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决定未来的社会

更新时间:2024-04-2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430 浏览:16031

谈人的发展,我们往往有习惯性的规定:“德智体全面发展”. 为落实“全面”二字,有人还增补“美”、“劳”等.

但在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和部分高校敢于破格录取特殊学生的今天,作为科学的定义,最好在概念上能够“周延”:让残疾人不会因为自己的局限性而停止教育和发展,也把偏才、怪才尽入“彀中”.以学生的自主发展为旨归,强调个体、主体,重视自我、自觉,把教育当作对学习活动的参与和引导.

学生的自我发展,往往与他的个性、梦想、选择、竞争天然地联系在一起,意味着他对自由、、权利的强烈诉求.我们无需强调这些价值观,但需要强调,如何保证他拥有这些价值观,以及如何限制他践踏这些价值观.“如何”,实际上就是要寻找到一种制度性的措施,让他在制度文化中求得健康的自我发展.

这种制度文化究竟是什么呢?我认为是规约文化.与之相反的是丛林文化、纪律文化.丛林文化的危害性,谁都知道,而纪律文化的消极性,往往认识不够.纪律一般是单方面制定的,虽然制定者也要遵守,但“制定”这一行为本身就意味着权力,而规约则是双方面制定的,参与“协议”的每一个人,既是利益的最大分配者和享有者,又是义务的最大担当者和执行者.一个国家在日常生活领域,若都奉行强制哲学,那么人的发展就会显得非常有限,唯有大家具有规约意识,才能使每个人既支持他充分享受个性、自由、等价值观带来的红利,也有效约束他对别人享有这些价值观之平等权利蔑视的行为.


能够在规约文化中健康发展的人,就是教育所真正期待的.以本人为例,我一直致力于描画这样的“生活新图景”,特别是在每一届高一新生入学时,在课堂上专门跟学生们商讨规约:

师:过去,老师让你们做作业,有没有打过折扣?你们有没有抄袭过别人的作业?如果做不到,怎么办?靠课堂纪律?纪律是谁制定的?

如果我们一起制定,就不叫纪律了,就叫做规约了,也叫游戏规则.大家共同商议.同学们自己提出设想和建议,谁先来?

生1:建议老师在课堂上批评我们时不要超过10秒钟.以前有的老师一旦批评我们,就没完没了.

师:我可以向你保证,以后我不会这样.

生2:作业不能太多.比如语文作业,每晚不要超过一个小时.

师:只写30~45分钟,好不好?(课堂鼓掌)我也提建议,关于课后作业的内容:大家单日要批注文章,临摹字帖练字,双日要写微博,搞摘抄.行不行?既然大家都同意了,就是我们共同制定的规约.以后不能违约、毁约!

自我发展,既跟规约文化的外在因素有关,也跟心理状态的内在因素有关.这种心理状态,既能促进自我的发展,也跟自我发展一样成为教育的终极价值.当下,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遭遇心理难题?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患有抑郁症?现状让人忧思.为未来培养心理健全的人,应该成为教育的重要任务.

健全的心理发展,包含多层意义:与他者相处,能够互相妥协和制衡,画出心理底线――存有平等、公正、尊重之心,能够利用规约,辐射心理光线――展示个性、大胆选择、激烈竞争.这些内在的亮点,都源于明代李贽所说的“童心”――像小孩子那样天真纯朴的心.童心是充满阳光的,而这种阳光正是规约文化所需要的.规约文化中的人,做允许自己做、自己可以做的事情――事情可以放到阳光下做,而不会像纪律文化中的人,做别人要求自己做、自己未必情愿做的事情――事情容易暗箱操作或被阳奉阴违.一个善待规约的人,往往也是永葆童心的人.

我希望,有朝一日――学生们在参与并建设未来的生活中,会自觉履行规约,在阳光下做事情,在阳光下玩童心,在公共利益面前敢于大声开口,在公益活动中乐于举手表态,在“皇帝的新装”面前勇于说真话这就避免这样的现象:自我发展了,却成为超越公共底线的混账和缺德者,成为唯唯诺诺的犬儒和伪君子.

教育就是培育中国梦.而梦,最大的特色就在于它的可能性或生成性.在学习时代,自我发展之梦是在课堂上生成的,而到了未来,自我发展之梦是在社会中生成的.现在有什么样的课堂,未来就可能有什么样的社会,现在有生成性的课堂,未来就可能有生成性的社会.

责任编辑:张斯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