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民歌歌词的美学

更新时间:2024-03-1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057 浏览:9058

摘 要:当前的民歌歌词研究主要从其历史、创作现状与欣赏等方面展开.若从美学视域来看,对其“美学来源、美学原则、审美特质、审美欣赏”之深入挖掘势在必行.当代民歌歌词除了具备“狂欢、俗趣、贴切、比兴、婉约、流畅、粗犷、风趣”等传统美学特质以外,又富含“视野更开阔、情感更炽热、手法多融合、韵味更充足、修辞更丰富”等新质,而其不足则呈现为“过于崇高、喜悦过甚、浮躁轻俗、虚情矫饰、套路陈旧”等方面.

关 键 词:当代民歌歌词美学思考研究现状主要视点美学新貌美学前景

民歌自古以来即为劳动人民的集体创作,它口耳相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承载着劳动人民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是民族文化和民众心态的活化石.由于它满载情感,想象逼真,语言精练,故而颇富美感.若要欣赏评价之,则其歌词与曲调之美学特色当在论证与品味之列.目前关于民歌歌词的美学研究正逐步展开,有的学者认为形式简洁、语言音调凝炼朴实是民歌美的重要方面[1];有的认为民歌歌词具有坦率直接的真挚美、细腻委婉的含蓄美、生动诙谐的情趣美、歌词形态的结构美[2].本文则从歌词方面展开全面而深入的美学探究,以求引发抛砖引玉之良效.

一、民歌歌词美学的研究现状

“民歌是一切歌曲创作的源泉.”关于民歌歌词的研究,理论界主要从其历史、创作与欣赏等方面展开探讨.关于歌词的历史面貌,刘以光《中国歌词简史》记述了中国古代、近现代和当代的歌词发展史,纵览了歌词艺术兴衰盛微、发展嬗变的历史,赏析了各个历史时期的优秀词作,以及词坛名家的才情风采,探讨了歌词美学与歌词创作规律.

在歌词创作方面,李忠勇、何福琼《歌词写作常识》、余铨《歌词创作简论》、张黎《歌诗之路:歌词写作技巧及其作品》、洪源、苏伟光《歌词创作杂谈》、盾生《歌词创作概论》论述了歌词创作的一般规律和方法.胡杰《歌词创作论》对“歌词的本质特征、审美特征;歌词与音乐的关系;歌词中情与理的关系;以及词与诗的区别”等问题作了明确的论析和深入的挖掘.

专门从美学视野研究歌词的著作较少,较具代表性的有:何以《歌词美学风韵》探究歌词的美学特色与风韵;许自强《歌词创作美学》从音乐和文学两方面阐述歌词的情志美、意象美、意境美、理趣美、语言美及风格美;瞿琮《歌词审美小札》、得雨《歌词的审美与技巧》探讨如何对歌词进行美学欣赏.

因此,倘若盘点当今的歌词理论,教人如何创作流行歌词的著作颇丰,教人如何创作民歌歌词的著作尚未出现,而从美学角度探讨如何创作民歌歌词,并对当代民歌歌词的美学风貌进行整体评析者亦未出现.

不过,局部研究某一类型或地域的民歌美学风貌者甚众.比如范秀娟的博士论文《黑衣壮民歌的审美人类学研究》、智红的硕士论文《科尔沁民歌的审美三形态》、韩再红《山西民歌审美价值探索》分别对某一地区、某一民族的民歌进行了审美分析与归纳;又如陈蔚《原生态民歌的美学探讨》探究了原生态民歌的美学形态、类别与审美风格,这些研究对于了解民歌的地域或类型美学特性较有帮助,但应该把它们提升到整体层面来研究,探究民歌的整体美学风貌.

二、民歌歌词美学研究的主要视点

从美学视域研究民歌歌词,可由四个方面入手:(1)民歌歌词与现实审美生活、审美心态的对应关系,诸如民间生活美学、民族审美风尚等;(2)民歌歌词创作的美学原则,包括狂欢、俗趣、贴切与比兴等;(3)民歌歌词的美学特质,包括抒情之婉约美、节奏之流畅美、力量之粗犷美等;(4)民歌歌词的审美欣赏,主要研究欣赏民歌歌词时的移情审美投入、一唱三叹之净化功效、意象世界之显性展现、民族审美习惯之浸染等.

