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培养问题探析

更新时间:2024-03-2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3563 浏览:58095

【摘 要】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本文从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培养的现状出发,提出了民办高校中青年教师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譬如政府部门的支持力度不够、“重使用轻培养”的观念使得培养整体效果较差及青年教师个人的因素降低了自主培养的积极性等.最后有针对性从政府、民办高校及青年教师自身三个方面提出了解决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培养问题的相关对策及措施.

【关 键 词】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职后继续教育

在高等教育发展中,不少民办高校通过扩大学校办学规模和改善学校的硬件设施,进而来提升自己的硬实力,增强竞争力.然而哈佛大学前校长科南特曾说:“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又一代的教师质量,一个学校要站得住,教师一定要出名.”《中国教育和发展纲要》也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

为了创造自己的品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民办高校长期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而青年教师的培养是提高教师素质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一、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培养的现状

本文所研究的教师群体仅为民办高校中专门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人员.关于青年教师的年龄划分,鉴于不同年龄阶段群体的特性不同,并结合民办高校教师的特点,本文所探讨的民办高校青年教师是指35周岁以下处于教师职业生涯初期的年轻教师.

高校青年教师的培养主要包括职前培训和职后继续教育两部分的内容.职后继续教育是在终身教育思想指导下,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对教师的教育思想、知识结构、教学观念和技能等进行在职培训的统称.职后继续教育包括教育技能培训、专业知识培训、实践能力培训和科研水平提高四项内容.

近年来,普通高等学校为了满足师生比的要求、改善专任教师学位的结构,集中引进了一大批高学历青年教师,河南省高等院校中青年教师比例达到了69.5%,民办高校要高于这个比例.青年教师绝大多数人身心健康,精力充沛,思维活跃,勇于创新,好学上进,易于知识更新,知识结构更贴近时怎么发表展,在教学过程中更易于联系实际,使学生易于接受理论知识,对学生易产生强大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容易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民办高校青年教师的高比例也带来了新的问题,譬如由于缺乏系统的职前培训,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师德作风面临考验,缺乏育人精神、敬业精神和集体精神,甚至对民办高校存在世俗偏见,影响了青年教师的工作热情.同时,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在职后继续教育或培训工作还比较薄弱.当前,民办高校中刚刚上岗的青年教师由于教学时间短,多数没有经过系统的教师职业技能培养和训练,普遍存在业务学习不够,实践教学能力缺乏,教学与研究能力有待提高,照本宣科、板书搬家问题比较突出.因此,多数青年教师都有着强烈提升自己专业知识素养的愿望,希望有机会读研、读博或参加培训.但因学校资金有限,往往不能负担在职读研、读博或培训的费用,这就限制了青年教师自我提高的空间.有些民办高校甚至不能为读研、读博教师提供学习的时间,这更成为教师提升学历层次、提高教学科研能力的一大障碍.上述问题与不足,使青年教师难以接续和承载学科、专业、课程建设的重担.

二、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政府部门对民办高校青年教师职后继续教育的支持力度不够

《民办教育促进法》中明文规定民办教育的教育者依法拥有国办学校的教育者同等的法律地位,但当前我国还没有一个独立的具有权威性的民办教育管理机构,一些教育行政的相关部门认为民办学校只能是公办学校的补充,与公办高校相比,在教师进修问题上,存在着厚此薄彼的现象.

政府对民办高校的支持度相对于公办高校来说弱,致使教育行政部门对民办高校不够重视,政策上扶持不够.由此可知,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培训信息通道闭塞,教师对地方高校高层次培训项目了解甚少,有些教师不知道怎样进修,不知道上哪进修,使教师失去了许多进修的机会;在科研课题的选项和资金支持上,政府的相关部门更偏爱于公办高校,从而使民办高校的青年教师难以获得科研项目,导致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都比较弱等等.

(二)民办高校“重使用轻培养”的观念使得培养整体效果较差

“用养结合”是学校师资管理中一条基本原则,由于自身利益问题和观念问题,民办高校却难实现.很多民办高校把教师当作上课的机器,只注重人才的使用,不注重培训,影响了学校的长远发展.

1.教师队伍的不稳定让民办高校吝于投入培养资金

与公办学校相比,民办高校教师由于社会认可度、工资待遇、人事关系、职称评定、住房、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方面的后顾之忧,再加上对民办高校的办学前景、社会保障顾虑重重,往往将民办高校作为他们的一个“跳板”,有实力“跳槽”的青年教师随时可能“另攀高枝”,学校不愿意承担教师“跳槽”的风险成本,因此吝惜于师资培训的投资.所以,教师培养后的大量流失问题是困扰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培养的一个重要问题.

