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累教学的尝试

更新时间:2024-04-0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7168 浏览:128888

【摘 要】 积累能构建一个人的文化底蕴,它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积累又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实实在在的问题.语文老师,都应该将科学的积累贯注于语文教学之中.课内阅读课外书、课前三分钟背诵训练、每周一篇随笔等等,都是积累教学中很好的尝试.

【关 键 词 】 教学方法 积累教学 思考 尝试

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低,人们常常用是否满腹诗书、能说会写来衡量.满腹诗书,就是有丰富的语言积累,能写会说是语言积累的具体运用,是一种运用语言的能力.那么说的写的,都是由积累而产生的智慧的火花、灵感和冲动,对真善美的甄别.而这些,也正是自己的心里积累.

积累能构建一个人的文化底蕴,它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积累又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实实在在的问题.古人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如果不注重积累,学生的语文仓库就会逐渐贫瘠,学生的语文泉流就会逐渐干涸;如果没有积累,说写能力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积累与能力相比,积累更基础、更核心.

从语文学科来说,语文教学最基本的任务,是让学生学习和发展语言,让学生正确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它的核心部分,就是语言积累.一个人语言积累的渊博与鲜寡,决定着他的语文素质的优劣,决定着他语文能力的高下.所以,我们每位语文老师,都应该将科学的积累贯注于语文教学之中.下面,简要谈谈我在积累教学中的几点尝试.

1.课内阅读课外书

语文学习的重要目的,是使学生学会使用祖国语言.怎样才能提高使用祖国语言的能力?心里语言学家克拉申指出:“人们使用语言的能力,主要不是通过学习获得的,而是习得的.”也就是说,要使学生获得书面语言的能力,必须使学生大量地积累书面的语言材料.著名教授陈涛也曾指出:“学习语文历来存在两种基本方法,集叶法与栽树法.集叶法,即把语文的一枝一叶(词汇、语法、修辞、逻辑、章法)收集起来,蕴藏于腹内,如开中药铺,随处方开屉选用.栽树法,这树就是语文经典,通过熟读经典,将语文烂熟于心,化作精神的血液”.学生广泛地阅读经典,就是让学生栽树集叶,孔子说:“不读《诗》,无以言.”《诗》即语文经典,意思是,不学语文经典,连话都不会讲.有人曾问鲁迅何以精于语文,鲁迅说:“我只不过是多读多写罢了.”可见,读书,正是学生积累书面语言材料的最好手段.

但是,从现在的情况来看,中学生确实已经没有了扩大阅读量的时间.原因之一是,语文题做得太多,而欣赏阅读太少;原因之二是,课文读得太细而涉及面太窄,我们培养的是拿着“手术刀”解剖文章的“语文外科医生”,而非充满审美情趣的热情而细心的鉴赏者;原因之三是,阅读积累的功效不会立竿见影.这就更需要我们语文老师用自己的智慧,激发学生阅读课外书的兴趣,占领了兴趣,就占领了时间.

因此,我就让课外书走进了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阅读他们喜欢的课外书.从初一开始,每周连续两节的作文课,我几乎是间周,或者有时候连续两周,都是阅读课外书,一次就是90分钟.我根据语文教学大纲和学生知识结构的实际,帮助学生制定课外阅读计划,包括课外阅读的目的、要求、步骤、方式、书目等.让他们阅读最贴近他们生活的《语文报》,精美的短文,如苏格拉底的《临终辩词》,肖伯纳的《贝多芬百年祭》.阅读名家名篇,如鲁迅的作品、朱自清的作品、老舍的作品、冰心的作品.阅读中长篇小说,如中国四大古典名著,高尔基的三部曲《悲惨世界》、《简爱》、《忏悔录》等等.

我还汲取别人的课外阅读经验,为他们印发了题为“不读书不能完成下面一组作文题目”的材料,在课外阅读课上帮学生分析,引导他们进行卓有成效的课外阅读.

如题目“我最想生活在等时代”,要想写好这个题目,必须要阅读有关历史方面的书籍,并了解那个时代的政治风云、典章制度、文化现象以及风俗习尚等.有了相应的知识背景,有了较为厚实的文化底蕴,才能有资格写此文,才能写好此文.所以这篇作文的字数要求800字左右,作文时间三个月.再如作文题目“你怎样看卢梭的‘忏悔’”.卢梭的自传体小说《忏悔录》,是一部从来没有先例的著作,是世界文学史上别具一格的名篇,它以坦率真挚的感情和优美动人的笔调,叙述了他一生的坎坷遭遇,以悲愤的心情控诉了自己所遭受的诽谤、迫害等一切不公正的待遇,表明了自己为自由平等的理想社会而奋斗的意志和决心,使后人从中窥见一个政治家、思想家成长和发展的历史以及勇往直前、追求真理的精神世界.你怎样看卢梭的“忏悔”,请以“卢梭的忏悔”为话题,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字数800字左右,作文时间2006年寒检测完成.这些题目设计,目标十分明确,就是让学生知道该读什么,怎样读,一个学期或一个检测期,能读一本文学名著.

