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汉诗英译的批评不妨换个角度

更新时间:2024-01-1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963 浏览:15783

摘 要:本文搜集了对散曲《天净沙秋思》的不同英译文进行批评的文章,经分析发现:评论者往往重点关注细微琐碎处,忽视译文的整体性和读者的反应.本文尝试从汉诗英译神韵的传达、译者目的和目的语读者的反应出发,建议对汉诗英译的批评不妨换个角度.

关 键 词 :《天净沙秋思》 ;文学批评 ;转换角度

1.引言

《天净沙秋思》是元朝散曲中的杰作,是历代传送的名篇.本文通过搜集资料,找到了这首散曲八个不同的英译本.这些译本,丰富了原有诗歌的内容,扩大了读者的视野,提供了比较丰富的句式,押韵形式和译文体裁.在欣赏这些译本的同时,很多学者也提出不同看法.但大多数赏析或批评是从微观层面出发,有的把译文与原文进行对比,分析译者是否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形式;有的从韵脚出发,看译文是否押韵;有的从西方或中国的翻译理论出发,看是否体现其理论.从微观的层面出发,具体分析词、句和韵脚,一方面能够提供更多的选择,但却停留在较小范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本文把对《天净沙秋思》这首散曲的译文批评分成三类,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对汉诗英译的批评,不妨换个角度.

2.译文批评类型分析

2.1生搬硬套理论,译本顶着理论的“帽子”

翻译理论一般都有其适用范围,国内外的翻译理论,大多基于翻译实践,有具体针对性,而非万能的.翻译批评家或赏析者,也需根据原文本的类型和预期功能,实事求是地进行文学批评或赏析,而不是急于应用某外国理论.

某学者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去分析翁显良《天净沙秋思》的译本.这样分析到:功能对等的翻译要求不但是信息内容的对等,而且尽可能要求形式对等;马致远的这首曲子原文中“枯藤”、“老树”和“昏鸦”是并列关系;但是在翁译本中译为“Crows hovering over rugged old tress wreathed with rotten vine”,原诗中的并列关系变成了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译文表达的意义与原文的意义相差甚远(黄国文,2003:22).


这位学者详细地分析了翁显良先生的译本中不对等形式,分析后再无下文.本文作者认为从诗歌翻译“神韵、意境”的角度出发,功能对等不适合文学作品的翻译,因为文学作品,往往言在此而意在彼,仅是内容和形式上的对等,很多情况下也做不到传达神韵的效果.马致远的这首散曲突出了汉语“积字成句,积句成章”的句法特点,按照形式对等,“修饰语+中心词”的形式译到英语中不符合英语语言特点.因此在对译文进行赏析时,要考虑文体特征和理论的适用性.

2.2与原文相比,译文各有千秋.

王宏印先生曾谈到把比较的方法用到翻译评论的做法,其实是有问题的,概括起来有两种表现:一种是老是拿译文与原文作比较,这在一般翻译批评中几乎是不能避免的;另一种表现是比较过于频繁而且过于琐碎,这就有抓住细节忽略整体的危险(王宏印,2006:70).把译文与原文作比较,如果不能把重点由原文转到译文,处处把原文作为比较的标准,就会走不出原文的影子.篇幅所限,只列出某批评家对译文批评的部分内容:

译文1:Tune;Tian Jin She ― by Ma Zhiyuan

A few houses hidden past a narrow bridge, And below the bridge a quiet creek running,

Down a worn path, in the west wind, A lean horse es plodding. ―tr. by Ding Zuxin and Burton Raffel

评论为:译诗读起来流畅,大体上译出了原作的意思,但其遣词造句显得有些冗长.例如第三行:等past a narrow bridge, 接着第四行:and below the bridge,这样叠床架屋,显得嗦,读起来也缺乏诗味(顾延龄,1993:13).

译文2 : Tune: “Sky-pure Sand”

Dried vines, an old tree, evening crows;A all bridge, flowing water, men’s homes;

An ancient road, west winds, a lean horse; Sun slants west;

The heart-torn man at sky’s end ――tr. by wai-lim Yip

评论为:该译诗比较简洁,与原作风格相近. “天涯”一词,诗中直译为at sky’s end,直译过了头(顾延龄,1993:13).

这位学者对两个译文的评论,主要是从细节出发,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但过于琐碎,多是随感式的.没有明确的目的或动机,只是看到哪里不足,就作以评价.

2.3 站在译者肩膀,另搞一套

有的批评者帮助译者改正错误,但并不是一般的改正,而是站在译者的肩膀上,给出自己的译作.通过批评译者,来证明自己的高明.“但是评论家似乎忘了一条原则:自己的职责在于评论译文,而不是改正译文或修改译文.试想一位美术评论家要不要自己从画家手里夺过画笔,在画面上随意改画呢?”(王宏印,2006:72).因为批评家是从自己的理解、英语水平和审美能力等方面来评论译文,不能保证其评论一定是合情合理的,一定会被译者和目的语读者接受.某位评论者在批评了各译者的译文后给出了自己的译文,并做了充分的说明.以下为该评论者的部分译文:

译文3:Autumn Thought s

A dry vine is on an old tree hanging,A lonely crow on a branch shiver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