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公民教育变迁与我国公民教育

更新时间:2024-03-2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8774 浏览:83119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变迁,国外主要国家的公民教育也随之兴起和发展,并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和不同侧重.了解和学习国外公民教育的发展变迁,从中探讨公民教育的理念内涵、实施策略及其未来发展取向,对推进我国公民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很多参考与借鉴.

[关 键 词 ]国外公民教育变迁教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D6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2 — 0126 — 02

[收稿日期]2014 — 01 — 20

[作者简介]刘晓芳(1981—),女,河南平顶山人.2013级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政策与法规、教育学基本理论.

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对传统的公民身份提出了新的要求,公民教育一直是世界各国密切关注的教育主题.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国外主要国家的公民教育也随之兴起和发展,并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和不同侧重,对推进我国公民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参考与借鉴.

一、国外主要国家公民教育的发展阶段及特点

(一)公民教育的早期萌芽阶段

公民作为一个古老的概念,可以追溯到希腊城邦时期及罗马共和国时期的政治形态.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也是公民教育的发源地.希腊的公民教育与希腊的城邦建制是分不开的.由于城邦需要划定一部分人处理该共同体的公共事务,从而出现了主权者和被治者两种不同的阶层或阶级,而那些能够享受主权的一类人往往都是一直生活在城邦中的人,于是出现了能分享城邦的公共生活的公民.如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认为公民是城邦的护卫者,他们必须具有勇敢、节制、智慧、正义的美德.亚里士多德指出,有资格参与城邦议事和审判事务的人,才可以被称为该城邦的公民.由上可知,古希腊的公民教育的范围只限于少数人.

古罗马时期也出现了“公民”的萌芽,但是在不同时期内容有所不同.古罗马经历了王政时期、共和时期和帝国时期,公民的范围也随之由王政时期的罗马城市贵族发展扩大到共和时期的平民和贵族.但在帝国时期出现了专制的状态,公民的政治地位渐趋没落.值得一提的是,罗马的公民教育是很有特色的,如古罗马时期,儿童17岁就可入政府机构见习或去元老院旁观会议,从而得到法律上的训练;学校还把“十二铜表法”长期作为学校的重要教材.可见注意公民教育的实践和对雄辩术的培养等.

(二)公民教育的逐步普及和发展.

17、18 世纪时,欧洲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与此相应,近代公民概念也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使得真正意义上的“公民”及“公民教育”逐步普及和发展.在公民范围方面,近代公民范围不断扩大,真正具有了普遍性,不再是特权阶层身份的象征.如洛克、卢梭等人强调一切人都是公民,公民与政府是一种契约关系,人与人是平等的.

从历史上看,公民最早是作为对封建臣民意识的排斥孕育而生的,早期的公民教育很重视于对“公民”的身份界定,而对于公民教育的研究与实施也是随着其对公民身份认识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如,美国是较早推行公民教育的国家之一.早在共和国建立之初, 共和国的缔造者就宣称要培养受过教育的公民,因为他们坚信共和国的生存有赖于受过教育的公民.

但是早期公民身份的确定具有封闭性特征,强调主流文化,而与主流文化相异的民族或原住居民不能获得公民身份.在多种族混合国家的公民教育,被分享的文化往往是主流群体的文化,少数民族群体或移民群体的文化往往是被压迫和被排挤的.

西方对于公民及公民教育的认识在不断深化,在对公民的论述中,凯兴斯泰纳和杜威起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凯兴斯泰纳把立宪国家作为公民概念的前提,他认为公民具有三种美德,即“公正”、“合法”及“劳作”,而公民教育也是围绕着这几种美德的培养而进行的.杜威的理想对国家及教育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他认为,实现的理想就要培养实现的公民,公民应是相互平等的交流者,同时要完善就需要有个性的公民.这些理论和实践都促进了对公民的理解和公民教育实践的深入发展.

(三)公民教育的深入发展时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世界范围内不断发生的种族冲突和政治事件以及发达国家对劳工的需求,引发的移民、难民浪潮,使个体不断在不同的民族国家间流动,形成了民族国家公民身份认定上的矛盾与冲突.同时,“欧洲文化中心论”遇到世俗化、后现代化的强烈挑战而日益减弱.西方对公民概念的认识也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 众多政治哲学流派如自由主义、共和主义、社群主义等均阐述了各自的公民观.西方对公民教育思想的研究与发展进入了深入发展的新历史时期.


