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基础教育中德育工作者的困境与突围

更新时间:2024-02-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6694 浏览:71154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德育研究出现了一些新的可喜的变化,突出地表现在德育理念的创新上.这种创新基于中国变革现实,借鉴西方先进经验,研究日渐深入,视野日益开阔,表现出了可贵的实事求是、独立思考、以人为本的精神.其关 键 词是“生命”、“生活”、“人性化”、“主体性”等等,理论未必系统完善,但对现代德育的启蒙作用是意味深长的.

但是,在深入了解目前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实际状况及其实效之后,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的中小学德育实际上早已陷入困境,德育专家们的“生命德育”只不过是“石缝间的生命”,一来学校德育尚处在功利主义教育体系或新课程改革的夹缝里,“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二来尚未真正落地生根,很多东西尚停留在理论阶段,未能付诸实践,多数中小学校德育理念、内容与手段并未发生实质性的变化,收效甚微;三来有些德育研究不是很得要领,对问题的复杂性缺乏认识,至于很多所谓的德育新概念与新做法,只不过是一些旧思想方法的新名称.当然,德育研究的不成熟正是转型期社会不成熟所致,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不必求全责备.我们需要做的,是以历史的高度、世界的广度和时代的深度,把握问题的本质,系统反思和批判旧的德育思想体系,建立适应新时代需要的现代德育体系.德育的突围,应该也是时候了.

1.德育突围的核心问题之一:道德决定德育,要研究现代德育,首先要研究现代道德

现代德育是以现代道德作为内容的,但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几乎所有德育研究的文章,都不提道德本身的问题,对现代道德本身缺乏研究.虽然有的德育研究也涉及内容,但往往不够全面、不成系统,或硬性规定,缺乏依据和说服力.近年来很多学校向学生提出“学会做人”的口号,老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也经常告诫学生“首先要学会做人”,却鲜有人向学生解释或解释得清“要做怎样的人”,又“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人”.这种没有明确目标、没有任何可操作性的所谓道德要求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可在我们平常的道德教育中却很常见.更有意思的是,竟很少有人对此表示过怀疑,做进一步的思考与追问.

也许,有人会认为道德研究是道德学界的事情,教育界人士只管教育.其实孔子当年开创儒学,就不仅做了教育家做的事,也做了道德学家做的事,这是真正的有思想的教育家.当代中国处在传统向现代过渡和全球一体化的剧烈历史变革时代,道德重建问题不仅事关中国的未来,也事关世界的未来,它的复杂性远远超出了很多人当初的设想.现代道德研究是离不开对经济基础和社会形态的研究的,是离不开对现代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研究的,是离不开对人和人类本质追求与理想前景的研究的.

事实上到目前为止,全球道德的重建多年来早已吸引了中西方许多领域的许多学者参与进来,有的进行理论探索,有的开展实证研究,如“现代经济学之父”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诺贝尔奖获得者英国籍印度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英国生物学家道金斯、瑞士苏黎士大学国家经济实验室主任恩斯特·费尔、美国计算机专家爱克塞罗德、中国经济学家茅于轼、叶航、汪丁丁等,即是非常有代表性的几位.但在这里,你找不到任何致富的秘诀和生财之道!我把经济学看作探寻人类心灵和行为的科学,它要告诉你的是:我们这个世界怎样才会变得更有效率,为了效率我们为什么更需要亲情、友谊、道德和正义.他们的结论往往很有见地和可信度,可供道德学界参考取用.亚当·斯密曾说,没有公正就没有市场经济.有效的基于个体自由竞争基础上的市场机制,必须有一定的道德秩序予以支持.从现代社会来看,市场不仅表现为实际的特定的写卖场所,更有一套法律规则和道德体系,这些构成了市场经济的前提.现代信用制度实际上就是建立在诚信基础之上的契约关系.马克斯·韦伯曾就精神与经济的关系作过深入考察,最终得出精神是经济发展根本动力的普遍性结论.这一观点与马克思主义关于道德等意识形态对社会经济生活有积极的能动作用,在一定意义和条件下甚至能起决定性作用的思想如出一辙.而作为哲学家和革命家的马克思则更是在一百多年前就对道德有过很多精辟的论述.所以现代道德研究与建设不单是某类学者的专利,而是一项需要集思广益多方论证的系统的工程.

针对目前德育研究过于狭隘不够深入的现状以及国家多次加强道德建设而效果不济的实情,笔者向有关部门和研究者提几点建议:

第一,现代道德观念和内容的重新确立,是一项浩大而又维系国运民生的工程,仅凭个人或少数学者很难完成,至少需要哲学、学、社会学、经济学、文化学、教育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分工合作、齐心协力,共图国家道德建设大计.哲学提供人和人类生存发展本质的元理论和唯物主义思想方法,学提供中国传统思想和西方思想及现代道德的人性基础与基本要素,社会学提供社会分析尤其是转型期社会形态与社会结构的变化与趋势,经济学提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经济基础对道德建设的决定作用和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事实依据以及利己利他行为如何调和的经济学实证解释,文化学提供古今中外文化批判和民族文化心理分析以及全球化多元化背景下全球文化理想走向,而教育学尤其是德育理论领域要最终完成道德教育核心体系的建立.此外,生物进化理论、脑科学人体实证、计算机推演、心理学论证等都可资借鉴.

