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与高考历史复习

更新时间:2024-03-2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218 浏览:19076

摘 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新课改”的全称,建国以后课改已有过好多次.上世纪末,、国务院提出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课改的目的就是要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改体系.它要实现7大培养目标,即:培养终身学习能力,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发展;加强课改结构多样化改革,提高科学性和适应性;倡导主动、交流、合作、探究进学习方式;建立评价指标多元、评价方式多样的评价体系;建立国家、地方、学校课程管理政策.

关 键 词:新课改;高考;复习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631(2012)10-0081-01

07年陕西迎来了呼吁已久、激动人心的高中新课程改革,回顾这几年的历程,我们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感受到新课改的很多困惑.期中我们感到最大挑战就是高考,高考使我们进入了一个误区:把我们所做的事情简单化为高考应试,或者说在高一或高二还可以尝试新事物但是高三就是为应试于高考了.其实,在新课改和高考之间,还有多元智能的开发、健全人格的培养、受益终生的思维习惯与行为习惯的养成、人的潜能的挖掘整体素质的提高等等.

新高考与旧高考有什么不同?从内容上看,由指定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03年正式发布试行.与新课程标准相配套的教材都是按“模块”的形式编写,每科都有必修模块及选修模块各若干,且出现了一个课标多个版本的中学历史教材的状况.历史教师还可以在教学中根据“学情”和“教情”自主开发教材.新旧教材相比较,知识的结构、编排体系等都有较大变化.从理念上看,长期以来,中学历史教师已经习惯了这样一种模式:依据“一个纲”(历史教学大纲和由此制定的考纲),抓住“两个本”(基本的历史知识和基本的历史能力),训练“三类题”(选择题、问答题、材料解析题),着力“四环节”(听讲解、记笔记、下题海、上考山),吃透“五本书”(《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长期的旧模式带来的思维惯性使得中学教师在史学观念方面的落伍是普遍的,我们应正视和面对这一问题.随着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有鲜明时代性的历史新课标和历史教科书吸纳了新的学术成果和新的史学观念,“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史学观念,就像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二者缺一不可.自2007年高中进入新课改以来,在高考命题中已经参透了这些新高考的要求,在某些试题中已经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可以说已经在逐步地向新高考过渡了.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重在引导,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

要逐渐的由“台上”走到“台下”,由“讲演者”变为“参与者”,由“教师讲”到“学生学”的转变.实现学生的自主复习,因为最后参加高考的还是学生自己.目前比较流行的“学案”复习教学,就是教学行为的转变.要努力将教材内容转化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主复习、合作复习、探究复习.只有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复习的过程中才能不断落实知识、提高能力.在复习中给学生安排任务一定要具体,不能出现“同学们看看书”之类的题目.看书一定明确看什么,看到什么程度,看完之后有什么问题要完成,你用什么方式检测.


二、在高考复习中渗透新史观

新课程改革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具有课改“风向标”意义的高考试题也在改革.早在新课程改革启动伊始,高考命题专家就明确提出要“用文明史的观点整合新课标的模块和专题,构建学科体系,考试测量应该依据这一体系把握主干知识,确定命题的基本思路、立意和认识”.实施新课改省市的高考试题从形式到内容都有很大的改变,那种设置新情景、考查新目标、具有开放性的试题成为高考改革的新亮点.其中,对于新史观的考查,也逐渐凸显出来,特别是对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化史观等新史观的考查,体现这些史观的试题在高考中频频出现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国家教育考试中心颁布的《考试大纲》(新课标历史),也是按照文明史观,重新构建了学科体系和考试内容.有鉴于此,在高考复习中,应按照新的史观来确定考点和重点,并按照文明史观审视、阐释、说明相关的重大历史问题.

三、完善知识结构

分析教材结构与内容体系的新变化,充分用好教材的教学资源.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由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构成,必修课程分为三个学习模块.对必修模块教学内容做整体思考,合理建构整合内容采用模块来进行教学,是这次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一大特色,这种以模块为架构,以专题为基本单元,中外合编的历史知识体系,在知识处理上较为灵活,知识的选择性较强,但这种体系有较多的跳跃、缺失、重复,对知识储备不足的学生,理解和掌握教材有较大的困难.因此,必须根据教学实际,对必修历史三册教材做整体思考.建议:第一,注意参照初中课标和教材,为高中新课程适度进行补缺.第二,在不违背课标精神的前提下,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调整,重新整合建构教学体系.这样做,一可以避免重复操作,节省时间,二是将相互联系与作用的历史问题放在一起处理,可以更好地体现历史知识的整体性.

四、拓宽学术视野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知识体系更新迅速,如果我们还仅仅满足于几本“教参”或大学通史教材,那就无法推进新课程的实施和保证历史教学的质量.高中历史新课程采取中外历史合编和专题化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不仅把中外历史结合起来,而且几乎所有的模块都涉及多学科的知识,如语文、政治、地理、音乐、美术和各种自然科学.因此,作为高中历史教师,一方面要加深历史专业学识,另一方面也要掌握一定的相关学科、交叉学科的知识,使自己由单一的“专业型”教师培养成长为“复合型”教师.只有不断加强学习,完善知识结构,方能使新课程的实施落到实处.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史学研究方法的更新,研究事业的多样化、广泛化,史学研究领域不断扩大,研究也不断深入.史学研究一方面注重多角度、多层次对历史问题作微观探析,另一方面也呈现出综合化研究的态势,这对中学历史教学必然产生较大影响.我们看到,高中历史新课程教材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摒弃了某些陈旧的观点.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应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和观点,与时俱进.同时,我们还要学习当代历史教育和教学理论,提升自己对教育规律的认识和把握.

五、注重资源开发,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课程资源的多样化是实现历史课程目标的一个有效保证.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必须注意课程资源的开发.历史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历史课程目标实现的各种资源.从资源的分布看,除校内资源外还包括校外资源,如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网络资源、乡土资源、社区资源等.从资源的内容看,包括影视资源、文物、遗址等.由于具体条件的限制,不是每个学校、每个学生都能做到对资源的合理开发.这就要求教师要对这些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与利用,带领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从而拓展学习内容,深化历史感受,提升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

六、要精研课标和高考试题

可以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者正在普遍遭遇到一种困惑,在新课标新教材新课堂三者之间,放佛有一片不确定的开阔地,像以往那样捧着一本书拿着一支笔去灌输,或者说是“传道授业解惑”,似乎够不到标准了,这就呼唤着创造性的教学,需要研读课标,深领精髓,从而全面更新与变革课堂教学模式,课标是教学的基本依据,也是高考命题的依据.必须认真地、反复地学习“课标”,真正从整体上把握“课标”.不仅要真正掌握“课标”体现的新理念,而且应该准确理解把握“课标”对教学内容的要求,以“课标”为准来指导高三复课,增强主动性,避免盲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