(一)民歌歌词与现实审美生活、审美心态的对应关系

民歌是由集体创作与传唱,表达人民大众思想、情感与意念的歌曲,同时也是民族历史与记忆的古老载体.因此,民歌歌词在美学上也承载着民间生活美学之内涵,以及民族审美风尚之精髓.比如“勤劳、朴实”在民歌中时常作为一种美德而被颂扬,面对苦难生活的乐观开朗常为民众所具有的一种审美生活心态,美好爱情在民间情歌中的大力宣扬,对不良行为或社会欺压的愤然不平,这些都是民歌的美好信念所直接记录的生活美学之真情实感.像《乌苏里船歌》就是情感健康向上的赫哲族劳动歌谣,而《敖包相会》亦为传唱不衰的爱情歌谣.再如少数民族民歌对英雄业绩之崇高敬仰,民族信仰之圣洁,本民族生活之浪漫性、丰富性、独特性,民族心态之纯洁、纯朴与纯美,这些都已作为良好的民族审美风尚载入民歌之中,成为本民族和兄弟民族所共赏的精神食粮,像《嘎达梅林》就是对蒙古族起义英雄嘎达梅林的赞颂,它深沉哀婉,又孕育着积极向上的力量.


(二)民歌歌词创作的美学原则

民歌是民众情绪宣泄的艺术通道,是压抑的、累积的情感艺术狂欢,因此,“狂欢”是民歌创作的首要美学原则.狂欢所要宣泄的是生活之重压,所要发泄的是对情爱之无尽追逐,所要鞭笞的是对剥削之无限愤恨,所要吟颂的是乡野渔樵之闲情逸致.在狂欢之际,应该宣泄真情实感,不能矫揉造作;应该来自生活,不能凭空捏造;应该细致入微,不能说大话空话;应该澎湃,不能软弱无力.比如《阿拉木汗》虽然是一首维吾尔情歌,但其主要情趣还在于狂欢:它通过对姑娘“阿拉木汗”的一问一答式赞美,达到一种狂劲明快的艺术表现状态,其歌词也很夸张,像“她的小嘴很多情,眼睛能使你发抖”,以及为她而牵肠挂肚思念的情形“为她黑夜没瞌睡,为她白天常咳嗽,为她冒着风和雪,为她鞋底常跑透”都带有明显的狂欢意味.

民歌是民众尚未雅化的表白,故而“俗趣”是民歌创作的重要美学原则.这里的俗,不是庸俗,而是通俗,是常见,是未经文人加工的原生态思想情感.当然,这里的通俗又不能像白开水一样毫无韵味,它同样是“生活、劳动、爱情、困难”等酝酿出来的甘醇美酒,同样能够妙趣横生、回味无穷.而且,俗趣的运用也应该注意情感的健康性,不能有的、变态的思想滋生.比如民歌《回娘家》首先描绘“谁家的媳妇”的俗美与俗情:“身穿大红袄,头戴一枝花,胭脂和花粉往她脸上擦,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身上还背着一个胖娃娃.”虽然不大懂打扮,但其爱美之心切跃然而出,虽然鸡呀、鸭啊、胖娃娃啊混在一起不大协调,但她敬老爱幼的善良淳朴令人喜爱.然后又出现了搞笑小媳妇的一段:“一片乌云来,一阵风儿吹,眼看那山中要把大雨下,躲也没处躲,藏也没处藏,豆大的雨点往我身上砸,依呀依得喂.淋湿了大红袄,吹落了一枝花,脸上的花粉变成红泥巴,飞了一只鸡,跑了一只鸭,吓坏了身后的胖娃娃,依呀依得喂.哎呀,我怎么去见我的妈?”突如其来的大雨把小媳妇弄得狼狈不堪.这种调笑虽然有点损,但很适合民众“俗趣需求”之心态,所以有较好的艺术感染力和普及影响力.民歌是一种“我口唱我心”的歌唱艺术,而心里的想法和话语在向外表达的时候必须予以贴切的成型,因而“贴切”是民歌创作的又一美学原则,民歌就是民众“掏心窝”说出的话.要做到贴切,就必须善于观察,把握思想之精华,设身处地去体会民众所必然具有的心态和愿望,不能随意乱写,否则就是检测冒的民歌,是意志调控下的检测民歌,是文人骚客无病的检测民歌.比如云南民歌《蝴蝶泉边》就用“蝴蝶飞来采花蜜”来引出“阿妹梳妆为哪桩”的顺势推衍,再用“有心摘花怕有刺”来描述男青年对爱情跃跃欲试、但又有点心虚的心态,用“燕子衔泥为做窝,有情无情口难说”来表露女青年对真挚爱情的向往,用“相交要学长流水哟,朝露哥莫学啊伊哟”来委婉劝告男青年要忠于爱情,不能思三量四、朝秦暮楚,用“哥心似钢最坚贞等苍山雪化洱海干,难折好钢刃”来传达男青年对爱情的忠贞不二,用“橄榄好吃回味甜,打开青苔喝山泉”来即兴阐发爱情愈久愈甘醇的道理,以求双方都来遵守“明年花开蝴蝶飞,阿哥有心再来会,苍山脚下找,是阿妹”的寻觅爱人之约定,因此,整首歌词荡气回肠、柔婉多情,是贴切表达爱情理想与信念的民歌艺术典范.

