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教育:没有基准的优异

更新时间:2024-04-1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217 浏览:13422

过去六七年中,作者陆续写了一系列介绍美国教育的文字,分别收在《直话直说的政治》、《美国是如何培养精英的》、《精英的阶梯》、《谁的大学》、《草根才是主流》等书中.这次决定把这些文字集中起来,构成了这本《培养精英》.全书分为六大部分,包括美国教育的新趋势,美国大学的内部运作,哈佛、耶鲁及MBA,多元的教育植根于多元的社会等.

美国的教育,可谓世界之一大怪.如果你只看一流大学,看学术界的表现、拿诺贝尔奖的数量,美国的教育无疑是世界第一.但若看基础教育,看那些不会读不会写而只知道打篮球的高中生,你又觉得美国的教育至少在发达国家中是最糟的.美国财大气粗,可以从世界广揽人才,维持其高等教育的水平.但是,即使在哈佛、耶鲁这类名校,大部分学生和教授还是美国人,说明其基础教育还是在大量培养人才,其高等教育并非仅靠金钱和外国的精英来维持.金钱重要,但并不能解释一切.美国的文化观念与教育哲学,也许是造成教育上两极分化的更为根本的原因.

美国有社会带来的诸多好处,但也有许多“病”,这一病症很容易就“传染”到教育上来.

在美国,政治家不能对选民指手画脚,老师不可对学生说三道四,政治正确的话语格式,束缚了教育者的手脚,使他们不能告诉学生一些基本的是非善恶.于是高二的孩子,还不懂什么是抄袭,家长却在那里振振有词.如此下去,教育的基本水准如何可以维持

不过,这并不是说无法维持基本水准的美国教育,也无法造就高水平的人才.道理很简单,好学生不用督促也会用功,而且美国给他们提供了无与伦比的学习条件.更重要的是,多元、自由的教育制度给优异之士提供了最充分的发展空间,使他们能够掌握卓越的技能来应付异常复杂的社会.美国大学录取学生,注意学生在种族、文化、经济等背景上的多元搭配,并不仅仅盯着分数.这一政策,也不仅仅是照顾黑人、穷人的问题,而确实有助于提高教育质量.记得刚进耶鲁时,笔者上一个讨论班,阅读的是一篇民国时期上海的研究.同班的大多是些连黄河、长江都不知道的本科生,中国的事情实在不知从何跟他们讲起.可是一讨论,就发现不仅是笔者本人,连教授也处于下风.一位不足20岁的女孩问大家如何理解的价值观念、阶层意识,没人能给予满意的答复.于是她告诉大家她从小就是和们一起长大的,然后滔滔不绝地讲起自己的观察,听得笔者顿开茅塞.这样的多元性,在东亚很少见.你若观察日本那些单靠分数录取的大学生,就会发现他们对社会问题的理解比美国学生狭窄简单得多.


美国的大学生一般在头两年不用决定自己的专业,甚至高年级时的专业也与自己未来的事业无直接关系.在中国人看来,这么读书,简直是浪费,只能使学生博而不专.然而,你若有些实际的生活体会,就会觉得这种教育是多么可贵.

美国社会是由公民组成,而非由社会工程的“零件”、“螺丝钉”所构筑.教育要先塑造人,然后再谈专业,否则你不知道如何把专业技能用到人身上.所以,教育首先是人文教育.布什当年在清华讲“大学不仅是培养技术人员,更要培养公民”,正好道出了美国教育的精神,对那些在苏联模式下被当零件锻造而又自以为是的“精英”,是很恰当的一课.学生从一开始就要培养如何对自己的生活作出选择,而不是在一种高度专业化权威主义教育体制和哲学下,掌握别人需要他们掌握的技能.教育与训练的最大不同就在于,教育不仅传授着知识,更孕育着一种源源不绝的人文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