精心设计各种读书活动,给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的阅读兴趣最大限度地处于激活状态,让学行在阅读体验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生命世界,满足成长的需要.让他们咀嚼书的甘甜,领略书的魅力,思考书的深邃.让他们的案头荡漾仙山缥缈的云雾,纷飞魂消香断的愁绪,充溢唐诗宋词的诗香,让书点燃他们智慧的灯盏,搭建他们成长的云梯.从而让他们体验,读书的人生,是美丽的人生,读书就是聚沙成塔的积累.

我们搞课内阅读课外书,目的不只是要同学们在这90分钟内读到多少东西,而更重要的是要在这一次次的90分钟内,培养同学们静心读书的良好习惯,激发同学们阅读课外书的兴趣,为同学们敲开文学之门、文化之门、课外阅读兴趣之门,从而走进广博的阅读世界,去读人生,去读社会,去读人文,去读历史,去读伟人的足迹,感受“书籍是人类文明的长生果”.

读书让他们不苦而泣,不香而醉,百味交融,百感交集,茅塞顿开.一句话,他们品到了读书的滋味,不自觉地由“要我读书”变成了“我要读书”.读书构建着他们的文化底蕴,提高着他们的语文素养.所以,课内阅读课外书,可以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使积累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课前三分钟背诵课外名篇

在广泛的课外阅读中,学生慢慢地学会了在浩瀚的书海中披沙拣金.这时,学生会不自觉地情怀绕胸,想反复吟诵,背诵便水到渠成. 从初一开始,我便制订了以积累为目的的课前三分钟背诵计划:初一刚入学,我让他们到讲台上背诵200~300字左右的精美散文,初二至初三,背诵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诗词,并且要介绍作者、简要赏析所背的诗词.每节语文课请一位同学到讲台上背诵、赏析,另一位同学点评打分.铃声响起,掌声也响起.掌声中,一位同学自信地走上讲台,胸有成竹地站在老师和同学面前.当那些激扬优美,或者被称为中国文化的瑰宝的文字,经他们的口,从他们的记忆的心扉中流出的时候,我作为他们的语文老师,真有一种心醉的感觉:我说:“你真是老师的骄傲”.于是一阵热烈的掌声.于是,为了那一阵热烈的掌声,唐诗、宋词、诗词的有关书籍,走上了学生的案头,为了那一阵热烈的掌声,同学门更加努力,更加发愤,越背越精彩:白氏早年最负盛名、流传最广的杰作《长恨歌》,脍炙人口、雅俗共赏,学生吟诵如流:与《长恨歌》齐名的《琵琶行》,学生背诵的神情并茂:下一位同学更是不甘示弱,为同学们送上了富有豪情逸兴的《将进酒》等

叶老曾说过:“吟诵的时候,等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这是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背诵是化别人的语言为自己的血肉,那文句,那意境,萦绕心头,如发己心,如出己口,愈积累愈丰富,愈丰富,愈自然贯通,逐渐就积淀成一种文学素养了.”清代唐彪也曾说:“文章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作文时吾意欲说之言,无不随吾所欲,应笔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竭.”沙士比亚也是在背诵中开始他的文化积累的.背诵,能启发智慧,增加修养,激发才华,加深记忆,在积累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试想,一个学生,如果把十几篇、甚至几十篇名篇佳作默识于心,那么,他积累的语言材料该是多么丰富,有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培养和提高语文能力还会是难事吗?让学生多背一辈子受用的具有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的文章,培养“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典雅气质,感受“古诗在胸,受益良多”的睿智,达到不需扬鞭自奋蹄的境界,正是我们课前的三分钟背诵训练的真谛.

3.写随笔

读得东西多了,背得东西多了,他自然就知道该怎么用,这叫做“华”而后“实”.苏东坡词云:“香褪红残青杏小.”这是一个生命的过程,只有在春花烂漫,万紫千红后,才会有青青的、充实的、不事张扬的果实.那华彩中的每一片美丽的花瓣,都在为“秋实”积累着生命的精华.

