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

更新时间:2024-03-1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2882 浏览:56814

摘 要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对会计信息的多元化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顺应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世界潮流,中国也发布了新的会计准则.新会计准则的制定是在公共利益理论与利益集团理论的基础上制定的,为了保证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顺利实行,还制定了一系列的总体策略.新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实施是我国在新的经济形式下所作出的一项重要的会计改革决策.

关 键 词 :理论基础 动因 策略

▲▲一、会计准则制定的理论基础

(一)公共利益理论

公共利益理论认为,会计准则产生的主要目的就是纠正市场的失灵.在这个理论中,会计准则的制定者被认为是想要通过管制措施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因此,会计准则的制定就被人们所认定是制定成本与信息不对称改善后所带来的收益之间的权衡.但是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其实行还具有一定困难.其原因是,会计信息具有复杂性,因此会计准则的制定者就难以确定适当的能够满足公众需求的准则数量,社会公众和立法机关不能对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进行有效的监督,这就造成了一个后果,即会计准则的制定者将自身的自已作为制定准则的标准而不是公共利益.

(二)利益集团理论

由于公共利益理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会计准则制定的利益集团理论就随之产生了.利益集团理论认为,每一种行业都是在各种利益集团的存在下运行的,这些利益集团要求准则制定机构将会计准则的数量、类型、性质和程度满足他们自身的需求.这个理论认为,会计准则是一种商品,它既有需求也有供给,在现实的积极发展中,其只能被分配给那些能够有效说服提供管制的利益集团.

▲▲二、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动因

(一)社会经济体制的变化

在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主要经历了计划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两个时期.在不同的经济体制下,就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企业会计制度体系.因此,我国企业会计制度也就经历了两次重要的改革.第一次是建立符合计划经济体制的企业会计制度体系,第二次是建立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企业会计制度体系.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渐瓦解,统收统支的财政、财务管理方式也开始受到市场经济因素的挑战.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时期,社会资源的计划配置方式也逐渐向市场配置方式转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中国已经融入到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潮之中,会计准则也开始同国际接轨.

(二)市场经济的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对外开放,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很多的外商企业都开始进入中国市场.外商投资企业的经营方式与国营企业的经营方式有很大的不同,它不是计划部门的附属物,而是一种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在经济业务上也与国营企业有很大的不同,因此会计核算的方式也会与国营企业会计核算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异.为了适应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发展,加强对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工作的管理,财政部颁布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这项制度的制定与实施,迈出了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的第一步,为我国以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总体策略

(一)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是进步,是大势所趋

在世界经济大发展的前提下,中国想要更加快速地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之中,就必定要推动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的趋同,这对于吸引外商的投资,促进中国走向世界都是极为有益的.因此,当前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建设中,必须要充分借鉴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使其与与国际财务报告尽可能一致,从而体现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


(二)明确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并不是完全的等同

从准则的内容来看,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对于国内环境下的一些特殊交易,做出了相应的特别规定,适应了中国实际经济发展的需要,这些规定和做法也得到了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支持和认可.从准则的形式来看,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制定是在会计基本原则与国际准则趋同的前提下,将各项准则的结构、行文方式和条文用语等予以中国化,并没有完全照搬国际准则,而是保持了中国特色.这就避免了其与我国现行法律产生矛盾,会计准则浅显易懂,便于我国会计人员的理解,赢得了相关组织和人员的广泛支持.

(三)认识到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是互动而不是单向运动

我国财政部门认为,趋同并不是简单的、单向的与国际准则保持一致,而是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与各国、各地区或者区域之间的相互沟通、认可与借鉴.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不应该是发达国家或成熟市场下的会计准则,而是要充分考虑到新兴市场经济和转型经济国家的特殊情况.我国在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之间进行了及时的沟通与会晤,双方相互支持,无论是在政策方面,还是在技术方面,都保持了较为密切的联系,并共同解决了大量的趋同技术方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