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宣翻译中文化因素的翻译

更新时间:2024-03-3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7905 浏览:80579

摘 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逐渐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在经济、政治、文化、艺术各个领域的合作越来越密切,因此越来越多和我国有关的信息需要被翻译成各种外语(其中以英语的数量居首),向世界各国友人介绍我国在各方面的发展和取得的成就.在各种媒体的宣传中,外宣翻译的重要作用日渐凸显.与此同时,各类外宣材料中也凸显出了一些值得翻译工作者注意的问题,其中一部分是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所导致的.

关 键 词 :文化;语言;外宣翻译

一、文化与语言

文化是一个国家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一个民族群体共同的心理机制和特有的思维方式为跨文化交际的语际翻译提供了共同的基础.翻译里最大的困难不是字词、短语的选择,也不是语法的校对,而是两种文化的不同,因为在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作用下,在一种文化背景里不言而喻的东西,在另一种语言里可能要颇费力气才能解释明白.所以,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的转换,更是两种文化的深层次转换.翻译工作者在工作中,面对的不是个性的词语,而是中西两种文化.

语言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是继承和发展文化和传统的有效媒介,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种语言对内可以维系一个民族的统一,对外则是区分本族和异族,区分本族文化和异族文化的重要标志.正如我国汉语学家罗常培先生说的,“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这个民族过去的文化靠着它来流传,未来的文化也仗着它来推进.” 双关语、成语和俗语等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语言现象.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在5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汉语的表达历来以文辞修饰和意境悠远见长,在各式各样的文章中经常会看到大量华丽优美的辞藻和形式各异的修饰语,同义反复现象更是频频出现,汉语中的典故、比喻数不胜数,而且这些典故和比喻一般都有十分生动形象的内涵和有意思的历史故事.例如,“龙的传人”就凝聚着及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文化的脊梁和中国精神的传承.


西方文化的发展历程与中国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圣经》和基督教在西方文化中的地位不可动摇,西方国家的语言中存在着大量和《圣经》故事有关的典故.有人说,《圣经》催熟了西方文化,抽去它,西方世界就倾斜了.可以说,不了解《圣经》,就不了解西方文明和文化,诚如法国作家雨果所说,“英格兰有两本书,一本是《圣经》,一本是莎士比亚,英格兰造就了莎士比亚,但造就英格兰的却是《圣经》.”英国如此,其他西方国家亦同此理.例如,A tree is known by its fruit.观果知其树.(《圣经马太福音》第12章第33节),Old Adam老亚当(源自《圣经士师记》第2、3章),其本意大致同汉语的“本性之恶”.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殊的发展历史,同样,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习惯、文化专有词.不同民族的人们长期学习本民族的文化,会形成本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导致了中国人和西方人迥然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差异.但是各民族之间的共性又为翻译提供了可能,因此翻译工作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个中的差异与共性,争取做到“求同存异”,既保留民族特色,又达到交际目的.

不同民族的人们在交际过程中总会出现各种交际障碍,而这种障碍不仅仅是由语言障碍,更深层的原因是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因为语言差异是文化差异的缩影,它反映出不同民族深层次的文化底蕴.一个优秀的翻译家不仅要跨越语言障碍,更要具备逾越文化鸿沟的本领.从这个意义上讲,语言的翻译实质上是文化的翻译,也就是说我国的外宣翻译实际上是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翻译.外宣翻译工作者除了要具备一个普通翻译工作者应具备的各项能力之外,还必须具备高度的政治觉悟和社会责任感.

二、外宣翻译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外宣翻译是一个国家对外的“面子”工程,可以说,一个国家外宣翻译工作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其对外的形象.外宣翻译的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就是中译外,也就是把大量的有关中国的信息从中文翻译成外文,对外发表和传播,以便让外国读者准确地理解译文所传递的信息来了解中国.黄友义先生在首届全国公示语大会上指出,“外宣翻译是一种门面工作,其中的错误与缺陷会被放大来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外宣翻译是一个国家对外交流水平和人文环境建设的具体体现.”同时,对外宣资料的翻译工作者提出了“三贴近”原则,即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外国受众的思维习惯.同时译者必须考虑相应的翻译策略和翻译修辞技巧,要考虑中西文化和汉英两种语言的差异,以及中西人民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不同.

中国人对“龙”这一形象自古以来情有独钟,我们经常会听到别人说“龙头企业”,“亚洲四小龙”等.对中国人而言,“龙”文化耳熟能详,几乎每个人都可以随口说出几个和“龙”有关的俗语、成语,例如,古代把皇帝称为“龙颜”,不同凡响的女婿为“乘龙快婿”,形容年轻人精力充沛为“生龙活虎”,某人的字写得漂亮是“龙飞凤舞”,说一个人长得漂亮是“龙眉凤目”,某人通过某种方式身价倍增被称为“鲤鱼跃龙门”等总之,在中国文化里,和“龙”相关的俗语,绝大多数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但不幸的是,在西方人眼里,dragon一词令人马上联想到的是一个凶神恶煞的可恶形象,因为在他们的文化中,dragon是残暴、阴险等恶势力的形象的代表,难以获得其在东方文化中同等荣耀的地位.因此,如果我们把“龙头”直译为“dragon head”,“亚洲四小龙”译为“four little dragons of Asia”,西方人必定会大惑不解,而且把中国与恶势力联系到一起;相反,如果这时译者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经过巧妙的处理,将其译为分别“lootive或flagship”和“four little tigers of Asia”,西方人就很容易理解了.

此外,在外宣资料翻译中,除了要注意语言文化背景,社会政治背景也不容忽视.译者要了解中国的文化背景,还应该具有扎实的中外政治、经济知识功底,因为翻译外宣资料难免要涉及政治、经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我国的一大社会政治背景,在这个大背景下,外宣翻译必须有鲜明的政治立场,紧跟形势政策的发展,注意语言使用的原则性和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