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策略

更新时间:2024-03-0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5649 浏览:119207

摘 要 在当前经济环境下,人才需求日趋“精英化”,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同时,大学毕业生就业也出现了新特点和倾向,长期困扰就业的一些问题依旧存在,对此本文从政府、高校、大学生自身三个层面探讨了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对策.

关 键 词 大学生就业 现状与趋势 策略

中图分类号:G47文献标识码:A

1 当代大学生就业的特点与倾向

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和高等教育的普及,使得大学生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就业倾向也出现了新的趋势.

(1)就业求职信息化成主流.通过网络获取各类招聘信息、投求职简历、获取就业指导,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就业的最便利的途径.1999 年以来,全国各个高校都在不断建设为毕业生就业怎么写作信息网,已经形成了较为健全的就业怎么写作信息化体系.信息化手段增加了大学生的就业机会,并大大降低了就业成本,目前绝大多数大学生更倾向于利用网络方式进行求职,甚至通过网络进行面试、职业测评.

(2)就业地区偏好差异性大.不同地区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差异较大,绝大多数大学生仍然以经济发达地区为首选就业目标.近年相关数据显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对毕业生的吸引力指数高于中西部,选择在经济发达地区就业的大学毕业生接近七成,是中西部地区的两倍.“孔雀依旧东南飞”,大学生对就业地区的偏好仍然是经济发达地区.

(3)自主创业成为大学生就业的新亮点.以创业带动就业,当前不论政府、高校、家庭等各方面,都给予了高度关注,并投入了相当的资源,大学生本身也给予了极大的热情.针对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也在最近几年不断出台,很多高等院校都在建设怎么写作于大学生创业的实践平台,通过吸引大学生参与科研、校企合作、创业论坛等形式,为学生创业提供支持.“创业也是就业”观念已得到广泛的认同,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正呈逐年增多的趋势.


(4)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不断增强.近年来,随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深入, “职业生涯发展”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就业倾向的重要因素.一些大学生入校不久便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在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中,有目标地开展学习活动,培养个人职业素养和技能,为将来求职做好准备.在大学毕业时,多数大学生都会对自己的兴趣、能力、特长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人才需求市场特点和时代的要求,慎重而客观地选择就业行业,针对性地捕捉就业机会.

(5)就业受家庭背景因素影响较大.大学生就业受家庭背景因素影响较大,这些因素包括:父母教育背景、家庭经济条件、家庭所在地区等,相关研究表明家庭背景因素与大学生就业状况呈负相关关系.家庭条件好的大学生对工作有更高的期望,更有可能不就业或选择继续学习深造;而家庭条件差的毕业生更希望立即就业,以减轻家庭的负担.

2 当代大学毕业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就业心理脆弱和适应能力不足.大学生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有着较强优越感和较高的心理势位,对工作待遇、工作环境有较高的期望值.然而,“天之娇子”心态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显得非常的脆弱,一旦受挫或未找到理想工作,很多大学生容易失去信心,甚至产生就业“恐惧”感.再者,由于刚毕业的大学生的工资水平普遍偏低,甚至还赶不上未上过大学的同龄人的工资,一些毕业生会从“投入与产出效应”角度进行短视理解,质疑大学生涯的价值,很容易对未来充满迷茫,对就业变得消极,失去就业的信心和动力.

(2) 对社会现实关注不足,缺乏就业主动性.“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依然是很多大学生的习惯学习模式,整天在书本里“埋头苦干”,缺少对社会的关注和对市场的了解.这种模式必然导致大学生缺少对就业形势的认识,使他们接受就业教育的意识不强,不能很好地关注、接受就业教育,以致于缺乏对就业的积极主动性,最终导致错过了最佳的求职时机.

