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作品中的空白艺术教学

更新时间:2024-04-1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8266 浏览:131593

(云霄第一中学福建 云霄 363300)

【中图分类号】I045

格式塔心理学派的“完形压强”理论认为,任何一个事物均可视为一个格式塔(意为“整体”或“完形”),它是各要素重新编码构成一个全新的整体;当人们在观看一个不完满的形状时,就会产生一种内在的紧张力,迫使大脑皮层紧张地活动,以填补“空白”,使之成为“完形”,从而达到内心的平衡.

古今中外的艺术家在他们的作品中无不讲究“空白”艺术,他们常常通过“空白”和“不完满”的形给读者以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南宋著名画家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只画了一叶扁舟漂浮水面,一个渔翁独坐船乘钓.四周除了微波寥寥,可谓空白,然而这却衬托出寒冷肃杀之气,刻画了凝神垂钓之态,这种意在画外,神韵无穷.武则天的无字碑之妙就在于“无字”,在于“空白”给人们提供去补充、去丰富、去联想的最好机会.《红楼梦》中也有不少的“半截话”,如九十八回“猛听得黛玉直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等”说到“好”字,便浑身冷汗,不作声了.”“你好等”是林黛玉临终时留下的“半截话”,其辞面意义谁也说不清,曾经有人想“填补”后半截的话,却是吃力不讨好.其实“半截话”之妙就妙在留下“空白”,给读者留下无穷的暇想,让人们在思索中领略到黛玉临终时那种“欲说还休”的情景,体味她又爱又恨的复杂心理.曾吸引过数以十万计游客的巴黎卢浮宫内的一面空墙,只因这面墙曾悬挂过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1891年的某一天,此画被盗,此后,这面空墙前也变得“热闹”了,人们望着空墙,久久不愿离去.这“空墙”让人们在“空白”中去想象,去领会,创造“完形”,获取美好的回忆与享受.


接受美学原理认为“作品的美学价值是作者在创造过程中和读者在接受过程中共同创造的.这创造的基础便是作品的空白.”鲁讯是“空白”艺术的大师,在他的小说中,常常有意省略本可以着力表现的重要情节或场景或诗词或标点,这种省略的“空白”目的,不是让读者忽略,而是诱导、鼓励读者去思索、去想象、去填补.因此,在鲁迅小说《祝福》的教学中,按照格式塔的理理论,寻找小说“空白”,激发学生的求知,填补“空白”促成“完形”,其意义非同寻常.

首先是关注省略号,理解“空白”.《祝福》的鲁四老爷在听到有人把祥林嫂绑架抢走之后,说了一句“可恶!然而等”,卫老婆子赔罪并说“我一定荐一个好的来折罪”之后,鲁四老爷又说了一句“然而等”,这两个“然而”后面省略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我曾让学生进行想象“填补”,可是“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哪一种说法才是鲁老爷想说的话呢?我又让学生根据人物对话的前后语境,特别是根据鲁四老爷自觉维护封建礼教、自私伪善、冷酷无情,轻视祥林嫂,厌恶她是个寡妇,这样经过逻辑推理,第一个“然而”后面省略号的内容是“祥林嫂失去丈夫,私自外逃,礼法难容;如今婆婆带人抓她回去,理所当然”.这样既符合前文,也充分表现了鲁四老爷忠实地维护封建礼教的态度和立场.第二个“然而”后面省略号内容是“再荐一个好的,也没有祥林嫂勤快,到头来吃亏还是我”.正如四婶听说:“你自己荐她来,又合伙劫去,闹得沸反盈天的,大家看了成什么样子?你拿我们家里开玩笑么?”原来,卫婆子一伙人所作所为,有辱“鲁四老爷”的“大户人家”的门风,有损“念书人家”的尊严.所以这省略号既含蓄地流露出鲁四老爷对卫老婆子的不满,也折射出鲁四老爷的善自私丑恶灵魂.