第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封建道德理想固然有所夸大,也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动态发展的唯物观,但道德的意义与影响确实是不可小觑的.在道德建设的过程中,必须以符合现代人生存发展的需要、推动国家民族的发展与崛起为目标,实事求是、敢于批判,多方考证、系统推求,以探求真理为原则,任何理论观点要有依据,要经得起推敲.

马克思有一句名言,叫做“怀疑一切”,又说“别人以为是结论的地方,正是问题的所在”,马克思就是凭着这种精神,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之初,对西方文明进行了一次非常全面和彻底的清理,并加以发展,100多年来,不仅造福于西方,也造福于东方.在我国,自儒家占据封建社会统治地位之后,两千多年来虽历汉代“天人合一”神学思想、魏晋玄学、南北朝和隋唐佛道与道统思想、宋明理学等,但皆“六经注我”.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以及“五四”前后和新中国成立后的批判总结,由于条件不成熟,均未真正对已落后和过时的传统道德伤筋动骨,系统重建现代道德体系.但是,中国社会发展到今天,是时候了,也是必须做这个清理、批判、继承、发展、创新的工作了,包括对中国古代传统道德、革命传统道德、社会主义道德、西方现代道德等.它的成果将不仅促进中国的发展,也将积极影响世界发展的进程.第三,走向现代道德之路并不是那么平坦,但它是必然的趋势.笔者以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全球一体化要求下的中国现代道德的基本要素,至少应该包括自由、平等、等这些基本的现代价值观.自由是现代道德的目的,平等是现代道德的基础,是现代道德的手段,最后实现如马克思所说的“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

2.德育突围的核心问题之二:现代德育改革的关键是深刻理解正在来临的时代,积极引导和促进个人的追求与发展,培养个人的平等观念和利他偏好

关于德育,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有一段精彩论述:“共产主义者既不拿利己主义来反对自我牺牲,也不拿自我牺牲来反对利己主义,理论上既不是从那情感的形式,也不是从那夸张的思想形式去领会这个对立,而是在于揭示这个对立的物质根源,随着物质根源的消失,这种对立自然而然也就消灭.共产主义者根本不进行任何道德说教,施蒂纳却大量地进行道德的说教.共产主义者不向人们提出道德上的要求,例如你们应该彼此互爱呀,不要做利己主义者呀等等;相反,他们清楚地知道,无论利己主义还是自我牺牲,都是一定条件下个人自我实现的一种必要形式.”这段话往往为德育研究者所忽视或者曲解,抑或怀疑.笔者认为,马克思关于道德观的这段论述,非常经典,值得深入研究.其中对“利己主义”(马克思说的“利己主义”不是我们一般认为的完全贬义的“利己主义”.而是指个人利益)的态度颇具现代眼光,而“共产主义者不向人们提出道德上的要求”的重要论断则可以作为研究和解决现代德育问题的一个基本原则和方法.都曾经说过,在那种特定的历史条件和革命需要下,对于马克思主义,“我只取了它四个字:'阶级斗争'”.可是今天时代不同了,我们需要重返马克思——“过去一千年来最伟大的思想家”、“人类理想的设计者”.马克思认为,如果把人看做是教育的产物,就不可避免地会承认社会中一部分人是教育者,另一部分人是被教育者.由此也必然会承认社会上一部分人是统治者,另一部分人是被统治者.在他看来,任何人都无权以教育者自居,因为“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合理的社会或国家应该是“相互教育的自由人联合体”.“共产主义者不向人提出道德上的要求”,不是说共产主义者没有自己的道德要求和理想,而是需要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个人本位的道德“自主学习”、“自主建构”、“自主发展”,反对不平等的社会本位的道德说教、道德灌输.

今天,我们正处在一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全面变革剧烈变化的时代,市场经济要求自我独立的主体,要求人们从依附走向独立,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社会的进步也允许和提倡个人追求自己的自由和幸福.

总之,面对目前学校德育的困境我们要突围,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马克思曾经说过,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准确地把握并解决这些问题,就会把理论、思想,把人类社会大大地向前推进一步.现在,我们解决这些问题的条件业已成熟,但是它需要这样的一群学者队伍作为核心研究力量——他们既受过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训练,又熟悉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既有深厚的中国文化功底,又对西方文明的优势了如指掌;既能博采众长进行全面系统的理论建树,又能架起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使之真正作用于中小学德育、作用于国民道德素质的提高.笔者相信,我们的学者有能力完成新时期道德建设这一伟大的事业,也相信这是一个需要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必将产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的时代.


收稿日期:2013-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