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手文本感悟文学

更新时间:2024-03-1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7465 浏览:129773

【摘 要】 小学语文是工具学科,它作为培养孩子文学素质的一门学科,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孩子今后的文学素养,而文学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小学语文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就必须增加语文课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尽可能多的接触且深入地理解一些优秀的文学精品,从而培养小学生的文学素质.本文通过对小学语文教育中文学作品的深入分析,对小学语文教育中小学生文学素质的培养进行浅析.

【关 键 词 】 文学作品;培养;感悟;文学素质

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的工具学科,对小学生文学素质的培养起着关键性作用.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应以文本为出发点,深入文学作品,从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中提高小学生文化品位,培养审美情趣,健全人格,从而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培养小学生文学素质.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着手文本、感悟文学”是培养小学生文学素质的关键所在.“感悟”是人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情境性、体验性、直观性,又是一种情感历程,还是一种审美体验.王崧舟认为:“学生只有在作品中感受并真正领悟到了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空灵之美,才有可能转化为自身的审美能力,文学涵养.”①它指向的主要不是字面的意思,而是隐藏于文字背后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是对语言形象、情味、理趣、气韵的把握和领悟,是在个体受到语言和语境的触发后才产生的.因此,学生直接阅读文本,亲身投入语言环境,是感悟的前提和基础.从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不同的文学作品中不断地体会,不断地感悟,这样才能在认知、情感、审美、道德等方面有所提升,有所领悟,有所感受.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有了这样的感悟和提升,学生才会逐渐从文本中感悟到语文的意境美,感悟到文学中的真、善、美,才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道德情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健全学生的人格魅力,提升学生的文学素质.以下是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文学作品在培养小学生文学素质方面所起到的作用:

(一)认识真理,感悟真理,认识自我,完善自我

1.认识真理,感悟真理

文学可以帮助小学生从外部世界找到客观事物存在的规律,认识到外部世界真理的存在及重要性.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往往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与学习来帮助小学生认识真理,感悟真理,从而多角度认识自然,认识社会,了解世界.例如,在朱自清的《匆匆》里,有这样几段文字: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朱自清将自己对时间流逝的惋惜从文字中表现的淋漓尽致,把日子比喻成针尖上的一滴水,它滴在大海里没有声音,没有影子,充分说明了时间流逝之快而自己却没有留下任何东西.又把时间的流逝写到了每一个角落“水盆、饭碗、双眼、手边等”,每时每刻都在经历着时间的远去.当学生读到这些文字时便感悟到了文字中透露出的时间流逝给作者带来的惋惜和感叹,作品中表现出的时间流逝的客观规律让孩子们懂得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写寸光阴”的真理,懂得了生命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里应该做有意义的事情,为生命留下痕迹.

2.认识自我,完善自我

好的文学作品可以帮助孩子们认识自我,完善自我.例如,《梳羊角辫的小姑娘》,文中写到小姑娘“红领巾”助人为乐的事迹,在学习这个故事的同时,孩子们从内心自我反省,自我认识,从而意识到自身的不足,激励自己像文中人物学习,改变自我.如,《少年闰土》,《小音乐家扬科》虽然这些作品都是从感悟形象入手,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会与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行比较,借助作品中人物的优秀品质,来对照自身,进行自我反思,从而对自己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入、更透彻的认识.同时也逐渐了解了人生的善恶、美丑,并因此来改造自己、提高自己.

(二)陶冶情操,培养情趣,感受形象,净化心灵,发展思维

1.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

文学教育是一种美育,通过文学的陶冶,铸成审美的心灵.所谓陶冶,王元骧认为:“以情感来调节情感,以情感来疏导情感,以情感来战胜情感,以高尚的、美好的、健康的情感来改造和排除庸俗的、低级的、不健康的、盲目而放纵的情感,从而使人们在情感上得到升华,进入到一种纯净而高尚的境界中去.”②一旦人们的精神上升到这种境界,就自然会形成对于美与善的向往心理和对于丑与恶的抵制能力.而优秀的文学作品向人们所提供的正式这样一种高尚的、美好的、健康的情感.学习文学作品,体味作品中反映的生活美,自然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在优美的文字及内容意境的感染熏陶下,既能陶冶情操又能受到美的教育,培养审美情趣.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感悟文学,同样,关键在于文本,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能震撼一个人的心灵,铸就一个人的灵魂,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

《月光曲》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着一个朝岸边涌过来等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这段文字描写的是贝多芬为盲姑娘和她哥哥弹琴时对琴声所表现意境的画面描写,同时也通过盲姑娘的表情传达了琴声的意境美.文字与画面结合在一起,“波光粼粼的海面”,“轻纱似的微云”,多么恬静,多么美好的景象,让人想象到生活的美好,大自然的美妙,周围都是安静而和平的,为本身穷苦的兄妹俩带来安定的感觉.再从这种安静而甜美的意境想象琴声,便不难想象琴声的优美动听.“波涛汹涌“则又是另一种意境的表现,突然变得狂躁,变得不安,读者能想象到的自然是与之前截然不同的琴声.粗放而强烈,带有毫无修饰的狂野奔放之美.贝多芬通过琴声让兄妹俩想象到了大海,体会到了音乐中的意境之美.作者则通过对大海的文字描写转而让读者想象到贝多芬琴声的美妙,体会到音乐的意境美,这就是文学作品所表现出来的魅力.学生在学习这篇文章的同时不仅体会到了文字中所表达的语言之美,而且感受到了音乐的意境之美、自然之美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之美,陶冶了情操,培养了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