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教学实践其感悟

更新时间:2024-02-1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921 浏览:13409

摘 要 上课前的复习提问,课堂的练习,课外的作业都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开层次,一般课堂练习和课外作业分基础题(必做)和提高题(选做),鼓励A层次和B层次的学生做提高题,C和D层次的学生可以不做,但仍鼓励他们尽量去做,能做几题就做几题.

关 键 词学生分层 剖析文本 因材施教 注重实例

目前素质教育正在全面推广,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数学教学要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必须要以人为本,充分发展学生的潜能.但初中学生尤其是初三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都不尽相同,所以(根据我们多年的数学教学实践)初中数学教学尤其是初三数学教学,进行分层教学能更好地进行因材施教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较快地提高教学效果.

我个人在初中数学教学多年的实践中体会到,初中数学教学进行分层教学,教学效果比不分层的传统教学要好,初二和初三的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差别会更大,进行分层教学效果会更加显著.

一、分层教学,导向目标

在充分了解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和数学思维能力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数学知识和思维能力水平对学生进行如下层次的划分:

A层:数学基础较好,思维能力也较好.

B层:数学基础一般,思维能力一般或较好.

C层:数学基础中下,思维能力一般,或思维能力较好但数学基础较差,学习品质不够好.

这种层次的划分更多的是有利于教师的因材施教,只需要教师自己把握,而不是让学生也非常明白他们彼此之间有一条红线.检测如真的做到那样的话,教师的教育教学就会陷于被动甚至不利的局面.

二、 剖析文本,酌情处理

初中数学文本尽管较系统地叙述初中的数学知识,但其中包涵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没有明显地叙述出来,探索推导的过程也不可能全部叙述出来所以,我首先吃透教材,把握数学知识的系统,挖掘数学知识所包涵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是数学的精髓).而我所教班级学生的数学基础和思维能力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都有明显差异,因而必须对数学的文本认真剖析,酌情处理.

2001学年,我担任初二两个数学基础一样的班的数学教学工作,在一班我用传统教学法,在二班我则试用分层教学法,以便探究分层教学法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以下我主要谈谈我在二班进行分层教学的一些做法:

(一)针对不同学生,采用不同教法

课堂上多让A和B层学生探求问题(例题,习题或老师和同学提出的数学问题),讨论问题,最后独立地或在老师的引导下找出答案,并多鼓励他们质疑已有答案(或解法,证法)和对数学题进行一题多解,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对C和D层次的学生则在讲解教学内容之后还加强个别辅导.

上课前的复习提问,课堂的练习,课外的作业都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开层次,一般课堂练习和课外作业分基础题(必做)和提高题(选做),鼓励A层次和B层次的学生做提高题,C和D层次的学生可以不做,但仍鼓励他们尽量去做,能做几题就做几题.如何将各章节的练习和作业分层次则视学生的整体基础情况而定.如果学生对某节的基础知识掌握较好,则对该节的基础题和提高题的深度就适当增加一些.

(二)以生活为实例,激发学生兴趣

采取多举学生感兴趣的实例或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法,提高学生(尤其是C,D层次学生)对数学概念,定理,性质的感性认识,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班C,D层次的学生基础较差,有一次,我发现他们经常在做解方程一类的题,知道他们对解方程的同解原理不理解,我就这样引导他们认识解方程的同解原理.我对学生说,我要知道你们这一列同学中最后一位同学有多少只手指,现在我要倒数第二位同学跟最后一位同学比较手指数,如果相同,则要倒数第三位同学跟倒数第二位同学比较手指数,如果相同,再进行下去,直到我面前这位同学.因为你们这一列同学前后两个同学的手指数都相同,所以,我只要看我面前这位同学的手指数就可以知道最后那位同学的手指数.然后,我类比此例讲解用同解原理解方程的原理.

通过这样举例讲解,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C,D层次的学生理解了用同解原理解方程的原理,以后他们都会用同解原理按解方程的步骤来解方程了.

(三)注重学生引导,适当给予启发

在初二几何中的梯形中位线定理的教学中,我采取了以下方法进行分层教学:要求学生先回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和梯形中位线的概念;学生回答出来以后,我提出问题以下问题:梯形中位线有没有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类似的性质呢;学生讲出答案后,我把学生讲出的答案作为命题板书在黑板上,再要求学生就这命题画图写已知求证.然后抽一个B层次的学生板书他自己所写的关于这命题的已知求证.该学生板书后,通过让C,D层次学生提问,该学生作答,老师再引导的办法纠正学生所写的已知求证.例如,已知:梯形ABCD的中位线为MN,求证:MN∥BC,MN等于1/2(AD+BC),接着,我要求学生写证明过程或思考证明过程.(要求: A层次学生用两种以上方法来证,B层次学生写出一种证明方法的全过程,C,D层次的学生思考并尽量写出一种证法的部分或全部证明过程)

然后,抽一位B层次的学生板书他对这命题的证明过程.学生板书后,我请A,B层次的学生纠正.要求C,D层次不能写出证明过程的学生认真看黑板上正确的证明过程,鼓励他们对不理解的地方提问.并让A,B层次的学生回答.最后,为了使C和D层次的学生更好地理解,我再讲解一次这命题的证明思路和证明过程.

参考资料:

[1]张春莉.从建构主义观点论课堂教学评价[J].教育研究,2002(7).


[2]王国海,杨树才.改造“注入式”寻求“导学式”[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