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如何成为支柱性产业

更新时间:2024-04-0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788 浏览:20425

陕西文化资源丰富,科教基础雄厚,文化人才辈出.目前,陕西文化消费进入快速增长期,文化产业进入高速发展期.如何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推动文化产业真正成为陕西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战略问题.


本篇论文来源 {$getarticleurl}

一、

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关键要以新的模式实现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产业强省转变,把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近年来,陕西进行创新探索,形成了几种较为成功的文化资源转化模式.一是“文化旅游”模式.围绕以周秦汉唐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圣地延安为代表的红色文化,秦岭山水为代表的自然生态文化,大雁塔、楼观台和法门寺为代表的宗教文化,以关中民俗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等深厚的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历史文化景点旅游,红色旅游、民俗体验游、山水观光游,旅游文化产业、大型实景演出和大型地方特色演艺,促进文化旅游业飞速发展,成为彰显陕西形象的名片.二是“文化园区”模式.充分运用各种资本和市场机制,建设文化园区,成功地开发了全国有名的西安曲江等特色文化产业园区,成为文化及相关产业的有效载体.三是“深度开发”模式.深度挖掘中华文化底蕴、内涵、价值,带动影视、出版、演艺、休闲、娱乐等相关产业发展,形成了品牌,避免了文化资源开发不够和简单利用、产业简单叠加、文化衍生品少、产业链短、产业规模小、文化价值不能充分挖掘等问题,实现文化资源多次开发、多重产品、多种收益,推动陕西文化产业向高端化发展.在新的发展模式推动下,陕西依托文化资源优势,开展科学保护、合理开发、深入挖掘,赋予时代精神和核心价值,成为发展壮大文化产业的新途径.近年来,重点建设了一批具有重大示范效应的特色产业园区和示范基地,成为发展壮大文化产业的新载体,建设了一批具有拉动作用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成为发展壮大文化产业的新抓手.2012年全省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500.4亿元,增长31.4%,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5%.

二、

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必须在培育文化骨干企业上下功夫,积极发挥市场主体作用.企业是形成支柱性产业的骨干和创新主体,发展壮大文化产业,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要大力发展文化骨干企业,充分发挥这些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大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发展各具优势、相互补充、分工协作的各类文化企业.首先要扶持国有骨干文化企业.深化国有文化单位体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通过资本金注入、股权投资、融资担保、减轻包袱、税费优惠等方式,扶持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国有或国有控股大型文化企业或企业集团,在文化产业发展创新和繁荣市场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其次,要培育壮大非公文化骨干企业.支持各类企业和自然人创办文化企业或从事文化经营活动,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参与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参与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实施和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积极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示范带动作用的创新型非公文化骨干企业.再其次,还需要抓大不放小,积极发展中小文化企业,以“专、精、特、新”为目标,加强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积极推进中小文化企业加快发展,并以其机制灵活、市场反应敏捷、适应力强的优势,不断拓展文化产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在高速发展中迅速成为骨干企业.

三、

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重点要在精品、科技、资本、改革、人才等方面进行创新.

精品创作是发展壮大文化产业的生命.市场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有效平台,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越来越凸显.文化产业要发展壮大,就必须把握市场规律,勇于创新精品生产.近年来,陕西文化企业创新《长恨歌》、《仿唐乐舞》等经典剧目的演出模式,把真山真水纳入舞台,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形成了新的市场营销模式.加强文化精品市场化运作,必须突出市场需求,准确定位、创新主题、更新方式,加快培育新的文化消费热点,建立健全文化资产评估体系和文化产权交易体系,发展以版权交易为核心的各类文化资产交易市场,探索引导市场主体开展多种业态和形式的市场交易和怎么写作.同时,文化精品也需营销,需要加快建设现代文化商品零售终端市场网络,完善采购、配送、流通等怎么写作功能,积极引入电子商务等新业态,创新市场交易模式.另外,还要加强与全国“文化企业30强”的合作,依托文化产业园区和文化产业基地,形成“产业军团、集群出击”的强劲态势,积极打造国际化文化品牌,把陕西建成全国文化精品生产经营基地和文化产业的要素聚集地.

