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后期制作”放大习作幸福

更新时间:2024-03-2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952 浏览:15622

对于习作教学,老师们往往很重视前期的指导环节.对于作后展评工作,大多数是“一评了之”,便束之高阁,对鼓励学生习作难以形成强烈而持久的刺激.一次作文展览荡起的涟漪,带给我很多启示,让我对习作的“后期制作”进行了一番探究.

“后期制作”案例

案例一

“又展作文啦!”“李老师,有没有我的作文呀?”“奔奔,快看,又有你的作文哟!”等一天大课间时,我刚把展板和作文稿拿到教室前,学生们就兴奋地拥了上来,就连邻班的学生也羡慕地凑上来看热闹.只听我班圆圆同学说:“这是我的!”说着,自豪像花一样在她脸上绽开.

为了放大学生的习作幸福,让学生经历体验一下荣耀的过程,我特意选择大课间的黄金时间,拿着展板“招摇过市”来到教室前粘贴,意在让学生有机会在本班、邻班同学面前“炫耀”一下,以获得更大的成就感.只见孩子们都像遇到喜事一样奔走相告.上课了,我在学生们的簇拥下进了教室.大家坐定后都热切地望着我.我趁热打铁,先请本次有作文展览的学生发表一下“获展”感言,再请以往有作品发表的同学重温一下成功的幸福.接着,我又宣布了一个重要举措:期末我们要编一本自己班级的佳作集,印成书,回家给父母看看我们的大作.写得好的同学还可以多上几篇呢!此话一出,教室里立刻像炸开了锅一样,孩子们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在强大的动力面前,孩子们对习作充满渴望.孩子们的习作积极性更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案例二

《小学语文教师》在2011年第九期的作文故事栏中,有一篇蔡老师的文章,题目是《孩子,你也能写一本书》.文中写道:“现在,我们班每人都有自己编印的作文选.他们自己命名,自己插图,自己做封面设计,从前言到目录,再到每一篇文章,都是孩子们自己的杰作.其中一个叫虞惠铭的学生,硬是缠着妈妈把自己的书正式出版了.我们湖北省教育厅长看到书稿后欣喜地说:‘一个十岁的小姑娘,能够把自己平时的作文、日记整理成册,而且自己编辑、设计、装帧,还十分精致.小小年纪能够独立完成这样复杂的工作,真不简单!’厅长还特意写信鼓励她.可以想象,一本书的出版,加之厅长的鼓励,孩子会获得何等巨大的动力!”

对习作教学同样有独到研究的高子阳老师,他采用的是“透明式作文教学策略”.对班里学生写的每一篇作文,高老师都写上评语并和作文一起打印出来,编成一本书发给学生.同时,还把学生的作文都挂在网上,让同学、家长跟帖,交流、互动.他作文教学的全程都是“透明的”.他有一个形象的比喻:“习作就是要求自己展翅飞翔,像喜鹊一样扇动翅膀张开大口喳喳地叫.”

案例三

对发表作文的环节,国外教学做得更具个性化.“发表”是美国作文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在他们看来,让学生将自己的作文成果进行发表,比让学生写好作文更重要.因为,作文是一种交流,是一种用书面语言来进行思想交流的方式.既然交流,当然有交流的对象,即读者.由此,美国作文教学就精心设计作文的发表环节:第一步,怎样讲述你的故事(大声朗读策略);第二步,怎样展现你的故事:照片、图画、海报、拼图等;第三步,怎样和别人分享你的故事,如演讲,听取同伴意见等,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发表你的故事.由此可见,他们都是舍得在发表的环节上大做文章的,以此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望,享受写作的快乐.

“后期制作”的理论思考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习作发表展示的机会是少之又少,这也是学生习作动力不足、兴趣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福建师范大学潘新和教授曾说:“一个合格的作文指导老师,不应该把力量都放在‘指导’学生如何写作文上,他至少应当分出一半力量来研究一下如何‘发表’这些作文.只要公开发表一次,就会改变他对写作的态度和价值的认识.现在的多数学生一直到大学毕业从未发表过一篇文章,因为我们教学中没有发表的观念,学生便没有发表的意识.他们从没有想过写文章是用来‘发表’的,也从没有老师要求他们这样做.在他们的学习生涯中,一直都在‘习作’.‘习作’的目的是考试,而且永远没有‘习’好‘作’的一天.个别‘习作’能被老师贴在‘学习园地’中已是天大的幸运,足够他们回味一生.过去的语文教学,从未把学生‘发表’文章作为要求.在言语动力学视界下,这种情况从此将应有一个根本的改变.学生的文章不再是只写给自己和老师看,不能把目标老是放在‘练习性’上,而是要交付流通,‘发表’给一切想看的人看.发表,是写作成功的标志,是比‘高分’和教师的鼓励更诱人的成功体验,是写作学习最直接有效的动机和动力.”

接受美学认为:作品的意义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产生,它是作品和读者相互作用的产物,而不是隐藏在作品之中,等待阐释学去发现神秘之物.作文教学应该是“发表自己”与“诉诸他人”的统一,仅仅由教师来扮演读者角色是远远不够的.课标也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因此,我们要重视学生习作的“后期制作”,要像导演对待音乐作品、电影电视剧的后期制作一样精心、用心,让学生充分享受习作的无限幸福,获得习作表达的源源动力.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