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命力:文化是根,是魂

更新时间:2024-02-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0395 浏览:142276



一部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哲学发展史.一部哲学发展史,实质上是一部文化发展史.
从夏到商,商继承了夏文化;周灭了商,接受了商的文化;周统一后,讲究忠孝、仁义,有了祭天、祭祖文化.

春秋战国,五霸割据.老子、墨子、孔子、孟子、庄子、韩非子等诸子百家,在冥冥中探讨着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天的关系、现世与未来的关系,呈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碰撞出学术的火花,奠定了中国古代哲学的思想基础.
近代,西学输入,进步思想家开始接受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与哲学观点.在中西文化不断碰撞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日益深入人心.
新中国成立,马克思主义哲学取得了领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标明新的哲学体系的形成,思想是新哲学体系的基点.新的哲学体系,指导了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从胜利走向胜利.以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和以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丰富了新的哲学体系.中华民族以新的哲学体系为理论指导,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繁荣.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没有异质文化的冲击、融入和创新就会衰落.中华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创新性,是其得以绵延发展的根本要素.整个中华文化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冲击、与融入与创新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是西方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西文化碰撞中闪现出来的耀眼火花,正是这耀眼的火花,使中华大地阳光普照.



哲学对文化发展的影响致深致远,文化的发展对哲学的发展起着基础性的作用,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制度和精神.文化有表层文化、中层文化和底层文化之分.表层文化指物质文化,主要是有关人类衣食住行的文化;中层文化指精神文化,主要指宗教、礼义、风俗、制度、艺术;底层文化指哲学文化,主要指理念和哲学思想.
文化的范围很广,其中包括哲学、科学、技术、文学、艺术、教育以及生活方式,等等.在这广泛的范围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哲学.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是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每一时代的自然科学和文学艺术莫不受哲学思想的影响.宗教和哲学更有密切的联系,宗教之中必须包含哲学观点.哲学是文化总体的指导思想,是文化发展的思想基础.
著名哲学家张岱年认为,哲学对文化发展的影响有天人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中国古代哲学的“天人之学”,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认为人民是我的兄弟,万物是我的朋友,我与天地万物有统一的密切关系.人是自然界的元素,必须遵循自然界的普遍规律,自然界的普遍规律与人的道德原则是一致的,人生的理想是天人和谐,人与万物应该“并育而不相害”.在中国哲学中,与文化发展关系最密切的是关于价值的思想学说.有道德至上论的儒家观点,有公利至上论的墨家观点,有相对价值论的道家观点,有道德无用论的法家观点.秦朝用法家思想统一中国后,仍用法家思想治国,不久即陷于崩溃.自两汉至明清,儒家的价值观占统治地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思想.儒家的“和为贵”为价值的最高标准,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往往表现为总体和对立统一观点.儒、道两家注重从总体来观察事物,重视事物之间的联系;老子、孔子重视观察事物的对立方面及其相互转化.到宋代,张载明确提出了对立统一的普遍规律.王夫之哲学中更充满了辩证思维.在中国医学理论中,辩证思维有突出的表现,显示了哲学观点在自然科学中的运用.
“天人合一”的天人观,以为道德理想高于物质利益的价值观,辩证的思维方式,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主要的思想基础.



文化的核心是哲学,文化生命延续的支撑是哲学,文化生命力强劲的源泉是哲学.
纵观人类发展和文化发展的历史,只注重表层和中层文化建设的国家和民族,由于表层和中层文化的不稳定性特点,其文化将会在异质文化的冲击和融入中被吸收或同化,这个国家和民族也将随之消亡;任何国家和民族的复兴,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哲学体系,如果哲学终结,文化将会终结,文化的终结意味着这个国家和民族将会走向衰亡.



文化生命力,就是国家生命力、民族生命力,文化生命力的延续就是国家和民族生命力的延续.对于任何民族或国家来说,文化是根,是魂.没有文化或不注重文化建设的民族或国家不会强大甚至走向消亡.
著名语言学家许嘉璐说:“文化的力量比厉害,比航空母舰厉害.航空母舰、可以摧毁地面的建筑,可以销毁生命,但消灭不了文化.”“无科技无以强国,无文化足以亡种”.历史经验证明,有文化的国家和民族,遇到困难和挫折,不会在沉默中消亡,一定会在沉默中崛起.综观世界国家和民族的变迁史,我们看到,犹太民族在公元一世纪就有了国家,后来被灭了,从那时起一直到1947年没有自己的祖国,他们分散到西欧和东欧等世界各地,但是它的民族没有被同化,因为它们保持了自己的宗教、犹太教、希伯来语文化.就是因为他们有了犹太民族文化的存在,1947年又得以复国,至今不过60余年时间,在中东崛起为最强大的国家.
近代日本占领中国的台湾以及朝鲜半岛等地,为了推行日本文化,对台湾的中华文化、朝鲜半岛的朝鲜文化和高丽文化进行了摧残,同样由于文化的力量,台湾和朝鲜甩掉了日本的控制,经济社会发展很快得到复苏.



文化与经济是人类所创造的财富中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文化是整体,是物质财富、经济财富的总和.文化渗透于经济的全过程.从经济活动中的人到对经济活动的处理,从产品的设计、生产到产品的交换以及使用,无不渗透着文化,因为经济的全过程都是人的活动.
生产力越发展,经济与文化的关系就越密切,今后的经济是文化经济.经济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文化的竞争.只有发达的经济而没有先进的文化并非真正的强大;如果只谈经济,不谈文化,经济的发展也难以维持.就一个国家而言如此,就一个企业来说也如此.