民歌是直接抒情的艺术,在抒情之际,比兴手法必不可少.只有“比”,才能把难言的情感有模有样地和盘托出,才能引发更多的类比联想,才能在类比中获得更多的启迪、更多的观察和思考的乐趣;只有“兴”,才能由远及近地表露情感,不至于过分唐突,才能娓娓道来,不至于联系不上,才能更好地象征,不至于一眼看穿.“比兴”虽然自古有之,但民歌应该更普遍、更忠诚地运用它,才会让民歌很有听头、很有嚼劲.比如“一双红豆吞下肚,两个相思在心中”就巧妙地运用了比兴,表面上是写吃下两个相思豆,实际上是写男女之间的绵绵思念.再如“一人难顺百人意,一墙难挡八面风”就用比兴做解,说明“众口难调”恰如一堵墙挡不住八面来风,我们既加深了这番道理之理解,又可以慢慢欣赏浅显清新的说理意象.

(三)民歌歌词的美学特质

就现已创作出来的民歌歌词而言,在美学品格上可谓具有“婉约、流畅、粗犷”等特质.民歌多为情感,情歌之“情”多求婉约,让异性在不曾防范之中悄然陶醉,以心相许.比如江苏民歌《好一朵茉莉花》中“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草香,香也香不过它,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看花人将我骂等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开,开也比不过它,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来年不发芽”就把含苞待放的姑娘爱美之心态以及羞涩之神情委婉地表现出来,在这些“欲放还收”的情感萌发中,让人感受民歌的婉约之美.

民歌歌词没有过多的艺术加工,它一经酝酿成熟,便迅速传唱,我们无法让它停顿下来,加工雕琢两三年之后再行撒播,因而其节奏便须顾及接受者文化水平不高的普遍现状,力求浅易流畅,好学易记.比如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就是“太阳出来罗儿,喜洋洋欧郎罗,挑起扁担郎郎扯光扯,上山岗欧罗罗”这么简单的几句反复出现,但由于它是农民生活劳作的常见情态,所以整体意思流畅易懂,便于及时而迅速地传唱.

民歌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因而在力量上非常粗犷,其所到之处犹如风吹草动,风一吹来,草即为之陶醉,而这种力量的根源在于对生命和生活的无比热爱,这种热爱无须遮掩,尽可一展其粗犷之风采.比如腾格尔演唱的蒙古民歌系列就是凭借其粗犷的气魄而打动欣赏者的心扉,像《蒙古人》歌词“洁白的毡房炊烟升起,我出生在牧人家里,辽阔无边的草原,是哺育我成长的摇篮.养育我的这片土地,当我身躯一样爱惜;沐浴我的那江河水,母亲的乳汁一样甘甜.这就是蒙古人,热爱故乡的人”就具有豪放粗犷的情感,让人对蒙古草原以及草原生活充满无限美好的向往.