其次,留心残联,填补“空白”.“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大凡文人墨客,官僚士绅,为表示其志趣或立世准则,常悬幅于壁.而鲁四老爷的“处世立身准则”是什么呢?还是先展开那“松松的卷了放在和长桌上的”的上联,全副对联应是“品节详明德性坚定,事理通达心气和平.”“事理”是全联之“眼”,“坚定”“和平”是行为准则,“品节”“德性”取决于“事理”.“事理”是什么?“心气和平”又是什么?教学时,可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进行填补“空白”.“事”是封建阶级的“家”“国”之事,“理学”之“理”.而文中的对联隐半留半暗示鲁四老爷的行为准则仅剩下“心气和平”,他四平八稳,不苟言笑,俨然是个极有涵养的“谦谦君子”.然而鲁四老爷真的是“心平气和”吗?不是的,请看其“四骂”便知.其一,“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骂新党即骂康梁维新新党.足见其政治上的极端的守旧顽固.其二,骂祥林嫂的婆婆家光天化日之下抢人:“可恶!”.其三,是骂卫老婆子,“午饭之后,卫老婆子又来了,‘可恶!’四叔说.”其四,是骂祥林嫂,“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祥林嫂曾两次到鲁家当佣人,她“食物不论”,鲁家的一切杂活全包了,可当她再也无血汗可榨取的时候,鲁四老爷一脚便把她踢出门外,成为乞丐,把她推上绝路.对这样的“死者”,还要大骂她“谬种”!连一点点起码的同情心都没有,哪来的“仁义道德”呢?哪来的“心平气和”呢?

可见,这副残联,这“空白”的背后是丰富内容,刘熙载《艺概》中说“词之妙莫妙于以不言言之,非不言也”,说的正是这个道理,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填补这个“空白”的过程,也就理解了“鲁四老爷”的“四骂”,也就清楚了他表面“心气和平”,实则恶骂频频,气急败坏,从而认清这个顽固守旧、冷醒伪善的封建卫道士.

第三、利用“质疑”,领会“空白”.“艺术家的全部技巧,就是创造引起读者审美再创造的刺激物”.空白就是诱发读者进行审美再创造的一种“刺激”.《祝福》中“究竟有没有魂灵”的质疑,就是耐人寻味的“空白”.

“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也许有罢,──我想.”我于是吞吞吐吐的说.“那么,也就有地狱了?”“地狱?──论理,就该也有.──然而也未必,等”

“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祥林嫂的连续发问质疑,“我”也做了一连串的回答,可“答案”都是模棱两可的,特别是最后一句“说不清”把一切都化解了,这就更加“模糊了”,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理解“模糊”,领会“空白”.祥林嫂临终为什么要提出“灵魂”的问题.这是她怀疑的开始,希望死后能见到儿子,可又希望没有地狱,不被锯成两半;这也是迷信给她造成的沉重思想负担.而“我”的“吞吞吐吐的说”,又反映什么?其实“我”完全知道所谓“灵魂”、“地狱”之类,纯属封建迷信谎言,可在祥林嫂面前,“我”始终没有否定它,这是对帮助祥林嫂摆脱封建迷信桎梏毫无力量的表现,也是对祥林嫂提出的问题没有勇气正视的表现,这是刻画作为知识分子的“我”的软弱性的神来之笔.

第四、寻找故事残片,填补情节“空白”.情节,是叙述文学作品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也是人物的行动过程.有的小说因谋篇布局的需要,往往有目的地省略一些情节.如祥林嫂被鲁四老爷打发走了到成了“提着竹篮,内中有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的乞丐,这就是情节的“空白”.教学中,我就引导学生寻找这些故事的残片,展开联想,填补情节的“空白”.祥林嫂从四叔家出去就成了乞丐的呢?还是先到卫老婆子家然后再成了乞丐的呢?沦为乞丐,“内中有一个破碗,空的”成了讨不到饭的乞丐,祥林嫂这一切的不幸都在“空白”之中,学生通过想象,既理解祥林嫂的悲惨命运,又更明白了布局谋篇之妙,思维能力也得到训练.

总之,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是一种开放性、多向性、艺术性很强的信息交流活动.在小说等文学作品的教学中,巧妙地利用“空白”艺术进行解读,就会引起学生心理追求“完形”,发展思维能力,正如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只是微微打开一扇通向一望无际的知识原野的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