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电池》课堂教学设计

更新时间:2024-04-0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7988 浏览:32346

一、基本说明:

1.教学内容所属模块: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

2.年级:高二

3.所用教材出版单位:人民教育出版社

4.所属的章节:第四章电化学基础 第一节原电池

5.教学时间:40分钟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深入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对原电池的形成条件有更完整的认识.学会书写电极反应式和电池总反应.能根据反应设计简单的原电池.

过程与方法:通过Zn-CuSO4电池的设计活动,观察电流计指针偏转,感悟探究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本质,体验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乐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设计原电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感受原电池原理应用于化学电源开发的关键作用.

2.内容分析:这一节内容是以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为基础,是对必修2基础的加深和提高――加深的是学生对原电池工作原理、原电池的形成条件的认识等,借助对单、双液原电池的对比,深化学生对原电池的认识,并介绍半电池、盐桥等新概念.

教学重点:应引导学生分析必修2中单液原电池的缺点,设计出较为科学的原电池模型(双液或盐桥原电池),

教学难点:通过组装新的原电池的过程,掌握复杂电极反应式、电池反应式的书写.

3.学情分析:在化学必修2中,学生对于原电池已经学习了相关的知识,只是很浅显,只是要求能够举例说明原电池中化学能和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应用,而在选修4中则应使学生从微观层面对原电池和原电池的原理有个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要求学生理解双液与盐桥原电池原理并且能够根据这些原理设计简单的双液盐桥原电池,能够写出其相应的电极反应方程式与电池反应方程式,要强调这种双液盐桥原电池中氧化剂、还原剂近乎完全隔离却能实现电子的定向转移,为什么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效率更高?为原电池原理的实用性开发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4.设计思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地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自主实验、积极思考和相互讨论中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实验 ---- 观察 ---- 讨论 ---- 推测 ---- 验证的过程中,学习和理解双液盐桥电池的工作原理,探索和讨论组成双液盐桥原电池的条件.最后,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双液盐桥原电池以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采取了启发、讨论、对比、实验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学案导学等教学方法,并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

三、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投影]知识回顾:

1.下列能构成原电池的是?并写出电极反应式.

[板书]原电池

一、原电池的构成:

自发氧化还原反应

[投影]知识回顾:

2:能否以反应Zn+2H+等于Zn2++H2↑为原理设计原电池?如何实现?

【实验探究】(铜锌原电池)

实 验 步 骤

现 象

1.锌片插入稀硫酸

2.铜片插入稀硫酸

3.锌片和铜片上端连接在一起插入稀硫酸

【问题探究】

1.锌片和铜片分别插入稀硫酸中有什么现象发生?

2、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现象又怎样?为什么?

3.锌片的质量有无变化?溶液中c(H+)如何变化?

4.锌片和铜片上变化的反应式怎样书写?

5.电子流动的方向如何?

投影

[板书]两极一液一连接

[板书]

[引导]问题-1:通过实验观察同学们发现了什么?

[投影]

[点评]此原电池没有氧还反应发生吗?

[板书]三、双液原电池 特点

[讲述]介绍半电池、电极反应


[引导]盐桥的作用是?参考课本p72页第三自然段

[引导]每小组组长上前介绍设计图

[投影]

[点评]此原电池没有氧还反应发生吗?

[讲述]盐桥可使由它连接的两溶液保持电中性,否则锌盐溶液会由于锌溶解成为Zn2+而带上正电,铜盐溶液会由于铜的析出减少了Cu2+而带上了负电.

盐桥保障了电子通过外电路从锌到铜的不断转移,使锌的溶解和铜的析出过程得以继续进行.

[总结提升][板书]

正极反应:得到电子(还原反应)

负极反应:失去电子(氧化反应)

总反应:正极反应+负极反应

[演示]复杂原电池电极反应式的书写程序

[板书]四、原电池中的几个判断

[引导]问题-2正极:活泼的一极 负极:不活泼的一极

思考:这方法一定正确吗?

2.电流方向与电子流向的判断

电流方向:正→负 电子流向:负→正

电解质溶液中离子运动方向的判断

阳离子:向正极区移动 阴离子:向负极区移动

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投影]练习反馈、练习巩固

[小结]

观察、回忆原理、回答问题、

[学生实验-1]组装以Zn+2H+等于Zn2++H2↑

为反应原理的原电池,记录电流表读数

学生分组实验,自己动手做铜锌稀硫酸原电池的装置,并观察所看到的现象.

实验步骤

1.锌片插入稀硫酸中

2.铜片插入稀硫酸中

3.铜片、锌片一同插入稀硫酸中.

4.锌片、铜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

5.在导线中接入电流表电流表指针偏转学生可根据电流表指针的偏转方向判断电子是由锌片流向铜片.

[学生实验-2]组装双液原电池,

思考、讨论、回答连通溶液的方法

讨论交流,归纳、思考、回答

[学生实验-2]学生利用提供的电极材料、电解质溶液,任意组合,尝试组装一个与之前反应原理不同的原电池,寻找最特别的原电池,分工合作,在白纸上画出原电池原理,标注特别之处

展示本组原电池

观察、思考、感悟

合作学习解决复杂电极反应式、电池反应式的书写

回顾必修二的内容,为新知识展开作准备

将教材中的教师演示实验设计成学生分组实验,这样依据实验内容层层设疑,将学生的思维步步引向深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并结合实验提出检测设,验证检测设,突破教学难点

设疑激趣

体会科学探究的步骤

归纳能力得到提高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实验动手能力提高

合作能力得到提高

深入思考

引入新知

巩固新知

[布置作业]完成练习

巩固对重难点理解

[板书设计]一、原电池的构成条件: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未见得是电解质溶液

电极未见得参加反应)

两极一液一连接

四、电极反应式、电池反应式的书写:总反应等于负极反应+正极反应

注意电解液的酸碱性

四、教学反思:

通过教学,本人感觉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1.突出实验基础作用,本课时中问题背景的设置,讨论后检测设的验证,到最后规律的得出都是通过实验获得.

2、讲究探究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制造一个宽松的氛围,有利于学生互相讨论,主动发言.且设置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发散性,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可从不同方向去思考,得到他自己认为合理的答案.

3.、发挥媒体辅助功能,借助现代媒体生动直观地展开原电池原理,并利用多媒体的微观动画演示了双混为双液原电池中盐桥的作用,有利于学生突破原电池原理这一教学难点.

但是同时还存在着一些值得反思的问题:

1,复习时花费了较多时间.形成原电池的条件,很多学生有所遗忘,不过不是本课重点,如果由老师讲解,可节省一部分时间.

2.电极反应的书写还不到位,下节课需进一步落实.

3、提问很多,但有一部分同学没有动起来,适当时候还是要点名回答问题,这样更有针对性.

4.第二个实验上,耗费时间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