2、培训经费投入不足制约了青年教师的培养

我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三条规定“民办教育事业属于公益性事业”,规定了民办高校的非营利性,但实质上我国民办高校还是以盈利为目标的.我国大多数民办高校经费自筹,基本上没有国家资金支持,吸纳社会资金也很困难,一般以企业、集团、社会团体、外资或个人等社会力量的投入为启动资金,只能凭借收取的学费滚动发展.

在有限的教育经费中,资金大量用在了校园建设、购置房屋设备及开拓生源等方面,而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则仅限于讲课费和部分教师工资(据陕西省教育厅对民办高校的财务检查统计,这部分仅占总支出的10-20%,最多的也超不过30%).与公办高校相比,民办高校中用作青年教师培养的费用少之又少,甚至没有.有限的师资培训经费难以满足广大教师日益增长的培训需求,经费不足制约了学校选派进修教师的数量.

3.培养体系不健全,缺乏整体培养规划

相对于公办高校而言,多数民办高校建立时间比较短,各项教师管理制度还不健全,师资队伍建设的规划和管理均在摸索过程中.虽然民办高校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己经认识到了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而且在口头上大力支持教师进行继续教育,但在教师的培养、培训方面还没有建立起相对完善的制度,没有进行系统的规划,没有真正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培养体系,从而导致教师个体的培训需求得不到满足,培训途径受限.

4.培训缺乏针对性

民办高校现有青年教师培养体系基本上是以学历进修、评优评奖、选拔培养、职务评聘为主的综合体.在该种体系下,培养的内容与方式更关注学历提高、知识更新、课程进修等内容,缺少技能培训和社会生产实践等内容,忽视对青年教师心理健康和身体素质的锻炼.因此,现行培养体系缺少符合青年教师群体特点和发展需要的个性化措施与方案.

教师个人的培训需求通常与其本人履行教学科研岗位职责和自身发展的实际需要相联系的,具有多样性.不同学科、不同职务、不同年龄教师的需求有着明显的差异.在需求趋于多元化的同时,培训模式趋同、结构单一,在培训内容上未能体现不同类型专业、不同学科、不同职务教师的实际需要和差异性,缺乏可比性,使得很多教师只是把这种培训作为一项强制性的任务去完成,积极性不高.

(三)民办高校青年教师个人的因素降低了自主培养的积极性

第一,民办高校青年教师所处的教师职业生涯阶段降低了自主培养的积极性.青年教师处于教师职业生涯的成长期,该时期具有不稳定性、可塑性及对职业的成长具有高期望性的特征.从所处的职业生涯阶段来看,青年教师正处于高吸纳阶段,本应是主动积极地提高自身素质的时期.不过,时下很多民办高校大幅度的扩招,与公办高校相比,青年教师更是教学的主要力量,他们一人讲授几门课程是很正常的现象,从而需要投人很大的时间和精力.由于工作量大、教学任务重,大部分教师在完成所定的教学工作以外,几乎没有时间用于专门的培训.

第二,生活阶段上的特殊要求间接影响了培训的积极主动性.青年教师处于婚恋、家庭、住房、职称、升迁、荣誉等人生急需巨大物质开销的时期,但这时他们的工资待遇又相对比较低,这就必然导致青年教师有很强的物质需求,从而也间接地影响其培训.

第三,聘用制制约了民办高校青年教师进行培训的积极性.民办高校都是采取新的用人制度―――聘用制,与学校签订合同,约定明确的权利义务.青年教师感觉自己变成了打工仔,意味着随时可能失去工作,意味着退了休单位不管了,由保险局负责,原来属于单位统包的福利待遇,退休后统统没有.种种后顾之忧使不少青年教师对民办高校缺乏归属感和认同感,因此在其位不谋其政,不安心于教学,自然也就对培训不够重视,无法全身心投入教育培训中.

(四)民办高校学术气氛不浓,青年教师科研水平有待提高

有些青年教师在研究生阶段虽然经过一定的科研训练,但仍须待积累相当的成果以晋升职称.可是,民办高校主要以教学为主,青年教师主要从事日常教学工作,对各种科研、学术交流参加的很少,科研氛围不浓,从而导致在科研上与公办高校相比也相差很多,科研水平有待提高.

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科学研究体系中,民办高校并没有真正履行科学研究的职能,没有国家的财政拨款,民办高校在发展初期也不能认识科研的重要性,科研政策不明朗,激励措施不得力,大大挫伤高学历青年教师的积极性.而为了节省开支,民办高校的青年教师往往需要讲授几门课程,甚至是不相关的或与专业联系不是太紧密的几门课程,这无疑加大了教师教学的工作量,导致了民办高校的青年教师没有时间和精力搞科研,这些都使民办高校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无法得以提高,从而就很难、很少能承接到较高级别和较高水平的科研项目.

