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与社会脱节就不会孤独

更新时间:2024-03-0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0582 浏览:143384

对于许多老人来说,物质养老不再成问题,精神上的依托、心理上的慰藉才是迫在眉睫的需要.再优越的物质生活都无法掩饰老人内心对空虚和孤独的极度恐惧,以及对尊重和关爱的迫切渴望.“有人花钱找乐,有人花钱吃喝,还有人花钱唠嗑”:要想摆脱孤独,就要有切实可行的方法,而保持与社会接触,不与社会脱节,则是老年人走出孤独的重要法宝.

读书上网:不与热点脱节

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先生在86岁生日时,开通了个人网站.于老平时便关注社会发展与热点话题,喜欢与年轻人交流,乐在其中.

在快速变化、信息膨胀的现代社会,网购、围脖等新鲜事物频频出现, “杯具”“给力”等流行热词更是层出不穷.而老人由于生活圈子缩小,与外界交流的机会较少,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使得他们的知识与信息不能及时更新,甚至导致他们与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逐渐脱节,容易被社会和家庭边缘化.

事实上,随着网络的普及,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的高度发展,老人即使足不出户,也能随时了解国内外发生的最新事件、社会热点问题.我们身边有很多老人与年轻人一样,喜欢“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可以与外地的儿女们打时说一说,甚至试着到网上讨论交流,发表几句自己的看法,保持与社会的良好接触.

当志愿者:不与单位脱节

有一位老领导,在退休欢送会上,反复说着“希望不要人走茶凉”之类的话.退休后,单位多次组织老同志活动,他都借口不参加,连取工资也让别人带,明明自己主动疏远了别人,他却固执地认为是别人故意冷落了自己.有的老人离开工作岗位后,不能接受角色变化,思维模式也拒绝改变,产生“人走茶凉”的消极思想,甚至对单位的人滋生敌对心理.

其实,退休和上学、工作、结婚一样,是人生的正常转折点,它意味着一种新生活的开始.很多老人退休后发挥余热,充当顾问的角色,把自己丰富的工作经验和人生感悟传递给年轻人,让他们少走弯路,继续体现着自己的价值.此外,老人还可以主动参与一些社区事务,加入社区志愿者的队伍,比如担当文明新风宣传员、卫生环境监督员、社区治安稳定巡逻员等.这样不仅能让自己“宝刀未老”,还能获得被尊重和被需要的感觉,从而活得更加有滋有味、更丰富多彩.

用新玩意:不与科技脱节

如今,不少老人受到“高科技”的困扰,他们不愿意用信用卡,不会用电脑.甚至不敢用电热水器等,很多老人对这些新玩意有一种“既想知道,又不敢随便碰”的矛盾心理.科技的发展让很多老人感到茫然,他们不会打字,想学又不知从何学起,束手束脚,感觉自己像“文盲”.而疏于和父母联系的儿女,给父母配备了高科技设备,却往往没有去体会他们内心的恐惧和困惑.

其实,老人没必要一听到“高科技”就敬而远之.“老人电脑” “老人手机”等专用产品,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老年人使用不便的困难.儿女们也可以多想办法,让父母享受便利,比如把电脑图标名称修改成老人容易理解的“上网”“看电影”等等.另外,老人自己也可以从易到难,多学多练.写新产品时留下人员的,不懂的时候咨询,体会做“时尚达人”的快乐.

串门聊天:不与邻里脱节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年轻人忙于在外求学或打拼事业,大多都是离家千里甚至远飘海外.即使与父母住在一起,紧张的工作和生活也使他们难以“忠孝两全”.

面对这种现实,街坊邻居是离老人最近,也是最容易找到共同话题的伙伴.老人们可以一起组织活动,比如交流养花养宠物的经验,参加锻炼,一起下棋打,写菜逛超市等.聊聊天、串串门,既赶跑了空虚孤独,又丰富了精神生活.

张罗聚会:不和亲友脱节

不少老人担心打扰孩子、亲戚的工作,怕自己给他们增添麻烦,宁可闷闷不乐地待在家里,望着天花板东想西想,也不愿意主动联系子女和亲朋好友.

其实,每个人都希望被关

心、都希望与人交流.老人大可不必“杞人忧天”,不妨变被动为主动,给亲戚朋友打打,走动走动,问问他们有没有什么需要帮忙的,“该出手时就出手”;节检测日的时候,充当亲友之间的亲情“胶水”,联系、张罗家庭聚会,从容享受快乐的晚年生活.

(王世全摘自《生命时报》)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