20 世纪 50、60 年代以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进一步改革其公民教育,如完善制度、培养公民能力、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等.西方国家弱势群体为获得公民权利通过很多努力和途径.如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民权运动、20世纪70年代的女权运动等,都推动了公民教育的深入发展.

(四)当代公民教育开拓更广阔的视野

近年来,由于全球范围内人们频繁的跨国迁移、流动,使得公民的定位在全球化背景下超越了传统的国家定位,全球化正改变着世界,为公民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在全球化的时代,文化的多样性和个人的身份的复杂性使得人们必须重新审视公民身份,以承认和包容多样化为主题的公民教育以及多元文化的公民教育渐渐成为了西方公民教育的主流取向.

如美国的全球教育和多元文化教育、加拿大全球教育和国际教育、俄罗斯的族际教育, 以及日本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所进行的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日本人的教育等等.这些国家都不约而同地将培养全球公民作为当代公民教育的重要目标.强调培养进行世界交往所需要的知识、态度和能力,包括个体的宽容和开放态度、能够尊重价值差异和适应不同文化的能力, 以及对人类共同命运的关注意识. 二、对我国公民教育的启示

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现实中也还存在着一些弱势群体,特别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剧,人口流动、迁徙的增多,要实现各民族和不同人群之间的和谐发展,加强对公民教育的深入理解是很必要的.在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公民教育如何深入发展?从国外的公民教育进程我们得到怎样的启示?

(一)公民教育要更具全球视野

在全球化时代,我们培养的公民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公民,而是要具有国际化的视野,具有“世界公民意识”的公民.如在教育目标上,学校要培养未来公民的健全的人格,如既要自尊、自信、自强、自律、负责, 也要有对他人尊重、宽容、理解的胸怀和与他人合作共享的能力.只有这样的人才能适应全球化的历史转型.在教育内容上,公民教育内容中既要有以人类基本道德生活、特别是有关人类基本生存和发展的道德问题为基本主题而整合的理念,也要呈现多元的文化,使得学生在公民认同上,除了共同的国家认同之外,也能理解族群独特的文化认同等.

(二)公民教育要更注重理解和尊重

全球化的加剧和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群体交往的增多,以及不同地区移民的增多,使得我们的公民教育要更注重不同群体间的理解和尊重.

在不同群体不断交往融合的今天,每个个体都要承认我们共在一个“生态圈”之中,强调“共荣”“共生”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就需要培养学生具有一种生存的同一感,做到对他人的尊重、宽容、关怀、理解,学会通过对话、沟通,克服狭隘的文化、价值偏见.例如,近20年来.“学会关心”“学会共同生活”已开始成为当代各国教育的主题.很多学校教育中通过推进国际理解教育、多元文化教育、全球教育以及和平教育等进行世界公民教育,重点培养青年一代对不同文化、不同传统的理解和尊重.

(三)公民教育要增加公民参加的实践

在以往的公民教育中,公民参与也在目标里被提及,但对参与的理解只是停留在狭义的理解之上,即所谓参与主要集中在对政府的决策施加影响,或者说带着这一目的去行动( 如、加入政党, 或成为候选人等).随着对公民教育的深入理解,公民教育的实践是必不可缺的重要环节.公民的实践参与要强调社会参与,同时要与行动的情感、意愿、态度结合起来, 强调能动地参与社会生活及所在社区公共事务者,要学会在实践中维护权利,践行义务,积极参与公共生活,学会负责任地生活.公民具有的素质必须要落实要实践中,在参与中体现其权利和义务,以及与法治意识等.同时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增强反思意识和批判意识,养成分析、批判和反思不同语言、权力、社群及社会实践之关系的能力,提供个体充足的空间以反思自己及他人的行为,学会以他人的眼光看世界,从而促进我们与他者之视界的融合.

〔参 考 文 献〕

〔1〕葛新斌.公民教育:我国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深切呼唤〔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03).

〔2〕李萍,钟明华.公民教育——传统德育的历史性转型〔J〕.教育研究,2002,(10).

〔3〕唐克军,蔡迎旗.当代西方公民教育的模式〔J〕.未来与发展,2009,(01).

〔4〕李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公民教育问题研究路径综述〔J〕.理论学刊,2006,(03).

〔5〕李庶泉.公民教育的国际比较〔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3).

〔6〕胡艳蓓.当代西方公民教育思想述〔J〕.国外社会科学,2002,(07).

〔责任编辑:侯庆海〕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