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权主义的历程文献

更新时间:2024-01-1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2446 浏览:153752

【摘 要 】女权主义无论在理论界、学术界还是现实的社会实践中,都是备受关注的热点.所谓的女权主义思想更是随着女权运动的不断兴起,而逐渐走入了大众的视野之中,无论是女权主义还是女性主义,更多的是一种思想意识的解放和地位权利的追求.在西方,这种意识和思潮往往致力于颠覆传统的父权文化或者冲击传统的二元等级对立的旧模式,消除在文化和政治等领域的男性为中心和主导的传统理念.在近代,女权运动依旧活跃,成为了女性争取社会平等地位进行的强有力的斗争.关于女权运动的解释、发展、起源以及综合评价的文学作品比比皆是,有重要参考价值和理论价值的文献也不在少数,这些文献深入剖析了当代女权思想的演变与深刻内涵.本文以关于女权主义的文献综述为题,从多个角度对主要的文献和观点进行了评述,以期得到更为综合、客观、理性的针对女权主义的认识与思考.

【关 键 词 】女权主义 发展历程 文献综述

女权主义的兴起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不少女权主义代表人物也以多种形式,表达了自己的女权意识和女权理念.理论界的文献作品,由于立题角度不同而导致认知角度也有所不同,并在长期的发展中,女权主义也有了分支,出现了不同的流派,从各种文献中,管窥一二,得出一些关于女权运动和女权主义的一点结论.

一、女权主义的阐释与背景

所谓女权主义,通俗而言就是女性对于自我身份的界定和寻求认同,为了身份界定和身份认同,不断去探索,不断去斗争.从思想层面而言,女权主义又是一种文学批评理论与哲学社会思潮,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已经相当盛行,又似一场浩浩荡荡的思想解放运动,对传统的思维方式、文化理念和社会层级、性别意识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在文学领域,女权主义渴望以女性为主导重新审视经典的文学作品,以求树立女性新的形象.

尤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社会的第一次大规模真正意义上的妇女解放运动兴起,以追求选举权为目标,当然,这次妇女解放运动最终得以成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第二次女权运动兴起,这次运动的参与者,致力于争取在教育、就业、政治等多个社会领域的平等权利而闻名于世.时至今日,女权主义已经具有了丰富的内涵和实践经验,并且在哲学、文学和政治学等诸多层面获得了坚定而成熟的理论支持.

二、女权主义的发展

女权主义真正的快速发展的时间虽然很短,但是其发展的历程却层次分明,路径也十分清晰.它的发展大体上分为三个阶段.

(一)妇女解放运动

在女权主义者开始觉醒的初期,很难在社会各个领域进行意识渗透.她们多利用战后的契机,发动局部的妇女解放运动,这种运动的发生更多的是得益于某种社会思潮和历史文化背景的推动.妇女解放运动的视角相对狭窄,只是致力于获得某一方面的权利,并没有达到到更广泛意义上的哲学、文学和思想内涵的高度,也缺少相应的理论支持.

(二)女权主义

女权主义是相对于后女权主义而言的.此时的女权主义真正以一种社会文化思潮的形式在西方世界兴起,并且它的表现形式并不仅仅局限于妇女解放运动,更多的开始渗透到社会的其他领域中.比如寻求在哲学、政治、教育和文化领域的平等权利,并将这种女性意识通过文学作品等形式,进行传播和表达.

(三)后现代女权主义

后现代女权主义是女权主义的一种演变形式,起源于上世界六十年代末.理论的发轫为法国的一部《女性周刊》.后女权主义从精神分析的女权主义开始,是对精神分析方法的借鉴和超越.

事实上后现代的女权主义重视女性话语权和文化权利的获得与展现.后女权主义者共同的理论武器是罗兰巴特的分析方法,重现传统文化中暗藏的对于女性的歧视.

生态女权主义比广泛意义上的后现代女权主义诞生的稍晚,在这里,笔者将其归为后女权主义的范畴.大约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生态女权主义开始致力于生态革命的开展,注重在之间、人类与自然之间建立一种全新的生态化的关系模型.这种思潮主要是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背景下,渴望对女性和自然的一种价值认同.

三、女权主义的文献评述

女权主义运动在欧美的思想运动中占了重要地位,也涌现了大量文献作品.