(四)民歌歌词的审美欣赏

欣赏民歌之际,我们首先为其旋律所倾倒,继而细心摸索,觉其歌词亦有纯浓的美感,而在获得美感之初,需要移情于歌词,投入其艺术世界中,如果不能移情其中,再美的歌词于欣赏者而言,也不过是“聋子听音,瞎子看画”.比如对民歌《兰花花》的欣赏,就要求欣赏者能够回到兰花花所生活的年代,体会她的悲苦遭遇,萌发怜悯之情.

欣赏民歌之际,欣赏者在反复吟唱之中能够获得一唱三叹之艺术感染,通过感染又可以逐渐净化心灵,让躁动不安的心情沉静下来,把邪淫的欲念清除,使模糊的理想得以清晰,把境界往上拔高,让思想变得更纯洁,这些都是欣赏民歌的净化效应之表现.比如民歌《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就劝诫人们要勤劳朴实,用双手开创美好的生活与人间奇迹.

欣赏民歌之人一定要具备一种能力,这就是能够把歌词、歌谱和演唱转化为自己脑海中清晰的感性影像,而这些影像是欣赏者的再行创造,包括歌词中没有细化的情节、歌谱中没有延伸的旋律、演唱中没有载入的熏染作用,这些东西能否创造出来,关涉欣赏者在其简要的意象世界模架中展现其诸多魅力之含量,以及欣赏能否深入与成功的命脉.除了欣赏者的想象力因素以外,其知识视野、想象习惯、欣赏动力都决定再行创造的成败与否.

欣赏某一民族的民歌,其实就是了解该民族的精神世界与文化精髓,而在欣赏之初,就会遇到民族交融的问题.如果欣赏本民族的民歌,会感觉特别亲切,加深对本民族的精神世界和文化精髓的印象,更加热爱民族艺术;如果欣赏其它民族的民歌,会感觉特别新奇,并努力融入到该民族的精神世界中去,了解其文化精髓,欣赏其美学喜好,感悟其审美理想,至于能否完全融入其中,还是只能“隔岸观火、雾里看花”,就要看欣赏者能否充分了解该民族的民歌艺术,并暂时忘却自己民族的欣赏习好.

三、当代民歌歌词的美学新貌

当代民歌歌词除了传统民歌“狂欢、俗趣、贴切、比兴、婉约、流畅、粗犷、风趣”等美学特质以外,又随着社会的进步而有了时代的发展,这主要表现在“视野更开阔、情感更炽热、手法多融合、韵味更充足、修辞更丰富”等方面.这些美学新质实乃“社会生活更丰富、民众的生活热情高涨、创作逐渐专业化、艺术普遍繁荣、礼乐熏陶更加普及”的社会环境优化之结晶.(一)美学视野更加开阔.传统民歌多为咏叹对社会的不满和美好爱情的难以企及,现今的民歌不但敢于讽刺社会之丑陋现象,而且更多地赞美新社会的美好、民众生活的幸福、国家的安定团结、惠民政策的普及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在爱情的歌咏方面,不但有对苦情的悲叹,而且更多地表达对甜蜜爱情的品味、对爱情真谛的奉劝、对真爱淡化的惋惜、对爱情迷茫的咏叹.除了爱情,还有亲情、友情、博爱之情的歌颂;除了情感,还有打工生活的坎坷、两地分居的思念、家乡田地的荒芜,以及更加广阔的民族精神的追寻、民族历史的感慨、民族习俗的喜爱等,这些都是新式民歌的美学新视野所涉猎的崭新领域.

(二)审美情感更加炽热.现今的民歌宣泄情感更加强烈有力,它们不再羞羞答答,而是不吐不快、一吐为快.因为社会生活急剧变化、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民间享受更为充裕、娱乐方式更为多样,所以情感来得更为快捷、程度更加深广.比如《在那东山顶上》表露爱恋:“如果不曾相见,人们就不会相恋,如果不曾相知,怎会受这相思的熬煎?”这就直接把相思比喻为熬煎,相思是烈火,思而不得便是熬煎,比起以往含蓄温纯的相思来,确实炽热了许多.