文化作为“软实力”,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1990年美国前国防部长助理、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提出了“软实力”概念,他认为综合实力由硬实力和软实力组成,硬实力是指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科技实力等有形的力量,软实力指的是文化、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等无形的力量,两者是乘数关系.一个国家无论其硬实力有多大,当软实力全部丧失时,其综合国力都等于零.苏联解体是一个典型的例子.1991年底时,苏联军事力量可与美国媲美,经济实力强于多数发达国家,然而由于其意识形态、价值观出了问题,导致国家解体,苏联不复存在.近年来,软实力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纷纷采取措施推动本国文化走向世界.如法国文化年、德国文化年、俄罗斯文化年等活动,在世界范围内频频举办;韩国提出“文化立国”,几年时间使韩剧在中国大陆、香港、台湾以及日本风靡一时,被称为“韩流”,大大改善了其国家形象;印度政府公开宣布要谋求“相当程度的软实力”,并通过出口电影等形式来提升国际影响力.
我国对软实力也越来越重视,总书记在第八次文代会、第七次作代会上提出:“如何找准我国文化发展的方位,创造民族文化的新辉煌,增强我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提升国家软实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近年来,我国在一些国家开展中国文化年活动,建立孔子学院等,就是提升软实力的具体举措.
[ 2]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没有自己独立的民族文化性格也会衰落.
中国文化数千年的持续发展、延续不绝,就是有了“自强不息”的民族文化性格,或说中华民族的文化基本精神.这种精神来自儒家哲学,来自儒家所提倡的积极有为、奋发向上的思想态度,来自孔子的“发愤忘食,乐以忘忧”、重视“刚毅”,表现了积极有为的态度.《易传》倡导的“刚健”观念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入世思想,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奋发向上和不屈不挠的斗志.远的不说,近年来抗洪救灾、抗凝雪灾和抗震救灾取得的伟大胜利,就是中华民族文化基本精神的体现.



从时怎么发表展的取向看,延续和增强国家和民族生命力,首先必须延续增强文化生命力;而延续和增强文化生命力,必须以哲学思想为基础,与时俱进,发展先进文化.
先进文化是相对于落后文化而言,文化与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相连,落后的文化将会导致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落后,先进的文化将促进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向前发展.以同志为核心的领导集体提出建设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科学的大众的先进文化,符合人类发展的客观需要,是世界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以同志为核心的领导集体进一步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思想,是对先进文化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标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生态哲学体系.
先进文化发展的关键在于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
科学发展观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发展难题,在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发展动力、发展目的和发展要求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观点,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么发展的重大问题.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是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全面、深刻、简明的概括.同时强调:“全党同志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制约科学发展观的突出问题,把全社会的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



弘扬民族文化,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是构建生态哲学体系的基础.时下,《百家讲坛》的开设,吹响了弘扬民族文化的号角.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报告明确指出了加强民族文化的抢救保护和开发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现在经济大潮和快餐文化冲击下,民族民间文化正在迅速地消失、流失,我们需要抛弃什么、发展什么,哪些还在民族的生活中保留,哪些可能要有所改变,要在认真研究中加以选择.在实践中,应通过各种有效形式营造民族文化氛围,挖掘民族文化精髓,赋予民族文化时代精神.抢救工作要在搜集、整理、研究、展现上下功夫,要有一支专抓的队伍,要重视农村文化活动的开展.
开发要在抢救保护的基础上进行,要有文化自知,要加强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是科学地把握文化发展的总规律,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及其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有清醒的认识.对文化过去的自觉,不仅是对已有文化遗产的盘点,更要研究祖先何以创造了那样的文化,以今日观之其长短何如,让这些文化遗产直接的、显性的作用于现在人们的心灵.对文化现在的自觉,是要站在时代的前沿,把握文化发展规律,科学实施,有力引导;对文化未来的自觉,要对建设先进文化有总体、长期的预估和规划.



发展文化产业是先进文化发展的助推器.
文化产业发展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中华文化复兴的重要途径.文化产业,就是要使文化产品和怎么写作得以批量生产、形成规模、广泛传播,让更多的消费者具有接触、消费这些文化产品与怎么写作的机会.
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在20年前预言:“一个高技术的社会必然也是一个高文化的社会,以此来保持整体的平衡”,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正在印证这一预言.美国的电影产业的出口额在所有出口产品中雄踞第二,仅次于航空产品,占据了世界电影市场80%的份额;日本的动漫、唱片和出版,几乎垄断了全球的唱片业、出版业和动漫卡通业.目前,发展中国家正在不遗余力地发展文化产业.在国际舞台上,文化正在成为国与国之间竞争的利器.
文化产业的核心是精神财富的生产.文化产业的发展,意味着在高科技和市场条件下文化生产力的极大解放,正成为世界产业发展的大趋势.以现代生产和信息传播技术为基础,由文化创意、文化制造、文化传播、文化消费、文化怎么写作和文化交流所构成的新兴的产业链已经形成,世界文化的现代化和工业化的生产过程已经步入了快车道.文化产业带来的不仅仅是精神文明的成果,也为社会创造出了巨大的财富.
我国自2003年正式启动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以来,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朝阳产业”,所创造的价值,在GDP(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地位越来越重要.如今,举国上下已基本形成如下共识:文化既是事业,也是产业,只有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才能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