对于少数能够申请到科研项目的民办高校青年教师而言,在高校的科研经费分配中,大量的科研经费分向公办高校或老教师,它们在科研立项的申请中占主导地位.在省部级、国家级等大的课题,青年教师几乎没有经费可言.另一方面,有些青年教师对于学术论文只求数量不讲质量,青年教师发表在权威刊物和核心刊物的论文太少,独创性的学术著作更少,获得专利的科技成果也不多.这些都充分说明了青年教师从事科研人数较少,科研的积极性不高,科研水平有待提高.

三、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培养的对策分析

加快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既是教师个体的需要,更是民办高校发展的需要.

政府应尽快提升民办高校地位,创造平等竞争环境

首先在政策上,民办高校教师应与其他高校教师享有平等的待遇,包括荣誉、职称评定、社会福利、医疗保险等.政府应逐步建立和完善适合民办高校教师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险制度,监督民办高校严格按照规定交纳社会医疗保险等,从而切实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另外,政府部分通过相关的政策,对于民办高校的青年教师,也要确保其公平的进修和科研机会.


(二)民办高校应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积极筹措资金建立科学的青年教师的培养机制

民办高校领导应从思想上高度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

人才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通过精心培养造就来的.民办高校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政策上要支持,改变“重使用轻培养”的观念,通过对青年教师现状的分析,结合青年教师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找出改进方法,将对培养青年教师重要性的认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继续学习和深造的环境和氛围,使青年教师的知识、能力、素养能与时俱进甚至超前于时代的步伐.

建立培养或培训经费分担机制,注重多渠道筹措经费

教育资金的投向直接反映了决策者的战略眼光,办教育就是办教师队伍,在青年教师的培养上要舍得花钱,这样才能构建一支稳定的、精干的师资队伍,否则就谈不上做大、做强.

面对教育经费紧张的困难,民办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关制度,承担教师的部分培训费,亦可向外多渠道筹措教师继续教育经费,如国内外一些教育基金会,还可根据“谁得益,谁投资”的原则,教师可以适当分担参加培训的有关费用,可采取“学校出一点、个人拿一点、校外基金会补一点”的拼盘方式,有效缓解经费不足的问题.

3、健全培养体系,有针对性地采取灵活多样化的培训形式

青年教师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民办高校应该制定一系列的制度和实施办法,如名师教学观摩制度、青年教学基本功竞赛制度、领导和专家教学检查制度、学生评教制度、优秀青年主讲教师培养和评选制度等,这些制度和方法对于青年教师的成长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另外,民办高校可通过多样化、灵活的培训方法,有时只需要较少的投入,就可以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如采取业余自学与岗位实践为主,短期与脱产进修为辅;采用送出去深造、请进来辅导、到基层锻炼、新老对对帮教等措施.培训具体可以通过以下不同的方式:第一,校本培训.打破各种界限,按需施训,可把各学校的学科“带头人”、名教授、企事业的精英请入学校,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培训班、经验交流等形式进行培训.第二,校外进修.鼓励教师运用多种方式进修,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进行学习.第三,远程教育,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体等.现代化远距离教育是现代培训或继续教育的新途径,这种方式比较适合教育设施较好的学校和接受力强的青年教师.

4、推行“导师带教”的培训方法

任何一门学问都要继承前者的经验和成果,都要有导师的指引和教诲,这样才能形成师承效应.为了青年教师的成长,民办高校可利用本校或外校的课程教学水平较高的中老年教师或外聘优秀教师,甚至对于一些有特殊需要的青年教师还可以跨国或聘请院士担任青年教师的导师,让他们与青年教师组成对子对其传帮带,这种方式对加速青年教师的成长很有帮助.

(三)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应突尽快转变观念,积极参与教师培养与培训

民办高校青年教师不能认为国家办的大学才是正牌大学,而民办高校属于“杂牌军”.教师应认识到:“不管公办民办,能体现自身价值、展示自我才华的学校就是好学校”.青年教师要正确认识自己目前职业生涯的特点,端正家庭、生活、工作的关系,积极参加教师培养,提高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尤其是科研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

高校青年教师的培养和继续教育[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7(05).

[6]赵联果.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培养模式研究[J].学理论,2011(14).

[7]陈成全.江西省民办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压力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南昌大学,2010.

[8]毛勇.中国公办、民办高校在教育市场中竞争的公平性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7.

基金项目: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校级课题“我校青年教师培训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011JGYB08).

 ,

作者简介:魏培梅(1978―),女,河南卫辉人,硕士研究生,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国际贸易及国民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