(3)就业诚信不足,社会责任意识薄弱.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先就业后择业”观念被普遍接受,然而伴随而来的却是毕业生违约率的攀升.用人单位对这种“骑驴找马”的态度极其反感,这些违约行为不仅反映出学生本人的诚信缺失,而且会影响到其他同学的签约率.社会责任意识薄弱也是就业过程中暴露出主要问题,部分大学生不能理解时代赋予的使命,缺乏对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需求的思考,在就业过程中目光短浅,缺少奉献精神,只看重个人利益和个体发展的短期需要,不能将自己的职业生涯与时怎么发表展同步.

(4)网络环境下就业信息真伪识别困难.网络提供了大量的就业信息,带来了很大便利,降低了大学生求职成本.然而,网络人才市场是以虚拟形式存在的,网上信息是由招聘者或求职者自己填写,缺乏有效的手段来核实信息真伪,各类虚检测就业信息鱼目混珠,使得“网络人才市场”难有诚信.有的毕业生为了获得竞争“优势”,随意更改电子简历,填写了很多不真实的履历;有的招聘单位为提高吸引力,过分夸大单位实力和待遇情况;甚至有的不法分子利用网络引诱和欺骗刚毕业的大学生.种种不良行径直接造成人才供需双方难以形成网络互信,用人单位对网上求职信息不屑一顾,毕业生也不敢相信网络招聘信息.

(5)自主创业成功率低,大学生对创业信心不足.我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极低,全国平均水平在2%左右,成功率最高的浙江地区也只有4%左右,远远低于欧美国家成功率水平20%.尤其是2008年以来,国际经济形势的持续低迷,企业竞争压力的进一步加大,中小型企业出现倒闭潮,大学生所创企业生存环境极其恶劣,大学生的“雄心壮志”受到严重打击,对创业丧失了信心.在校大学生在看到多数师兄师姐创业失败后,开始反思自己的前途,对创业丧失信心,甚至对未来变得茫然.

3 应对的建议与策略

3.1 政府层面建议与措施

(1)发挥宏观调控作用,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政府应从社会协调发展和公平的角度出发,积极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建立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利益驱动机制和引导就业方向的政策,改善大学就业的宏观环境.要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只有当产业结构转型为技术密集型时,人才结构才会合理,才能从根本上大学毕业生就业困境.(2)加强对人才市场的调控, 营造良好就业气氛.政府应对大学生就业市场进行干预,采取有效的措施,对招聘单位进行真实性审核,严惩各类违法行为,规范就业市场.并且,要建立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加强政策引导的效用,促进大学生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此外,要充分利用各类媒体资源,加强对平凡岗位、平凡群体的报道,帮助大学生理性看待就业,引导它们关注国家发展的需求、关注社会需要,努力营造公平竞争、积极向上的就业氛围.

(3)发挥政府行为主导作用,构建社会诚信机制.就业诚信问题是由社会、高校、用人单位、大学毕业生自身等方面共同造成的,诚信是社会和谐的基本保障,也是构建良好就业环境的核心要素.因此,需要政府发挥其行为主导作用,加强社会诚信制度和法律的建设,提高公民的诚信意识.在此基础上,构建诚信评估机制,使行为主体的“诚信价值”能够得到全社会的认知和认可,加大违约行为或违法行为的“不诚信”成本,使诚信行为在“现实利益”上具备一定的首选性.

(4)加强网络信息监管,打击网络欺诈行为.在政府主导下建立全国性就业信息的公开机制,构建一套全面权威的用人单位或企业档案查询系统,同时高等院校也要将大学毕业生信息上传至网络,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人才供需双方“虚拟主体”认证机制,对网络不实信息行为进行公示和“诚信降级”.并且,通过立法加大对虚检测和欺骗性信息的打击力度,同时要及时发布警示信息以防其他大学生步入类似陷阱.

