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的诉求教学文学

更新时间:2024-02-1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2757 浏览:105913

文学是人类情感的栖息地.文学作品是作家人生经历的写照,正如杨绛先生所言,“人情世态,都是天真自然的流露,往往超出情理之外,新奇得令人震惊,令人骇怪,给人以更深刻的效益,更奇妙的娱乐”.优秀的文学作品,或惊世骇俗,或雅俗共赏,或摇曳多姿,或高瞻深睿,给人无限的思考与想象.优秀的文学作品无一不折射出作家对美的追求和趋从.一部文学史,也是一个民族历史的宝库,表达的是一个民族美的发展历程.亲近文学作品,不仅可以积累知识文化,而且是积累智慧和丰富人的感情、美化人的心灵的重要途径.日本教育家小原国芳说过:“为了防止贪婪而可怕的物质追求和利己态度,光靠道德和宗教的力量是不够的,绝对需要审美的态度.”文学教育的审美功效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性是无与伦比的.

审美,让孩子有梦.文学是能让人做梦的.现在的孩子从二三岁就开始了文学生活.让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量接触文学作品,以更加舒展的方式解放学生的想象力、创造性,培养读书的兴致,生发出五彩缤纷的“梦”.别林斯基指出,青年时代是人的“精神幼年时期”,“他不过是美好的灵魂,但远不是实际的、具体的人”,“随之而来的必然是分裂”,将看到“生活的梦想和生活本身完全不是同一的东西”,这是“幼稚的、不自觉的精神和谐”向“不和谐与斗争的过渡”.但是别林斯基又说,这种“不和谐与斗争”最终将走向“雄伟的自觉的精神和谐”.周作人说得也很好,“梦想是永远不死的.在恋爱中的青年与在黄昏下的老人都有梦想,虽然它们的颜色不同,人之子有时或者要反叛她,但终究要回到她的怀中来”.人在年轻时都会“做梦”,甚至常常做“白日梦”.阅读文学作品就是教学生做“白日梦”.在文学的世界里,和主人公对话,和作者对话,和自己的人生经验对话,或痛苦焦灼,或酣畅淋漓,或大喜大悲,宣泄感情,使得生活有情调、有质感,寄托自己的精神.生活有梦想,就有希望和动力,这是多么美好的景致啊!

审美,让孩子站立.细究“教育”,更多的是哺育、孕育、养育、培育等这些都是生命的景象,是生命展开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让人成为精神上健全的人,成为文明社会的正常人.这个过程,也是人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一种自我关怀的精神,这种精神是以美为核心的,以自由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的人文精神.其实,人跟树是一样的,它越是向往高处温暖而光明的阳光,它的根就越要伸向黑暗而潮湿的土地.孩子成长的“土地”就是文学阅读.文学教育就是“树人”,是给人力量的.中小学语文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彼岸理想世界的向往与想象,对人类、自然、宇宙的大关怀,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并由此焕发出生命的与活力,坚强的、不屈不挠的意志力,永不满足于现状的批判与创造的欲求.有青少年时代文学阅读的精神垫底,以后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艰难曲折或经历人生的精神的危机,都能从容应对,坚守住基本的精神防线,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站立之姿势.


审美,让孩子优雅.王阳明说,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学也.文学作品的阅读其实是“心”的体验与创造,在美好的文学世界里,我们遭遇伟大的灵魂,促使我们不断觉醒,让我们看到善良与美好.这个美丽与快乐的过程是多么的优雅!优雅是人的一种美好的生活姿态与品性修养.优雅的人快乐、从容、自信,心力强大,生活有滋有味.对教育而言,孩子的天性、悟性与灵性是最值得珍惜的,需要格外的保养、呵护、滋润,要优雅从容,宛如散步般舒畅、闲适.阅读文学作品需要优雅,因为阅读中要感知、吸收、消化、积累、发酵,这个思维过程全部指向人精神世界的丰富与完善,人的理解力、感悟力、审美力均在这个过程中得以培养.语言是人存在的基本方式,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心理过程,文学教育在说与写的表达之中,人的情感得以宣泄和表白,人的灵魂得以净化与升华.因而文学教育应当像熬老汤似的文火慢煮.在事事求快、讲捷径的今天,需要一些勇气和定力.

雨果说过:“世上有一种东西比所有的军队都更强大,那就是,恰逢其时的一种理想.”以审美的诉求学习文学是一种厚重的关怀,一种浪漫的情怀,一种崇高的灵魂,这样的理想恰逢其时.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凤翔实验学校)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