圈层结构”可以看出,科学被“歪曲”现象主要发生在科学由内向外扩展和传播的过程中,其实质就是科学权威控制力被过度削弱.因此要防止科学被“歪曲”,关键是保持核心科学科学权威控制力对科学的影响,避免对科学核心的影响,即保持科学权威控制力的单向性.为了实现这一目的,至少要在科学评价、科学教育、科学知识传播、语言使用这四个环节强化科学权威控制力的作用.因此本文认为,下列措施是必要的:

(l)根据科学与社会关系的“圈层结构”模型特点,在科学的不同层次实行不同的评议制度.首先,在核心科学部分,实行同行评议制度,避免因素对科学评价的干扰,保证科学的自主性.其次,在中间层科学,可以采用外部标准和内部标准相结合的评价机制.再次,边缘层科学可以偏重于外部评价.

(2)标准科学教育中注重教育内容的传统性

波兰尼认为,“原创性是科学发现的动力”.库恩发展了波兰尼的思想,他从收敛性思维与发散性思维来考察科学的发展与进步,“即在发散性思维与收敛性思维之间保持必要张力”.然而,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科学研究是一项需要纪律加以约束、规范的活动,否则,科学活动也难以有效地开展.然而,如果我们只是片面、过度强调发散性思维而忽视最起码的科学方法论教育,科学共同体的精神特质(科学权威控制力)也会因此而被削弱.用实证主义的话说,缺乏基本科学“范式”的创新思维被证伪,那只是“一个疯狂的念头被证明是错误的观念而己”.所以,在标准科学教育中应注意强化科学方法论方面的训练,注重教育的传统内容.

(3)注重科学知识传播的系统性

科学不仅仅是一系列成体系的知识,也是一种社会活动.完全意义上的科学应该包括解释层面、精神层面、器物层面和社会层面.[4]一般情况下,人们常常把科学与技术联系起来,这使得人们更多地从器物层面理解科学,忽略了科学的文化意义和精神价值.本文所说的科学传播的完整性,是说要分清科学在不同人群中传播的不同任务.在普通社会公众那里,在普及基本科学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加强科学精神的教育,让公众了解科学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知识体系,不是绝对的真理,这样可以避免公众对科学的盲目崇拜;对于那些准备进入科学共同体的人来说,科学传播的任务就不再局限于边缘层和应用层科学及科学精神等,还应该包含标准科学所应严格遵循的科学规范,尤其要培养他们具有科学共同体的共同精神特质.


(4)注意防止科学传播过程中语言的误用.

科学研究中使用专门的术语,科学由核心科学向外层科学扩展时也应体现这些术语的规范性,不能以随意性、自由化的态度来叙述.滥用科学术语,会极大地损害科学信息的科学性及知识性.当前,应特别注意反对让外行在媒体上滥用科学术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