(三)艺术手法多样融合.除了传统的比兴等手法以外,当代新式民歌也借鉴了西方现代主义创作手法和影视创作手法,因而更具穿透力、动态感、写真感.比如《飞》是这样展示心灵的遨游状态:“飞呀飞,心碎了,你就飞呀飞,去把梦想追,再远的路也无所谓;快乐了,你就飞呀飞,分享的人同举杯,快乐的人多一倍;别问那是谁,谁在伴你飞;真情为了谁,谁就伴你飞.”它一开头就是类似电影里的动态镜头:一只鸟儿在飞翔.也不知道它是心碎还是快乐,而且似乎还有另一只鸟儿在伴它飞,但是,不知道那只伴飞的鸟儿是谁?管它是谁,只要能够一起飞!这种朦胧状态的意识流,更能真切生动地展示现代人复杂细腻的心态和奋力拼搏的意愿.

(四)审美韵味更加充足.当代新式民歌除了配器更丰富、演唱更为多元化以外,在歌词方面也更加注重自身的韵味十足,比之传统民歌的粗浅又有了精致的提升,从而适应当代人较为挑剔的审美需求.比如《相约月圆时节》:“我心中弥漫太久的飞雪,是为那寒风中的痛别,咫尺天涯两个世界,浓浓的云雾将我隔绝.难忘那苦寒的岁月,让期待的心灵冷却,多少次与你相约,却走不出漫漫长夜.分隔的泪水在身后凝结,欢聚的春风融化了冰雪.再一次与你相约,相约在月圆时节.”这首歌词分明是一首非常朦胧的浪漫诗,与苏轼的《江城子》对亡妻的思念有点相像,又像戴望舒《雨巷》描述雨巷中邂逅撑着油纸伞的丁香般的姑娘“可望而不可即”之怅惋;可又都不像,它似乎不是阴阳两隔的思念,也不是绝望的思念,而是痛别之后期待重逢的思念,而且还满怀信心.因此,这首歌词特别柔婉,又有点凄美,后面部分似乎又拨开乌云见青天,有点乐观向上;但是,究竟能否相约,答案没有给出,留待欣赏者去想象与填充,这就更显含蓄蕴藉、缠绵动人.

(五)美学修辞更加丰富.除了“押韵、复叠、排比、比喻、拟人”等常见修辞以外,现代民歌歌词又有了“反讽、移就、拟声、反串、仿词、转品”等较为少见的修辞手法之普遍运用,这也是时代审美风格的修辞学转向之艺术表现.比如《兵哥哥》:“想死个人的兵哥哥,去年他当兵到哨所,夜晚他是我枕上的梦,白天他是我嘴里的歌,严冬里刮风又下雪呀,啊,我真想啊,我真想给他,给他送去一团火,哎,兵哥哥啊兵哥哥,妹妹心中的星一颗.”歌词一开头用了大众化的口语“想死个人的兵哥哥”直抒情怀,然后又像讲故事一样回忆去年送别他的场景,再又回到现实的思念中来,在描摹思念之情态时,运用了比喻与对比,“夜晚他是我枕上的梦,白天他是我嘴里的歌”,可以想见,姑娘夜晚枕上的梦肯定非常恩爱,白天嘴里的歌肯定非常优美,然后又回到现实场景的描绘中来,雪天里想给兵哥哥送去一团火,火是不能送去的,这里的“火”是比喻,是温暖,是热情,是挚爱,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绵延不绝之思念.明喻过后,又来一句暗喻,“兵哥哥啊兵哥哥,妹妹心中的星一颗”,这就不但指明兵哥哥是妹妹心中的一颗星,而且把“夜空里星星闪烁”的美丽景色定格下来,让欣赏者流连忘返、陶醉不已.

四、当代民歌歌词的美学缺陷

当然,当代民歌由于社会浮躁心态的普遍浸染、政治压力的幕后威慑、恬静心境的渐然丧失、纯朴思维的难以为继、田野采风的流于形式等因素之影响,让人觉得很多民歌不像是民歌,却像是颂歌或通俗歌曲.具体而言,当代民歌歌词的美学缺陷主要有“过于崇高、喜悦过甚、浮躁轻俗、虚情矫饰、套路陈旧”等方面.