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是大势所趋,是发展壮大文化产业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随着以数字技术、云计算、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三网融合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科技越来越成为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只有推动信息化和文化产业深度融合,才能不断提高文化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陕西在这方面有明显优势,很多信息通信原创技术起源于陕西,西安市被认定为首批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有着较好的信息产业基础.随着三星电子等企业落户西安,将带动信息产业进一步提升.当前,陕西正在进行“数字陕西·智慧城市”建设,在全省城乡范围内实现网络互联互通、信息便捷获取,基本公共怎么写作城乡均等化,为创新文化传播手段搭建起良好的信息基础平台.因此,必须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切实加强核心技术的研发,加快科技成果在文化产业领域的广泛应用,抢占文化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同时,通过信息化技术改造文化生产、传播环节,带动文化产业表现形式的创新;发挥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国家数字图书馆、国家知识资源数据库等重点项目带动作用,有效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改进文化馆、博物馆、展览馆等传统展示传播手段,推动数字展示、互动展示、网络展示;促进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业态的形成与发展;着力发展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网络广播影视、数字多媒体广播、手机广播电视,积极发展多介质出版业态和新兴出版发行业态,占领新兴媒体阵地和数字时代文化消费市场,实现传统文化产业与新兴文化业态双轮驱动. 资本是发展壮大文化产业的瓶颈.陕西近年来各方面工作处在上升期,但由于历史欠账大,文化产业欠发达,资金短缺必须以新的模式进行探索.为此,必须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撬动作用,借助陕西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平台,以项目建设为动力,通过参股控股,吸引大量的优秀企业,构建集多种产业门类为一体的文化企业发展平台;积极引导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发行债券、申请上市或借“壳”上市;建立无形资产质押贷款、联贷联保、第三方担保等工作机制,鼓励外资、社会资金在国家允许的领域,投资兴办文化企业,加快形成文化产业多元化投资新机制.

改革是发展壮大文化产业的动力.经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整合文化资源,打造文化产业航母,陕西省已经组建了陕西文化产业投资集团、陕西广电网络产业集团、陕西出版集团、西部电影集团、陕西演艺集团、陕西新华发行集团、陕西旅游集团、陕西体育集团、华商传媒集团、西安曲江文化产业投资集团等,构建了以出版、影视、会展、旅游、演艺等为核心的文化产业集群.目前,推进文化生产格局转变,就是加快文化生产由封闭式、“小而全”的生产格局向开放式、分工明确、协作配套的社会化大生产转变,促进文化企业走出内部小循环,融入市场外部大循环,实现文化生产规模化、社会化、专业化,使分工协作体系更加完备,产业链得到延长,步入文化产品“一次开发、多次利用、多家受惠”的良性发展.根据文化载体的多元化、多样性,把多业态的文化产业与制造业、旅游业、体育业、建筑装饰业、信息业、包装业等相关产业紧紧联结起来,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各产业相得益彰共同发展.

人才是发展壮大文化产业的第一要素.新形势下壮大骨干文化企业,加强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成为当务之急.必须创新完善文化人才激励保障机制,制定引进高端文化创意、电脑制作、经营管理人才的政策,打造人才“特区”,在资金、住房、职称、薪酬、户籍、家属随迁、子女上学等方面给予倾斜,完善培养、流动、任用、激励等机制,深化职称评审改革,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施展才干创造有利制度环境.另外,还要重视发现和培养社会文化人才,把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和新经济组织中的文化人才纳入培养规划,非公有制文化单位人员评定职称、参与培训、申报项目、表彰奖励等与国有文化单位同等对待.

新的形势要求陕西不断创新发展模式,开拓发展空间.随着周秦汉唐、红色文化、绿色生态文化等特色文化园区的建设,随着西安国家数字出版基地、西安文艺路演艺基地等文化产业基地的诞生,随着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大唐西市的实践,陕西必将迎来文化产业新一轮的聚集发展,使文化产业真正成为陕西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本文原载《求是》杂志2013年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