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育注入幸福的因子

更新时间:2024-02-1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263 浏览:9613

新时期教育的新追求是培养幸福的公民.如果我们的教育仅仅停留在知识的传授上,让学生成为分数的奴隶,让他们整天被不良的情绪包围着,那么我们的教育何来的幸福?我们的学生何来的幸福?国家何来的“幸福公民”?学校作为培养人的主阵地,不仅要让学生从心理上得到幸福,更要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关注其心理幸福.

一个学生,在学校是五千分之一,在家长心目中是百分之百,学校应坚持“先学做人,再学做事,有教无类,特色发展”的办学方针.实施幸福教育,“有教无类”是必须坚持的原则.培养幸福感是我们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人云:“动人心者莫先乎情.”唯有挚热的感情,真挚的语言,推心置腹地谈心,才能使学生感到可亲.教师与学生谈心多一点“人情味”,从爱护学生出发,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师生才能心相印,息相通.

我班的一名学生经常不交作业,半期过去了,学习成绩很差.或许他自认已无可救药了,只想混混.通过与他细心的交流我得知:因为父母打工,经常加班不在家,没时间管他,他经常是一人在家.后来,我发现他中午经常不回家,在学校外面吃午饭,就找他谈话.我没有问他作业的事情,只是询问他的就餐情况,吃了什么,好吃吗?有汤喝吗?他说:没有,喝点水就行了.我又问:有水杯吗?他说:没有,对着水管喝点自来水就好了.我说:那怎么行?会把胃搞坏的,就给他拿了两个纸杯.从那以后,我经常询问他的伙食情况,他也切身感觉到了老师对他的关注,开始自觉交作业了,并且作业越来越认真.我利用机会不断表扬他,他渐渐对学习产生兴趣了.如今,他已有明显的进步.因此,和学生的交流,只要用自己的真心去感化、融化学生的心,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教师更应注重学生心态的培育,能力的培养.遭遇挫折不低头,欣逢胜利不骄傲.虽个性十足,却能与大家和谐相处;既可以是天空中耀眼的太阳,也可以成为夜空中平凡的星星:既能独立思考,又可以协同作战.

小A是一个女孩,正是爱美的年龄,却不幸患上一种皮肤病,浑身瘙痒,忍不住抓挠.她极度自卑,她的母亲不止一次在我面前啜泣.同学们虽然很同情她,但大多数敬而远之,她连找一个同桌都困难.有一次,身后某个男孩子扔纸团,碰中了她的头,她伏案痛哭.我勃然大怒:“一个人,生而不幸,罹患顽疾,就没有在这个世界上立足的权利了吗?如果她是我的女儿,我会打折你们不安分的手!”我流下了大颗大颗的眼泪,教室里一片静寂,所有的学生都垂下了头颅.事后,有懂事的孩子来找我,主动要求跟小A同座.我真诚地感谢他们,但还是告诉这些同学:同情悲悯是一个人善良心性的自然流露,但小A需要的不仅是同情悲悯,更需要真诚平等的交往,需要兄弟姐妹般的爱.我也告诉小A:一个人要敢于直面现实,学会正视自己.不管他人有意还是无心,我们都要笑对人生.自此,情况逐渐好起来,同学们不再把小A当“怪兽”来看,她自己也不“疑神疑鬼”,还能主动跟同学开开玩笑.有时候,值日生忘记扫地,她会留下来,默默帮别人“补课”.别人向她表示感谢,她说:“对同学的友谊,我无以回报.能做点小事,我觉得安心.”家长很是欣慰,说这两年来,女儿在家里也开朗多了,虽然还饱受病痛的折磨,但已不再发出“为什么生下这样一个我来”的抱怨,还学会了体恤父母,时时宽解家长为女儿忧愁的心.毕业前夕,小A让我给她写留言,我这样写道:“爱是最美的容颜!”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也是幸福教育的重要场所.面对有的学生在课堂中存在的“低着头,板着脸,听不懂”现象,我们提出了“让学生抬头、让学生微笑、让学生有所作为”的课堂“三让教育”.让学生从“低头”到“抬头”的过程是学生树立自信的过程,让学生“板脸”到“微笑”的过程是让学生享受学习快乐的体验,让学生从“听不懂”到“有所作为”是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

今天在我们江津二中的课堂上,没有传统的讲台,没有成排的课桌,几张桌子并在一起组成一个小组;教室里四面都是黑板,前后各一块大的,左右分别有两块小的,一间教室共有6面黑板,每块黑板的最上角都写着颇具哲理、激励进步的座右铭;课堂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领悟能力强的学生扮演“小”老师在为其他学生讲解,充分展示自我,锻炼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师在课堂上起引领和释疑的作用;教室里气氛热烈,学生们围成一团,或坐或站或蹲,讨论激烈,如有分歧,争执起来如蜜蜂涌巢;课堂上,学生活力四射、生机勃勃,全身心投入到知识的海洋.这里的课堂完全是学生的舞台,学生很快乐、很自由、很幸福.这里的课堂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课堂.这里的课堂被学生称为与众不同的幸福课堂.

杨杰博士说:“幸福的课堂是一种追求,是一种意识,是一种存在,是一种渴望,幸福的课堂更是一种信念.”是的,有了这种对幸福课堂的认识,何愁我们的课堂不幸福,何愁我们的教育不幸福,何愁我们的国民不幸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