(一)有些当代民歌歌词所抒写的内容过于崇高.民歌因为多为民间吟唱之缘故,故而较为远离政治,尤其是权力中心,而若有作者检测借民声,充当民众的代言人,过多地歌颂政绩,则离民歌的本质将渐行渐远.其具体例证鉴于有个别攻击之嫌疑,故而不能在此予以指出,但读者朋友也像我一样心知肚明,对这种过于崇高的做法肯定也有些不满.

(二)有些民歌歌词所散发的气息喜悦过甚.好像当今的农民、牧民、渔民,除了劳作以外,就是享受生活充裕所带来的幸福,就是乐呵呵地数钞票,就是农民豪爽地为灾区捐款几千块,就是“咱个老百姓,今个真呀真高兴”之类的满怀喜悦之情.这反映很多词作者没有深入当今之农村,或者没有踏入当今具有普遍代表性之农村,而是去华西村或苏南、粤中富裕农村走马观花一趟,便对中国农村生活和民心进行一叶障目的概括.

(三)有些民歌歌词浮躁轻俗.在当今生活节奏明显加快的大环境下,有些词作者显得特别浮躁,有时在网上随便组合几首民歌歌词,然后稍加改动,就成了一首新式民歌了,至于内容则多为“政策好+家乡好+爱情美+未来更美”的俗套,这种没有经过生活积淀的词作,实在不是民族、民间纯朴生活所酿的醇酒.像《农民工之歌》的歌词“身上沾泥花,脸上挂汗花,为了一个梦,进城闯天下,昨天我是农民,今天当工人,城市的新主人意气风发,兄弟姐妹把胸膛挺起来,历经艰辛,不怕风吹雨打,相信自己的力量,相信未来,我们的人生一样好年华”虽然也很鼓劲,很意气风发,但没有贴切的内容,缺乏深沉的情感,似乎不是农民工心底吟唱出来的歌,有点像城市诗人隔岸观火后送给农民工的夸奖歌.(四)有些民歌歌词虚情矫饰.要写出一两句含有民族、民间生活与情感的歌词并不难,难就难在贯穿歌词之中的情感要真挚感人,而且不能虚情检测意,不能矫饰感情,不能“无情倒做有情态,写来歌词味道怪”.比如有一首山歌这样描写思念:“摘茶爱摘两三皮,三日无摘老了哩;三日无见情哥面,一身骨头酸了哩.”前面两句倒还形象生动,摘茶叶要摘新长出的两三片嫩叶,过几天再摘就老了,可是三天没有见到情哥的面,骨头酸了是什么意思?一般认为骨头酸了是欠揍,要松松筋.这里的骨头酸了呢?不知该做何种解释.

(五)有些民歌歌词套路陈旧.比如在意象联想方面,一写农村,就是门前一条小河,致富了,就是小洋楼,男性就是憨厚,女性扎着粗粗的辫子,男人夸女人“花一样的美”,女人夸男人“牛一样的壮”等等.在地域分布方面单一化处理:只要是西北民歌就是直嗓子的想妹妹,只要是蒙古民歌就是大草原像母亲,只要是藏族民歌就是雪域高原的雄鹰,只要是壮族民歌就是山歌好比清江水,只要是高山族民歌就是“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啦”,这些风格的相对固定值得肯定,但当代民歌完全可以多方借鉴与融合,创作新的格式与套路,这才是其应有的做法和旺盛的生命力之体现.

五、当代民歌歌词的美学前景

当代民歌在“成功远大于失败”的喜人现状下蓬勃发展,其美学前景较为可观.在题材方面,除了劳动、日常生活、爱情以外,儿歌、新式讽喻歌、打工歌、新农村面貌歌等也将大步向前;在意象展现方面,也将加入、电视、电影、电子产品等新式手段,以及“恐惧、荒诞、丑、检测、虚空”等审美范畴;在语言策略方面,也将有“半洋半土、文白夹杂、方言土语、俗语歇后语”等各种言说方式的狂欢.同时,对民歌歌词的美学研究,也将成为音乐学、文艺学、美学协同研究的重要领域,从而对当前民歌歌词创作与欣赏进行美学良性诱导,开创民歌歌词创作与欣赏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