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其评价综述

更新时间:2024-03-1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215 浏览:9880

中图分类号:G80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2)12-000-02摘 要 心理健康是近年来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旨在对国内外近年有关心理健康的研究进行综述,展现现在的研究概况,以期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关 键 词心理 健康 综述社会的发展使得人们生活方式改变、生活质量提高的同时,也使人们面临着更多的心理压力和危机,心理健康是近年来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心理健康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关于心理健康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一、心理健康的定义什么是“心理健康”呢?国内外学者都曾对心理健康做过纷繁复杂的界定,至今尚无一个公认的定义.心理健康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综合概念,它涉及医学现象,心理现象和社会现象等.不同学科的学者由于所处的位置和角度不同,对心理健康有着不同的观点和看法.正如卡普兰所说:“许多人都试图定义心理健康,但是这是一个混合的领域,难以给予精确的定于.它不仅包含知识体系也包含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人际关系的质量.”1946年第三届国际卫生大会认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身体、智能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指出“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本身及环境许可的范围内所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但不是指十全十美的绝对状态.”《心理学百科全书》(1995)对心理健康的定义是:心理健康又称心理卫生,它有两方面含义,第一个方面是心理健康,个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不仅自我情况良好,而且与社会契合和谐;第二个方面是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的原则和措施.综合论述,尽管目前没有公认的心理健康定义,但是在看法上有相同的趋势,既强调个体内部的协调与外部的适应,把心理健康视为一种内外协调的良好状态.二、关于心理健康标准的研究(一)国外学者关于心理健康标准的研究1946年第三届国际卫生大会界定的心理健康的标准:身体、智能、情绪十分协调;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能彼此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D.Schultz(1977)提出四条健康的标准:能够意识控制自己的生活;能了解自己的实际情况;坚定的立足于现在;强调增加紧张而不是降低紧张的重要性.弗罗姆(E.Fromm)把心理健康的研究重点放在对“开创性的人”的心理特征的探究上.主要包括:开创性的思维;开创性的爱;幸福;良心.杰何达(Jahoda,1958)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自我的特性,自我的认识;自我成长、发展和实现自我;人格整合;自主性;认识现实;掌握环境.Peter Greenspoon(2002)的心理健康标准:情绪健康;人格健康;社会适应良好;人际关系和谐.(二)国内学者关于心理健康标准的研究国内的很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心理健康标准:姚本先(2002)提出:智力正常;情绪适中;意志坚定;人格统一完整;自我意识正确;人格关系和谐社会适应良好;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刘华山(2001)归纳出六条心理健康的标准:对现实正确的认识;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自我调控能力;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生活热情;工作效率.黄坚厚(1976)认为心理健康有四条标准:从工作中获得满足感,乐于工作;有朋友,乐意于人交往,能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对本身具有适当的了解,悦纳自我;和现实环境有良好的接触,对环境能做正确的、客观的观察,并能做健全有效的适应.张春兴和杨国枢(1980)的心理健康标准:了解并接受自己;认识并面对现实;工作休闲并重;主动参与社会活动.此外还有不少关于学者提出的不同的心理健康标准.面对如此纷杂的心理健康标准,学者们总结归纳出在确定心理健康标准时存在两大原则和两大倾向,即“众数原则”和“精英原则”,“生存性标准”和“发展性标准”, 无论其心理健康标准如何,大致都遵循两种原则、具有两种倾向性.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关于心理健康标准的探讨上,单一的“众数原则”或单一的“精英思路”都有局限,两者的兼容并蓄才是可取的;生存标准和发展标准,则无论固执于哪一端都是不适宜的,两者之间的关系应该是融合贯通.由此我国先后有多位学者(张海钟,叶一舵,石国兴)提出心理健康标准的双维结构模式.三、心理健康理论研究的发展成果(一)社会适应不再是心理健康的唯一标准.心理健康的标准应当是注重社会性和个体性的统一,既能考察适应状况也能考察发展状况.开始注意生存标准(众数原则)和发展标准(精英思路)的统一和协调.多位学者据此提出了双维结构模式.(二)注意到心理标准研究的本土化,认识到心理健康标准的文化相对性和社会历史性.同一社会、不同文化环境以及同一社会中的不同历史阶段、人们的心理健康观往往存在差异.提出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应当有自己的标准.但是,具体的本土化的心理健康标准不多见.(三)心理健康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在拟定心理健康标准的时候兼顾影响心理健康各因素的静态分析和动态评估.对人生的不同时期应采用不同的心理健康标准.基于对这一动态的认识,学者们对个体发展的不同时期采用了不同的心理健康标准.有一系列儿童、青少年、大学生、中老年群体的心理健康标准的研究.(四)强调多学派心理健康观在心理健康标准研究中的体现和整合.面对心理健康的复杂性,张海钟先生认为应当允许不同学科对心理健康有不同的定义.叶一舵先生认为心理健康标准研究需要相关学科的合作.四、心理健康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一)实证研究不足.近年来对心理健康的研究多集中理论研究方面,缺乏有价值的实证性的研究.从笔者调研心理健康方面的文献来看,近年来国外的有关研究多集中于主观幸福感、 自我概念、 生活满意度等方面.国内研究则呈现两方面特点,一是就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有关理论进行探讨,这类研究思辩性强, 以分析、 解释、 经验总结为主.显示了强劲的发展趋势,有关的专著和译著大大增加.二是用某种测量工具或问卷就心理健康的某一方面进行调查、 分析, 强调数据、 实验和临床性,具有一定的实证研究色彩.但这类研究只属于描述现状的层次,对解释事物的本质规律无疑还有距离.(二)虽然开始考虑本土化的心理健康标准研究,但最后都似乎落入为西方心理健康观进行论证的“巢臼”之中.对国外心理健康标准的罗列多,疏于对本国传统心理健康思想的系统挖掘和整理,漠视本国民众的身心特征,制定出来的心理健康标准未能凸现本土化.(三)心理健康标准是心理健康概念的具体化,没有对心理健康内涵与实质的明确认识,就不可能回答真正的心理健康标准的理论问题.但很大部分文献中,在提出心理健康标准时,对什么是心理健康.(四)大多数理论研究在某些问题或热点上“扎堆”,对实践的指导意义不大.且存在于心理健康标准研究中的诸多的分歧与不足导致了其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五)理论研究的不足.一是至今没有解决心理健康标准中是否应引入道德这个评价内容.江光荣(1996)提出,心理健康评估应是对心理机能的评估,心理健康的标准应围绕着心理机能的健全与否来制定,社会价值与人的心理健康标准无关.但有学者对此(叶一舵,张海钟,2001)则持有截然相反的意见,他们坚持有些品德问题必须作为判断心理是否健康的指标.也有学者对“智力”是否该纳入心理健康标准的评价中产生疑惑.二是对心理健康评价内容的提出更多是来自经验,缺乏足够的上层理论支持;评价内容之间缺乏聚焦和整合.参考文献:[1] 张力为.现代心理训练方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6.[2] 石岩.体育运动心理问题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3.[3] 江光荣.关于心理健康标准研究的理论分析[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6.4.[4] 叶一舵.心理健康标准及其研究的再认识[J].东南学术.2001.6.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