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的新“面孔”

更新时间:2024-04-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151 浏览:14968

摘 要 本文中所谓符号的“新面孔”,是站在符号的角度,去阐述教育传播的具体过程.这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将知识信息化,将信息符号化过程.在此过程中,对符号的意义编码和解码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正确的编码和解码决定着教育传播路径是否畅通.

关 键 词学校教育 传播过程 符号化

一、符号的“生长”

一定意义上说,生命出现之前,符号就已经存在了.从唯物主义哲学观的角度看,符号就相当于物质的标记. 那么人类活动中的符号也可以看成人们共同约定用来指称一定对象的标志物,是人类意义活动的必须而且独一无二的工具,因此在符号的发展历程中必然的诞生了一门学科,即符号学.

“符号学”这一术语的诞生要追溯到英国哲学家J-洛克(John Locke)那里.在洛克的时代,符号学家还没有把符号从语言研究和哲学研究中脱离出来.而到目前为止,符号学的方法论已深入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几乎所有领域,研究热潮方兴未艾.然而,我国学术界对符号学的研究才开始: 80年~86年,这是起步阶段;87年~93年,这是平稳发展阶段;94年~至今,这是符号学研究在各个领域全面展开阶段[1].

二、学校教育传播

夸美纽斯认为“人是一个可教的动物.实际上,只有受过恰当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康德也认为“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一个人,人是教育的产物”[2].无疑,教育旨在“人的发展”,并以学校教育为根本.一般说来,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教育传播过程无非就是人们之间交换信息的过程,是一种基于信息交互式的传播方式.教育传播活动中的对象并不是具体的物,而是承载人们认知和情感的信息体.人的意识与情感必须通过一定的编码(比如通过语言的编码,媒体的编码,声音的编码),当别人接受到良构的编码信息后,并通过自己的认知经验进行解码再组织,从中获得有效信息.

三、学校教育传播符号的新“面孔”

教师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的过程是实质是教师代表国家的意志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知识又是由信息片段组合而成的,不同类的信息片段组成不同的知识结构,信息是由符号的拼接而产生的,教师的教育活动就是教师和学生的关于教育符号的交流活动.

(一)对符号 “面孔”理解的片面性

在现代的学科发展中,综合性研究趋势成为主流.例如,数学和语言学是两门最古老的学科.两门研究领域相距很远的学科,似乎是构成了人类知识的两极.然而,由于数学的发展和电子计算机的应用,孕育出一门新的学科,即数理语言学.那么,符号学在教育中应用的趋势也会势不可挡吗?

但是,有学者认为学生对符号世界的认识会逐渐取代了对其所代表的外部事物的感受,所以符号化教育忘却了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忘却了生活是生命的表现形态,忘却了学生尤其各自完整而鲜活的生活[3].更有人认为制度化教育作为教育发展的现阶段,难以全面回归到原始教育状态,回到教育的原点.但是,作为教育发展的一种形态,唯有改变其符号化生存状态,寻找符号世界的终结点[2].由此看来,符号学向教育“进军”的道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二)符号新“面孔”的呈现

教育过程并不是简单机械的符号堆积,而是通过符号的传授把人的创造潜能发挥出来.符号知识的传授活动最终还是要依靠学生本身的内化来完成.这种内化并不是简单的符号转化,而是依赖于生命机制的内在意义的升华,是由学生的感悟来实现的.

1.教育影响之符号“面孔”

人们所追求的不是符号代表什么实在的东西,即符号的指谓,而是符号在使用过程中所具有的象征意义.众所周知,教育传播的过程实际就是教师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的过程,在符号的角度解读,教育活动就是教师和学生的关于教育符号的交流活动.教育影响包括教育工具、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所以教育传播的符号也应相应的包括教育的工具符号、内容符号、手段符号.工具符号是教育场所和设备的总称;内容符号指的是教育传播的信息;手段符号则是一系列的教育方式、方法的拼接,在整个教育传播符号的运行中,手段符号起着一个“导火索”的作用,传播活动只有通过手段符号将其有机的组织起来作为一个结构整体,才有价值的存在.

2.教育传播过程之符号“面孔”

符号依托于一定的物质载体,载体的物质类别成为媒介.媒介是储存与传送符号的工具,因此传播学中常称为“传送器”[4].叶尔慕斯列夫就认为媒介即符号系统的“表达形式”.解码是符号意义化,重新编码是意义重新符号化[5].在教育传播中,符号是信息得以传播的载体,并以对信息编码和解码的方式实现.


以上我们为学校教育怎样是以符号的形式传播做了铺垫.下面我们探究一下这整个传播过程:教师首先会把已经编码过的内容符号按着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解码,分解成一块块的信息片段,进而以已有的组织方式和经验水平再对这些信息片段根据其内在的逻辑结构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编码.而这一次的编码就必须考虑到实际中的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接受到内容符号并不代表此次的教育传播已经结束,学生要把刚接到的符号和自己已有经验中符号进行匹配、对照,如果接受到的符号在已有经验中处于下位概念,那么已有经验就会把新进来的符号同化了,如果接受到的符号在已有经验中处于上位概念,那么已有经验的平衡状态将被破坏,只有顺应接受到的新符号才能达到新的平衡.而这种平衡绝非原有的平衡,它是一个更加完善的、更高一层次的平衡,学生再将内容符号进行反馈时,就是建立在这种新平衡的基础之上的.

教育的整个传播过程的实质是教师通过手段符号把内容符号传到学生,学生接收到了内容符号经过一系列的消化又反馈出新的内容符号的一个循环过程.

四、小结

符号在教育传播中呈现新“面孔”,为教育的传播过程注入了活力.符号的交流活动最终还是要依靠学生本身的编码(内化)来完成.这种编码并不是简单的符号转化,而是依赖于生命机制的内在意义的升华,是由学生的感悟来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