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事业管理本科生能力培养的困境与

更新时间:2024-02-0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4208 浏览:108806

[摘 要]公共事业管理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提高公共事业管理本科教学质量,进行本科教育改革、培养学校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公共事业管理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困境有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及教育理念的束缚;专业定位不明确,专业特色不明显,课程设置散乱;教材建设滞后、教学方式单一;实践教学环节薄弱.提高公共事业管理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对策有转变教育理念,树立“创新性”与“实践性”教育理念;建立合理、科学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强化实践环节;建立合理的教学评价和激励制度.

[关 键 词]公共事业管理本科生创新能力困境对策

培养公共事业管理本科生创新能力是目前国内高校正在探索的重要课题.虽然目前国内各高校开始重视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出台了很多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举措和办法,但是,目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尚未找到理想的途径,还没有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模式和方案,人才培养没有很好实现与公共事业管理的对接.

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近年来,高校十分重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世界各国都把培养优秀的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作为教育改革的方向和突破口.本科教育始终是高等教育的主体和基础.加强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当前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公共事业管理本科教育同样承担着这一重任.不同学科专业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应该具有不同的特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一个新兴专业,更突出实践性、灵活性、个体性和时代性,主要培养能适应我国社会与经济发展,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公共事业管理专门人才.因此管理专业的本科生教育,更不应该只限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应该更注重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掌握目前国内外流行的公共事业组织的运作模式并能预测本组织未来的发展趋向,结合目前中国改革进程现状,从而创造性地提供公共怎么写作和公共产品.研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提高公共事业管理本科教学质量,进行本科教育改革、培养学校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公共事业管理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面临的困境

(一)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与教育理念的束缚

南京师范大学张家勇学者强调,当前创新教育的实施阻力大的根本原因是创新教育的新理念和传统文化的巨大惯性之间存在着极大冲突.他从传统文化的价值观、思想观念、国民心理、人格特征、社会结构四个角度分析了传统文化对创新教育的负面影响.他认为传统文化中的“大一统”“共性至上”的群体原则和封闭保守的国民心理不利于学生的独立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者黄俊伟、秦祖泽、唐受印也提出传统文化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阻力因素,其突出表现在中和中庸的思维方式,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部分高校依旧采用落后陈旧的传统教育理念和培养方式,没有完全广泛应用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这种重权威的价值取向下的教育缺乏与科学,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只能囿于引经据典的条条框框内,其主体性和创造性得不到体现,唯书、唯师遏制了学生的探索和创新精神.


(二)专业定位不明确,专业特色不明显,课程设置不统一

自20世纪80年代从国外引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以来,该专业发展迅速,全国近200所院校开设此专业.由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涉及面广,导致一些高校对公共事业管理的学科认识不够清晰,专业定位不够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特色不明显,从而使专业培养的针对性不强、知识结构的层次性缺乏,毕业生的专业特长和素质不够突出.学生自己不清楚该专业要学些什么,毕业后从事什么职业,社会上也不知该专业学生的专业特长.学校的专业培养方向和模式不明确,导致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对脱节.现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所开设的课程很宽泛,几乎包含所有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课程设置体系散乱,没有统一完善的课程设置规范,和其他专业相比,显示不出本专业的特色和优势,进而影响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和个人发展,尤其在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形势下,该专业毕业的学生面临更加严峻的就业压力.

(三)教材建设滞后,教学方式单一

近年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教材纷纷出版,但教材质量仍不能充分满足和保证专业教学,教材内容系统性缺乏,理论深度不够,对于像“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一些前沿课程,国内没有一本公开出版的本科适用教材.制约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因素是教学方式单一,多为灌输式.作为新兴学科,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还不完善,又缺乏专业和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教学内容基本上都是教师根据该专业的理论知识,对学生按部就班地进行授业,内容枯燥呆板,缺乏对现实公共管理的普遍了解.这种僵化的教学模式培养的学生学得再优秀,也只是继承了过时的知识,而没有创新的知识.

(四)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普遍存在着单向度的理论培养偏重、双向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育不足等问题,学生缺乏实践意识和业务能力.一是对实践的认识不够,实践在教学中的地位不高,实践往往流于形式.实践环节缺乏整体规划和系统的过程设计,将公共管理本科生的实践环节过于简单化.二是实践形式单一,内容陈旧,针对性不强.许多高校现行的实践形式只有集中教学环节,只包括社会调查、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等形式.另外,实践内容与公共管理学科特点结合不紧密,针对性不强,不能学以致用,也不能发挥公共管理本科生的专业特长.三是实践基地建设滞后.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普遍缺乏长期合作的固定实践基地,学生大多是为了完成实践任务,各自分散联系实践单位,大部分实践单位是各类企业,而且实践内容和该专业要求相差很远,且联系不紧密,影响实践效果.四是实践的考核评价体系不科学和激励机制不完善.大部分高校缺乏专门系统化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考核方式单一,实践报告是考核的唯一标准.同时缺乏完善的激励机制,对学生实践活动的综合成绩很难做出全方位的评价.五是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薄弱.鉴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一个年轻的新兴学科,科班出身的专业实践教师很少,大多是其他相关专业教师改行,没有经过专业的实践训练,缺少公共管理的实践经验,影响了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三、提高公共事业管理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策

(一)转变教育理念,树立“创新性”与“实践性”教育理念

我国教育长期实行应试制度的长处是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相对比较扎实,但不利的方面是学生的创新能力受到很大影响.一份试题,一个标准答案,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谈不上开发智力,更别说创新了.近年来,虽然各高校都在推行素质教育,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更多的是形式上喊口号,实质上应试教育长期形成的结构性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考试成绩和分数仍然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公共管理学科的人才培养,必须转变传统的填鸭式的继承性教学思想和应试教学制度,树立创新性与实践性的教学理念,切实提高公共管理学科各专业人才的创新能力.