(5)加强政策引导,加大对自主创业的扶持力度.政府应采取措施鼓励和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出台更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提供创业贷款和免征税收等优惠条件,制订和完善关于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相关法律法规,切实保护好就业大学生的切身利益,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

3.2 高校层面建议与措施

(1)加强毕业生的就业培训和教育.作为刚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就业经验很欠缺,就业目标不明确,对未来比较迷茫,因此,在刚步入社会这段过渡期,给予适当的从业教育和心理指导是十分必要的.首先要强化对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使毕业生树立自主择业、理性创业、终身学习的观念,树立时代使命感和理性就业观念.其次,要引导毕业生正确认识自我,帮助他们合理规划职业生涯,选择可行的就业目标,制定符合实际的就业方案.此外,还要加强诚信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和个人诚信意识,使大学生充分认识违约行为对学校声誉和自身长远利益的影响,在从业过程中自觉建立个人的社会诚信,减少违约行为的发生.

(2)加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就业能力.就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缺乏社会实践和从业经验是大学生的就业弱项,高校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其就业竞争力.为此,高等院校要广泛建立各种实习基地,通过实习、到企业参观、参加社会怎么写作等实践活动,帮助大学生提高个人技能和了解市场经济现状.

(3)不断推进就业信息化建设,大力挖掘就业信息.继续完善就业信息系统,积极探索和使用新的信息手段,拓展网络信息怎么写作.更重要的是,要对杂乱无章的网络招聘信息进行合理的归类、筛选和甄别,避免毕业生受到不良招聘信息的影响和伤害,并建立有效的网络就业信息反馈机制,有效节制毕业生的求职信息不实行为.

(4)加强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创业基本技能.高校应强化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工作,完善其创业课程体系,借助信息化手段构建创业模拟平台,通过虚拟环境模拟实际的创业经营过程,让学生通过网络模拟逐步掌握创业知识.其次,要注重创业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为大学生提供较好的创业实践机会,鼓励学生参加老师的科研工作,提升创业基本技能.

(5)提高就业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高校要进一步加强就业工作队伍建设,提高工作人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加快就业工作队伍向专业化、专家型方向迈进的步伐.加强就业工作研讨,积极开展有前瞻性的就业研究,提高就业工作的专业化水平和科学性.在此基础上,认真做好毕业生质量追踪调查和对用人单位的回访工作,进一步强化就业状况对教学环节的反馈和导向作用,并且加强市场需求调研,广泛征求意见,根据市场需求改革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更多用人单位适用的应用型人才.

3.3 对毕业生的建议和策略

(1)顺应新时代要求,转变择业观念.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毕业生必须顺应新时期的社会要求,转变落后的就业观念,打破把“高等教育”与“高尚职业”必然联系的思维习惯,树立“人才市场化”观念和积极竞争的意识,“就业后再择业”模式对多数毕业生而言是理性的选择.并且,大学毕业生在接受“先就业再择业”理念的同时,还要树立“干一行,爱一行,学一行”的敬业精神,为自己建立良好的品德口碑,进而为未来职业生涯建立坚固“诚信基石”.

(2)把握就业机会,重视择业时间规律.从历年的大学生就业工作实际情况来看,一些大型的企事业单位,都会提前在每学年的上半学年就到学校招贤纳才,争取招聘一些优质的毕业生.然而,毕业生一方面担心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另一方面又不愿过早走向社会,等到正式毕业时才开始找工作,导致部分企业单位招不到理想的人和优秀毕业生找不到理想工作的矛盾现象.因此,大学毕业生要建立就业的时间观念,不能“刻舟求剑”地等待就业机会,必须主动出击,及早就业和抢先就业.

(3)注重培养自身综合素质,提升就业综合技能.良好的综合素质是产生就业竞争优势的核心因素,大学生除学习书本理论知识之外,还要十分注重各项能力的提高,包括组织能力、社交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等.并且,大学生应该特别注重提高自己心理素质,通过参加各类社会交流活动,锻炼心态调节和情绪调控技能,培养自己积极自信的心理素质,这样在求职过程中敢于自我面对,善于自我调适,正确对待心理压力.

4 结束语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已成为政府和高校的工作重点之一.促进大学生就业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从政府、高校和毕业生自身等多层面采取措施,强化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充分发挥高校对促进就业工作的积极作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就业综合技能以及转变其落后的就业观念.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在政府、高校和毕业生自身的共同努力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必将为时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