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重视初中思品课的感悟和探究

更新时间:2024-01-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921 浏览:20334

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多是“一言堂”、“满堂灌”,课堂上教师总是向学生灌输,学生始终处于消极、被动的学习地位,没有轻松愉快可言,也无思考、讨论与探究的余地,因而也就无兴趣可谈.即使那些认真学习的学生,也无非把自己当作知识的记忆器、教师填装的容器,为分数不得已而为之.因而,教学的效果不佳、质量不高.

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学生可以多学.”今天,我们提出和探讨高效课堂,寻找适合学生的教学途径,更加注重课堂的实效.根据教学实践和新课标的要求,我们初步勾勒出“教师少教、学生多学”的基本轮廓:就是摆正师生的位置,把学习的基本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多感悟、多探究.下面,笔者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谈一些具体的做法,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一、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得到充分尊重

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要充分尊重和调动学生.新课改已走过十年,十年的课改实践使我们深深认识到: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再是学生学习的支配者和权威的评价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倡导者、引导者、组织者、促进者、参与者、合作者、欣赏者.我们要调整角色、摆正师生关系、改变教法、运用多种手段,充分尊重学生.只有学生得到尊重才能调动学生,只有充分调动学生才能让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也只有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他们的才得以释放、他们的智力才得以开发、他们的潜能才得以挖掘、整个课堂才得以升华.

我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非常关注学生,常常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整课堂结构,始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让他们参与.由于学生的地位变了情绪就随之改变,学生的情绪变了学习状态就随之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变了整个课堂就随之变了.

二、选择适当的载体,让学生能够充分感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选择适当的形式和载体,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充分地感悟.我们可以做如下尝试:

第一、故事激励,启迪学生.学生最爱听故事了,我们身边也有很多经典的、富于哲理的故事和民间传说,如果我们在课堂上引入故事不仅能吸引学生,更能打动学生,触动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明白道理、形成深刻的记忆.特别是学生自己的事情,他们会感到亲切、新鲜、易接受,尤其是那些平时不起眼的学生,当他们的事例运用于教学之中时,他们会激动不已,甚至是热泪盈眶,其教育效果可想而知.

第二、案例教学,感悟新知.我在讲授一个具体的内容时,常常选择一个典型案例来统领整个教学内容,通过点击案例的片断以及变换其中的情节和条件来讲授不同的内容.比如我在讲授“情绪”的内容时,选择了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中的感人故事,根据故事中情节和条件的变化来讲授情绪的种类、不同情绪产生的原因以及我们该怎样对待等问题.学生听起来很自然、很投入,也容易打动人,效果自然就很好.

第三、经常反思,不断提高.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总结和反思,在学习一段时间后(可以是一节课,也可以是一周、一月),就做一次总结与反思,看看近段时间的学习状况如何?班上谁学得最好?谁的进步最快?他(她)是怎样学习的?在最近这段时间里,哪次课或哪段时间学得最好、最轻松?通过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你最满意的是什么?你最不满意的是什么?这些遗憾该怎么去弥补等等,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得失成败,好的就坚持和发扬,不足就调整和弥补.这样,我们就会不断进步和提高.

三、选择恰当的形式,让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每一个活动细节:阅读、思考、归纳、小结、选择、判断以及练习、课外实践等等,注重“授人以渔”,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思考的方法、做题的方法,多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学生经过自己的阅读、思考、交流得到的东西,比老师苦口婆心教给他们的东西更容易接受、更有价值,关键是学生更乐意去做、做得更好,真正体现了学习的本质.

我常常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探究学习、完成规定的任务,然后以新闻发布会、展览、小组对决等形式交流学习成果,学生那劲头可足了,干得有板有眼,学习面貌焕然一新,效果就不言而喻了.

我们还可以让学生夸夸家乡、即兴演讲、互猜谜语、师生对决等,我们有时也可加一点课堂调味剂,偶尔在学生面前“甘拜下风”一回,这反而能激起学生的参与.在这一系列活动中,学生变得聪明而乖巧、积极参与、潜能得到充分的激发和挖掘,课堂活跃而高效、松弛有度、本质得以充分的彰显与回归.

四、把握适度的原则,让学生获得基本权利

我们在保证课堂的正常秩序、保障基本的教学内容和把握基本教学原则的前提下,把学习的基本权利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摆正师生关系,回归学习的本质.

我们应把课本的研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对课本进行充分的研读;把自主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多学”、“自学”与“训练”;把学习活动的空间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切实做到自动与互动、“入书”与“出书”、“入(课)室”与“出(课)室”,以及知识技能、方法过程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和谐统一;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多问”、“能问”.

我们要把学习的体验权还给学生,要尊重学生的各种体验权利,创造条件让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尊重学生的体验学习方式,允许学生走点弯路,允许学生犯点错误,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去实践;尊重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的途径和规律,千万不要将现成的果子摘下来还要削掉皮切成块甚至做成果汁然后再喂到学生嘴里,千万不要把教学视为一种恩赐行为.

我们要鼓励学生脑、眼、耳、口、手、笔动起来,激励学生发问,让学生动起来,给学生留有适宜的思考空间,在学生思考过程中不要急于发言.

总之,我们应重视学生的感悟和探究,教师的“少教”就是为了学生“多学”.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点呢?我想起释迦牟尼传承给弟子的法宝:自己点亮自己的灯,自己当自己的靠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起直接作用的无疑是智力,能让智力更好发挥作用的因素是:非智力因素、元认知、强势智慧.我们就应当努力为学生点亮这三盏心灯,让学生更好地生发智慧,切实做到“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