建立合理、科学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要强调注重公共怎么写作精神,强调实践和操作教学内容要紧密结合公共领域中面临的现实问题.第一,按照整体系统、基本要素和相关学科支撑的原则构建专业知识体系结构和设置专业基础课程.第二,优化课程结构设置.按照“少而精”的原则设置必修课,使学生掌握较为扎实的基础知识.低年级时需开设创新学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加选修课比重,允许学生跨系、跨专业、跨学科选修课程,使学生依托一个专业,又着眼于综合性较强的跨学科训练.第三,强调课程设置和培养方向紧密联系,根据培养方向要求有目的、有选择地开设相关特色课程.尤其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刚建立不久,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更应该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各高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统一的专业基础上,可结合本校现有专业优势设置特色管理方向,如理工院校可开设资源与环境管理,医药院校可开设公共卫生管理,体育院校可开设体育管理,师范院校可开设教育管理等.地方性的综合大学可有效整合多学科优势,结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开设城市管理、社区管理、土地资源管理、文化管理等地方怎么写作特色的专业方向.各高校在制订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构建课程体系时,要适应当代公共事业管理的发展趋势和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紧密结合公共部门的社会热点问题,突出专业特色和优势,促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良性健康发展.

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着直接影响.公共管理培养的是从事公共事务、公共管理等方面的高级人才.由于该专业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应用性和业务性,要求教师改进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必须采用启发式、案例剖析法、情景模拟法、研讨式五步教学、分组讨论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师要通过启发式的引导,多从公共部门的社会热点问题入手,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运用具体的公共事业管理相关案例来讲解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可以让学生接触到大量的公共管理实践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感受身临其境,由教师进行最后点评和总结,以学生提交的案例报告作为考核方式之一.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撰写“公共事业部门高级管理人才决策模拟训练”软件,给学生提供实验室决策模拟的实践训练平台,通过情景模拟,使学生由被动的听众变成主动的实践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最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公共管理类人才必须改变当前普遍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学习,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究问题的情景中,转变单向系统传授知识的教学体系,建立系统传授知识与探索研究相结合的新教学体系.此外,要求学生拓宽拓深教材内容,收集相关资料和大量阅读教师指定的相关参考文献,鼓励学生对教学内容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并探索性地重建新的知识结构.这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十分紧迫和重要.

强化实践环节

由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跨学科特点明显,这就要求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具备全面的综合素质,并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学校要为本专业的学生创造各种实践平台.(1)基地实习:组织学生到相关实习单位实习,多方面加强与政府、社会公共事业部门的合作与联系,为学生创造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条件许可情况下,聘请公共事业部门及成功企业高级管理者为学生做学术讲座,并担任导师.(2)实践调查:学生结合专业所学的课程内容,结合当前公共部门的热点问题,拟定社会实践的课题内容,进行暑期社会实践,并完成有关公共事业发展及存在问题的调查报告.(3)模拟管理:根据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特点,在校内模拟组建各种准公共事业组织,如“电子政务实验室”,进行公共部门绩效管理对抗模拟,管理角色沙盘演练,可以学以致用,给学生搭建一个开展模拟管理的专业平台,从而提高学生实际提供公共怎么写作的能力.(4)毕业论文: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本科生毕业论文应符合本专业方向,结合公共事业部门和社会热点问题以及本人社会实践情况,学生在相关单位社会实践之后,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工作.(5)科技创新及科研等等实践活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教师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科技创新活动,像全国的大学生挑战杯和学校的各种创新项目等.同时积极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并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五)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和激励机制

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是培养公共事业管理本科生创新能力的有力制度保障.一是教学评价上,教师要建立一套综合的教学评价体系,将学生的考试成绩、课堂表现、思维能力、合作沟通能力、实践能力、科研创新能力都纳入评价体系中,进行全面综合的考核和评价,改变以往把考试成绩,作为考核学生唯一标准的做法.二是激励机制上,一方面,学校通过设立创新学分、创新奖学金、创新计划奖等多种形式督促激励学生开展创新活动,并对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导师专业辅导和经费资助.另一方面,针对当前大多数高校对于教师指导学生创新奖、挑战杯等创新活动基本没有奖励机制,教师完全是义务劳动,导致教师指导学生积极性不高的现状,要对专任教师以利益激励,建立教师指导学生创新活动的专项奖励制度,根据教师指导业绩进行专项奖励,对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的创新活动可折算成适当的教学工作量,并提供资金便利,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陈华平.公共事业管理学科体系的构建与发展难题探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6(1).

[2]刘宗安.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06(3).

[3]宋君,陈惠民.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探析[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

[4]王丽霞.“全国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研讨会综述[J].中国行政管理,2008(3).

[5]杨邦勇.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探讨[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6(4).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