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文言文教学改革

更新时间:2024-04-0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7749 浏览:129470

摘 要 :通过尝试,改变文言文教学的现状,达到“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还有“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和“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的目的.

关 键 词 :中职文言文教学;文言文教学目的;重审篇目;还朗读于课堂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钱梦龙)而处于“夹缝”中发展的中等职业学校的文言文教学(本文仅讨论就业性质的文言文教学)的地位尤为冷落和尴尬,迫切地要求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和创新,同时中职学校自身的教学现状和特点,也为文言文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改变文言文教学的现状,达到“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还有“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和“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的目的.

一、重新审视文言教学的目的,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文言文教学本身教学目的性的界定一直缺失或者模糊着,而十几年来人们也一直议论着文言文教学存在的必要性和目的性.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是古代文明传承的媒介,有其几千年的历史演变,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否定它、推翻它都是绝对不可行的,那种只讲批判不思继承的做法也是错误的.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试验)》和《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这两大纲领性文件中,其核心的价值意义可以概括为:言语能力、文化素养.对文化素养的追求,是新课标的核心内容.文化,决定了人的素养和价值取向,新课标除了要求“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外,还有“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等价值定位,新课标所追求的学科教育目的,是培养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文化人.

王力、吕叔湘、叶圣陶、张志公等几位大家都曾经很严肃地谈论过文言文教学目的性的问题.“长期坚持文言,使人们对文言产生了错觉,甚至产生了迷信,似乎学了文言就一定能够提高语文能力,不学文言就不能提高语文能力,事实完全不是这样.等依靠文言来全面、有效地提高现代所需要的语文能力是不可能的,并且越来越不可能.一代一代离开文言文越来越远,绝不是越来越近.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初探》)

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和定位文言文教育的目的,应该不在语言,而在文化,在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在于使学生成为“文化人”,为走向社会的中职生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打下一个良好的文化素养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充分注意教学内容的思想性和人文性,注意语文课程对学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不是见“言”不见“文”,而应该是学“文”中带动习“言”.

二、重新审视文言文教学篇目,以适宜的经典提高学生文化素养

以《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审定教材语文》(谷公胜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第二版)为例,全套教材共四册,文言文学习篇目共16篇.凭借16篇文言文,花一学期多的时间,最终还是把学生讲得一塌糊涂,甚至有学生都记不得文章的题目是什么.另一方面有些篇目的安排有待商榷:《鸿门宴》太长,《屈原列传》难度较深,《送东阳马升序》初中学习过,《察金》思想过于简单.不是说这些文章不经典,而是说它们不适合中职学生的特点和思想接受.

时下,中职学校流行“校本教材”,而部分学校的“校本教材”其内容还是套搬审定教材而编撰的,没有真正重视和利用“校本教材”这个平台,达到“继续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的价值定位.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这个平台适当加大文言文的篇目(怎么学是下面讨论的内容),重新审视文言文的教学经典篇目,要给学生打下精神的底子,要培养具有一定古典文学素养的文化人.


倪文锦教授指出,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在于它以独特的无与伦比的方式触及、思考和表达了人类生存的基本问题,其深度和广度为后世难以超越,对人类具有永久的魅力.学习经典,并不在于保证它的真理性或实用性,而在于它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结晶和体现.经典是文化之母,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只能从阅读经典开始.

我们要做的任务是在浩瀚的典籍中遴选出适合当下中职学生阅读和记忆的经典篇目.“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朱自清)

三、改变“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教学模式,放心大胆地让学生读出语文课的精彩

中职学校虽然也安排了晨读和晚读,但当你走进教室,你会发现几乎没有学生是在读书的,且这可怜的“两读”课往往被其他事务所占用了.同样走进课堂,几乎是清一色的老师“哼哧哼哧”的翻译,讲着学生永远掌握不了的“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和日常生活中几乎用不到的生僻字词.

我们不禁要问,这些东西真的有用吗?有用,因为考试要考!必须改变考试模式,改革教师评价考核体制.而这对于中职学校是完全可能做到的,把生硬的客观试题改为灵活的主观答题,譬如考试题目就考:简介《劝学》的内容(100~200字),谈谈你读《劝学》的感受(100~200字),说说《劝学》中名句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这样的试题既达到了“继续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的目的,又不会使学生对文言文教学产生反感和畏惧.

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大胆地尝试弱化语法的教学.没有一种语言是建立在语法基础上的,同样也没有人因为语法学得好而掌握了一门语言.

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大胆地尝试弱化翻译的教学.钱梦龙认为:文言文中的古代书面语,对本国学生来说,也是一种母语,而不是外国语.所以无需像外国语那样手把手地教,学生是大体上能读懂文言文的意思的.

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应该着重于文言文的“文”教育,文言文,首先是“文”,而不是文言词句的任意堆砌.当下,文言文教学事实上已经不再是饱含思想情感的“文”,即便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佳作,一到语文课上,都只是一组组按刻板的语法规则组合起来的实词和虚词而已,再也激不起丝毫情感的微澜.文言文教学对师生双方来说,都是一件痛苦的差事.

我们必须呼吁还文言文课堂以读书声,采取多种方法让学生朗读,必要时还必须背诵.注重课文的朗读,是我国语文的传统教法,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些流传千古的名言,总结了古人宝贵的治学经验,包含着我国古代语文教法的精髓.我国古代语文教育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朗读的运用.

采取的形式多种多样,如师范读、范背后学生自由朗读,再由结对小组互相朗读,检查其熟练程度;或要求学生预习朗读,课上学生赛读,要求学生首先要读准字音,其次是断句节奏准确,最后是有适当的情感表达;还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小组齐读等总之,我们要把读书声还给课堂和学生,我们甚至可以整堂课的读,而不涉及文章的内容.在朗读中唤起美感、引发兴趣,在朗读中展开想象、激发创造,在朗读中增强语感,提高表达,在朗读中体会内容、把握感情.

教师自身必须努力在朗读上下工夫,提升自己朗读的能力,才能吸引学生,激发朗读兴趣.

(作者单位 江苏省如皋第一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