英国女作家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所著的《女权辩护》,便是最早阐述女权问题的专著.她提出,社会是根据最明智的方式建立的,它的构成以人类的天性为基础,但是,把陈规惯例当作为剥夺人类(包括男人和妇女)的自然权利辩护的理由,却是一种违背常识的荒谬诡辩,像依赖性被认为是女人的天性,为了保持身体的美和女人的光荣,就用比中国人的裹脚布更坏的东西束缚她们的四肢和官能.她认为抚爱和纵欲并不能代替夫妻之间的友情,德行若没有自由来培养,将永远得不到应有的力量,而一个人若服从除理性权威外的任何权威,就不能被称为有理性的或有道德的.“让妇女分享权利,她们将和男人在品德上竞争”,是沃斯通克拉夫特的最著名的女性主义口号.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性主义观(女权主义意识)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她关于女权主义的著名理论包括“双性同体”理论,曾经备受争议.事实上,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性主义观带有一定的颠覆父权社会的激进思想和偏激观念,而她的四部小说《岁月》、《到灯塔去》、《达洛威夫人》和《奥兰多:一本传记》,依据作者的身世和经历,站在一位女权主义者的思想高度,进行了构思和抒情达意.作品的文章题材、人物塑造、故事情节和表现手法都展现了丰富的女性意识,其本质目的在于表现女性社会地位低下的悲惨事实,又借助典型的人物形象,试图打破男权社会对于女性的一种压迫,对平等、进步和发展的一种精神诉求,充满了震撼精神的巨大力量.四篇文章系统地阐述并归结了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权主义观和思想理念,对后世有着重要的影响.

西方另一名著名的女权主义者,玛丽·奥布莱恩,她的代表作是《再生产的政治》.在这部文献中,玛丽·奥布莱恩,从女性的生育、即生命的再生产活动中提出带有解放意识的政治,来对抗西方思想家关于公共领域的男性政治的一元叙事.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是加拿大著名的“特殊的女权主义者”,她的诸多作品值得玩味,也充满了女性主义色彩.但是她本人并不认同这样的身份界定.她的重要作品包括《与死者协商》、《苏珊穆迪的日志》等,聚焦了作为一名加拿大本土女性作家的强烈而无奈的思想意识,更对以英国这样的宗主国为中心倾向的女权主义者有所忌讳.尽管如此,在她的后期作品中,包括《使女》等,却表露出她对男权社会的不满,而仔细剖析她的每一部作品,不难得出,她是一名高明的女权主义者.她的视野定位在女权主义的深层内涵上,强调女性问题应该与社会实际相结合,重在将男性和女性背后的力量重现出来,而不是一味的纠结于两个性别的简单差异上.


相对于西方的女权主义的论著颇丰,我国的女权主义文献探索的历程较为缓慢.事实上,我国的女权主义真正兴起于五四运动,但是早在之前西方的文艺复兴等思想运动已经有了相关的女权主义的论著,并且对我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李小江在《我们走到了哪里》这篇著作中,系统地阐释了我国当代女权主义所面临的现实困境,他将我国的女权运动与西方的女权运动进行了横向比较,西方女权运动多游离于国家视野之外,其实就是说女权主义在西方文化意识中并没有深入到政治层面,多处于边缘的游离状态,而我国的女权主义恰好相反,不仅仅被纳入到国家视野中,而且从政治的高度对其进行了保护和认可,所喊出的妇女解放这样的口号,更是社会主义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这种女权意识的体现不能说不合适,更多的折射出当代中国女权主义思潮实际上处于一种被动的受支配的地位,需要外部的强制力来约束和提倡.

四、女权主义的反思与批评

随着社会的进步,尤其是地位的逐步一致性,当代女权主义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但是我们也注意到,一些激进和偏激的女权主义思潮仍旧在不断的蔓延与渗透.

如果是单纯的寻求新的对男女身份界定的问题并不困难,问题是女权主义往往在实践中陷入自我的矛盾之中,女性的身份是女权主义者得以开展女权运动的身份基础,但是她们又在实践的目的上,致力于消弭性别差别的意识,寻求性别一致性与统一性.此外,女权主义者容易借女权运动的名义,在诉求上走向极端,以颠覆正常的社会秩序和完好的社会架构为目的.

在笔者看来,理想的相处的社会模式应该是建立在消除性别歧视和性别对立的基础之上.男女之间亦如大自然的物种一样,承认其多样性和差异性的先天特质,相互之间不是对立而是理解,互相沟通、交流,形成相互依赖又相互独立的融洽的关系模式,不激进、不偏激,更不极端,以此构筑和谐的生态关系.

事实上,无论社会如何发展,时代如何进步,女权主义思想都不可能完全消失.理性的女权主义思想应该是多元而不是一元的,应该是理性、开放和进步的.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理论和实践的不断推进,女权主义理论也将变得日臻完善,逐步以崭新的姿态融入到社会理论的大体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