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

更新时间:2024-03-2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1633 浏览:96068

赵俊美

摘 要介绍了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探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并提出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以期为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参考.

关 键 词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制约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2)17-0291-02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我国正经历一段长时期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浪潮,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与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市场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同时也是农业生产率的改进、现代化乡村建设、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升等因素造成的,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我国当今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现实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1-4].因此,如何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村经济社会均衡协调发展、合理有序地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充分就业,已成为摆在政府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1农村劳动力转移基本现状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历史悠久,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时间长且曲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途径有2条,即农村外部和内部就业:向大中城市涌动的民工潮和乡镇企业的内部就业.目前,我国城市主要行业大部分从业人员都来自农村,如建筑业农村从业人员占50%、煤矿采掘业农村从业人员占80%、纺织服装业农村从业人员占60%、城市一般怎么写作业农村从业人员占50%,农村富余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转移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

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特征为:一是跨区域转移的省内县外与省外就业比重明显提升.二是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主要向当地转移,而相对落后地区以向外转移为主.三是青壮年是外出务工的主力军,部分城市人不愿意从事的危险性高的工作、脏活、累活、苦活,如建筑施工、餐饮怎么写作、垃圾回收、保洁卫生、制造业、摆摊等是很多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原因.四是大部分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程度都较低,主要是初中或初中以下.五是转移劳动力具有明显的兼业性,一般在农忙时外出务工人员都要回家从事农业生产,属亦工亦农性转移.六是农村转移劳动力的主要收入为非农收入.

2制约因素

2.1农村劳动力整体教育素质的制约

大部分进城务工农村劳动力(除高考、招工等所谓正规转移进城的劳动者外)的文化程度是初中或初中以下,教育水平低下、劳动力素质相对较低,尤其是缺乏从事非农产业的职业技能.近几年,我国经济发展正在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这就要求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人员的素质较高,劳动人员要从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教育水平低下、劳动力素质相对较低的农村劳动力就业竞争力就会降低,就业范围也会逐渐缩小,很难适应当前高速发展的社会就业需求,面对就业的压力,他们显然缺乏竞争力,导致农村劳动力供大于求.因此,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已经迫在眉睫.

2.2农村非农产业容纳能力的制约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渠道一般为非农产业特别是乡镇企业.但是近年来,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乡镇企业的发展由劳动密集型逐渐向知识密集型转变,科技的发展使得很多的机器直接替代了劳动力,虽然乡镇企业劳动生产率有所提高,但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迅速增加,就业率低.同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乡镇企业管理水平较差、经济效益低,难于容纳农村劳动力.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乡镇企业转移难度进一步加大.

2.3城市自身的严峻就业形势的制约

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和产业结构调整,下岗失业人员不断增加,同时每年数百万的新增劳动人口以及高学历人员的失业率开始不断上升,使得城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能力下降,与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需转移的矛盾突出.

2.4劳动力市场的制约

农村劳动力市场尚未真正形成,在农村劳动力的总需求和总供给之间未能进行积极有效的调节,在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组织和指导方面缺少有效措施.此外,大部分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主要是自行决定的,专门由政府职业介绍部门安排外出务工的占少数.此种转移方式具有很大的盲目性、不确定性,主要表现为:不能及时了解劳动供求信息、无人进行合理引导、无相关法律法规作为保障,流动秩序乱、无组织[1].

3对策

在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它是一项系统的战略工程,实施好此项工程,有赖于城乡互动,紧密配合,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稳妥推进.

3.1加快结构调整,增加农业内部就业岗位

目前,由于城镇容量小、再就业压力大,近期内农村劳动力不能大量转移.因此,应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产业,促进新型农业发展.大力发展精细农业,提高农业产业的科技含量,降低成本,增加劳动密集程度,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转移,使其在农业内部就业,增加农业内部就业岗位是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富集的一种成本较低的消化方式[1].

3.2加快城镇化建设,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第三产业

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大力发展附加值高的特色产业,扶持发展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增加多条产业链,促进产业化经营;开发产业、市场,加快城镇建设,发展多元化农村特色经济,即工业型、商贸型、旅游型等,形成独特区域功能的专业化乡镇,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机会,增加就业容量.


3.3强化职业教育培训,使农民掌握知识和技能,提高其就业竞争力

要坚持“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原则.应由政府部门和社会力量结合,依托劳动就业、农业、教育等部门依法开展各种技能培训班,常年为农民培训各种技能,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强技术培训、业务培训,提高培训人员的就业素质,扩大其就业岗位.结合职业培训与技能鉴定,使求职人员获得全国通用的技术等级证书及上岗证,增加其就业机会,并提高其收入.培训求职人员,要求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其进行专业技术、政策法规等方面的严格培训,以提高其素质,树立良好的对外形象,提高其就业竞争力[2-3].

3.4建立和完善劳动力就业怎么写作体系,构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平台

努力掌握当地企业劳动力招聘信息,通过各种渠道提供劳动力供求信息,建立农民就业指导中心,为农民提供全面的怎么写作、咨询、指导,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利用各种媒体宣传新的择业观念,改变农民的旧择业观念,为农民建立适合就业的教育新体系;增加乡镇劳动就业怎么写作所在农民就业中的推动作用,按正确的市场方向引导劳动力流动,及时调节就业供求关系,提高就业质量,使农村劳动力顺利就业;及时将市场信息发布给农民[4],规范劳动力市场主体行为,保护企业和劳动者双方的合法权益.

4结语

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一个系统工程,确保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的协调发展,无论是对现代农业发展及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还是对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都十分必要,是政府要着重研究的课题.因此,政府必须制定长期的发展规划和相应的政策措施,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投入,从而合理有序地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与转岗就业[5-8].

5参考文献

[1]何平.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概况调查报告:总体素质低下[N].中国经济时报,2006-03-17.

[2]刘正华,竺金生,赵曙光.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现状与思考[J].中国培训,2004(1):57-58.

[3]袁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中国农村新型工业化[J].农业经济导刊,2003(10):34-38.

[4]张宏,张雨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异地转移问题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5):3128-3130.

[5]张荣霞.福建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状况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07.

[6]宋文国.统筹城乡就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D].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09.

[7]刘玉连.农村劳动力转移与闽西山区经济的发展研究[D].福州:福州大学,2006.

[8]龙桂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策建议[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5):104-105.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