每周一篇的随笔,也是从初一开始的,我让同学们在随笔本的扉页上,写上了四个大字:“厚积薄发”,并且向他们做了这样的解释:

我国北宋时期的思想家、文学家苏轼曾提出“约取、厚积、薄发”的治学主张.就是说,人生一世,学识、生活、工作,诸多方面,都需要不断学习、充实,也需要不断地提高创新.有人说:“最深刻的生命是心灵,最肤浅的生命是面孔:会储蓄的大脑才富有,会创造的大脑最富有.”这句话,就是厚积薄发的最好注脚.

我提醒同学们,借鉴阅读中学到的观察生活,思考生活,记录生活的方式方法, “心”入生活,用心去看,去听,去感受,从而获得“人人眼中有,个个笔下无”的随笔材料,为语文积累引进源头活水.渐渐地,生活中的一些不经意的细小事件,温馨的画面,感人的瞬间都走进了学生的随笔.

下面是我的一位学生的随笔片断:

片断一:

读完了高尔基的《童年》,我的心里汹涌澎湃,总觉得自己长大了许多,认识了人类,认识了社会.等我羡慕高尔基的童年,虽然我的童年是幸福的,但它与高尔基的童年比起来是那样单调.我希望有高尔基那样的崎岖经历和自学成才的机会.但也许是“乱世出佳人”,“逆境出才子”吧.在以前的基础上,我更加了解了俄国文学和高尔基.高尔基在逆境中的自信、勇敢、机灵和爱憎都让人佩服.更让我欣喜若狂的是高尔基的某些想法和观点与我的不谋而合.在一段时间里,我的心甚至是在俄罗斯的.我问自己:何时才能有自己的三部曲?

片断二:

也许,眼泪是女孩的武器,爱哭是女孩的权利.可我,看不起它:眼泪,是认输的工具,爱哭,是无能的表现.眼泪多了,就显得很不值钱;偶尔一哭,眼泪也许就弥足珍贵了.其实,我小时候很爱哭:和小朋友们打架输了,哭;摔了一跤,哭;被老师骂了一句,哭;妈妈不给写好吃的,哭等小时候,我的小手绢就没干过,自从看了《红岩》,我认识了江姐的眼泪,于是,儿时的眼泪想起来就让我脸红.从那以后,我变得坚强,不把眼泪挂在脸上.

片断三:

每当发下随笔本,我都会迫不急待地翻开,去看那用红笔写上去的评语.这时,我就会感到无限欣慰,所有的不快都烟消云散.其实,我有时候也很懒,我也想抄点东西应付一下算了,而且,凭我的鉴赏能力和满满几个书架的书,我选的作文绝不比别人的差.但是,我的感觉告诉我——不能.于是,我每次都把随笔放在星期日的晚上来写.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我用心在随笔本上抒写着自己对人生、对社会的看法.当人们评出中国历史上的“仁君”没有武则天时,我写出了《论武则天》;当我在杂志上看到中学生对父母的不满时,我写下了《因为你们年轻过》;当我对人们哭哭啼啼不满时,我写下了《不爱哭的女孩》;当我被您的决心震撼,决定要为您打天下时,我写下了《感动》;当我夜里不能入睡,被母亲的伟大感动时,我写下了《伟大啊!母亲》;当我看到母亲为我削苹果的背影,我猛地一颤时,一气呵成地写下了《辫子情》;当我突然对诗来了灵感,我写下了《星光》.我不抄.我用我的心去写,因为我知道,这会换来您用心写的评语.

为了激发他们写随笔的热情,我把给“随笔”写评语,当成我用情与学生对话的天地.

我的原则是篇篇有评语,热情的鼓励,短小,有时甚至一个字.当学生看到“士为知己者死,你是我的知己”,“是金子,更是砝码,老师会像珍爱金子一样珍爱这砝码”这样用心写出来的评语时,能不用“心”去写他们的随笔吗?他们好多的优秀作文,都是用随笔中的材料作为原始材料,进行联想和想像的艺术加工后完成的.闫红同学的随笔《我是您永远的骄傲》,获《临河晚报》一等奖,《对不起,妈妈》,在全盟中小学生征文活动中获一等奖.


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都渴望看到自己的学生在辩论时谈古论今,旁征博引,渴望自己的学生有“一言之辩重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深厚的文化内涵.那么,请引领我们的学生,在书的海洋里畅游,到记忆的山峰上看去风景,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里积淀人生的大追问、大体验、大感悟,并把它记录下来.多管齐下进行积累.这种引导的导向,将会产生弥久愈坚的影响.

请让我们共同在积累这片语文教学的沃土上,辛勤耕耘.别让四十五分钟和几本教科书捆住我们的手脚,这样,我们的学生会逐渐满腹经纶,我们的语文教学会生机盎然.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