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哥”刘振祥解密华北干旱

更新时间:2024-03-0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179 浏览:7402

最近一段时间,家住北京顺义区赵全营镇的出租车司机刘振祥频繁出入北京绿家园志愿者、北京志绿智环保科技公司等民间环保组织,希望能够在这些组织的帮助下,把自己近20年来对华北干旱问题的研究成果对外公布,进而扩大影响.

历时20年研究华北干旱问题


10月18日,绿家园记者沙龙请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出租车司机刘振祥,他演讲的题目是《华北地区缺水原因和解决办法》.很多人在最初听到这个题目的时候都会产生一种非常复杂的情绪,因为刘振祥的身份和他演讲的题目之间的确存在很大的落差.

绿家园负责人汪永晨在介绍刘振祥的时候说,刘振祥打破了记者沙龙邀请演讲人的先例.“刘师傅花了近20年的时间对身边的水问题进行研究,而且提出了自己的解决办法,但是从到学者到研究机构都没人理他.现在,在志愿者的帮助下,他写出了一篇长达13000字的论文,我很受感动.”

在刘振祥的研究里,他把华北干旱的原因归结为雨水越来越少:“地上没有水是因为天上不下雨;反过来,天上不下雨又是因为地上没有水,不能提供足够的、供蒸发用的水面和水量.这是个互为因果的关系.”

而刘振祥所想到的解决办法,概括起来有三条:一是封山育林,涵养水源;二是水库适当给下游放水,持续增补地下水;三是“水囤积”,即在下游广袤的土地上,因地制宜地造出一些湿地、沼泽、池塘,增加区域水体面积,以供旱时灌溉,平时蒸发.

其中,刘振祥最为推崇的是“水囤积”.“在每个村庄低洼处挖出大小不同的坑塘,把人们用过的剩水、废水储存起来;在大田边角处、结合处挖一些小池塘,把附近河水抽进来一些;在公路沿线沟渠附近的低洼地带,造出一些人工水塘,以积存雨水.在大地上制造出数以千计、星罗棋布的池塘、沼泽、湿地.”刘振祥说.他甚至对这些工程的投资和回报作了估算:要是注意因地制宜、节约利用的话,在华北五省搞试点,每个省总投入不会超过1亿元;而工程完成后的不长时间内,华北地区夏季最高温度可降低3摄氏度,年平均气温可降低2摄氏度,5年后可撤掉70%的空气加湿器,10年后华北地区的城市将成为宜居城市.

刘振祥演讲完后,在场的众多媒体记者纷纷提出了自己的问题:你得出这样的结论有什么依据?你做过试验吗?你是怎么计算的等对此,刘振祥也很坦诚地说,自己不能提供这些数据的测算依据,因为这些都还只是基于常理的推测.

对于刘振祥提出的这些想法,更多的人表示出了质疑.“我觉得刘师傅的想法有些想当然,经不起推敲.‘水囤积’工程应该会对增加空气湿度、降低气温有帮助,但是对于增加降雨量能够产生的效果微乎其微.北京地区的干旱是因为全球干旱带南移的结果,不是挖几个池塘囤点水就能解决的,而且挖池塘本身就等于修建小水库.”一位媒体人士作出了这样的回应.

一直在帮助刘师傅的志绿智负责人张俊锋说:“刘师傅的观点,感性、定性看似有道理,他的‘水囤积’建议,理论上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实践起来有很多困难.”

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

一位高校社团的负责人在看过刘振祥的论文后对记者说:“当我得知刘师傅竟然在记者沙龙上发表演讲的时候,我就已经很惊奇了,随后我又看了他写的论文,里面旁征博引、纵古论今,这对于一个仅仅受过八年教育的出租车司机来讲非常难得.但是,他的理论有太多的破绽,视野也有很大局限.”

另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环保人士表示,刘振祥的行为及“理论”,象征意义要远远大于实际意义.为环境问题,一个农民“的哥”撰写论文、四方奔走,既说明民间人士环保意识的空前提高,也表明当今环境形势的日趋严峻.这些才是更值得深思的.

的确,为了研究华北干旱问题以及解决之道,20年来,刘振祥几乎考察了北京周边所有的池塘和水库.“很多司机都不愿意拉郊区的活儿,因为怕回来的时候跑空,但是我很乐意.去昌平、平谷、密云,少给点钱我也愿意去,就是为了能够在回来的时候考察一下沿途的池塘和水库.”

为了这个“业余爱好”,刘振祥有时候连“份儿钱”都拉不够,只能从妻子养猪、种地的收入里拿出一点来贴补.为了找到“组织”,刘振祥还做出过一个很有创意的举动:寻找汪永晨.

有那么一个多月的时间,北京的公路上行驶着一辆非常奇怪的出租车,汽车后面贴着的一张纸上写着“寻民广播电台记者汪永晨”,这辆出租车的主人就是刘振祥.当时的刘振祥对华北干旱问题的研究已经基本有了结论,但是接下来该怎么办,他自己还没有主意.恰好在那时候,有一档电视节目播出了对汪永晨的采访,汪永晨大讲环保问题的形象,给了刘振祥很大触动.于是,他决定先找到汪永晨,找到“组织”.

但是,刘振祥只知道汪永晨的身份是人民广播电台的记者,其他的一无所知.于是,他找到了人民广播电台,但是却得知汪永晨经常不到单位来.不得已,刘振祥就在自己的出租车上贴了张“寻人启事”,很多打车的人都问他,“是不是有什么冤屈要找记者倾诉呀”.大概过了一个多月,有一位绿家园志愿者打到了刘振祥的车,在得知原因之后,很爽快地告知了汪永晨的.

现在,刘振祥已经是绿家园的志愿者了,他在记者沙龙发表演讲的那天,很多记者纷纷索要刘振祥的,以便做进一步采访.刘振祥没有直接公布自己的手机号,而是主动掏出了自己的几张名片分发.那是一张绿家园志愿者的集体名片,刘振祥在上面用签字笔写上了自己的名字和.

“我想找专家对我的研究成果进行论证”

记者沙龙过后,刘振祥陆续接受了《中国经济导报》、《中国经济时报》等媒体的采访,还在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做了一期节目,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刘振祥告诉记者,他做那期节目的时候,有很多听众打进,对他所讲的解决办法表示赞同.

刘振祥也对自己的研究充满了信心,他在从各种渠道为自己的研究成果寻找证据.“我的研究在世界观察研究所的《世界报告2006――中国与印度》里得到了印证.这个报告在‘保护淡水生态系统’一章里说,农村社区可以蓄积原本会从大地流失的一部分雨水,以便在干旱时期灌溉作物.方法主要是将雨水引入水塘、浅层地下蓄水层或其他囤水处.这些‘水囤积’技术不仅能提高收成,还可以预防庄稼在干旱年份绝收.”刘振祥说.

事实上,中国的西北地区,近年来也在大力推广“向天空要水”、“把雨水吃干榨尽”的活动,许多产业都围绕着屯积雨水展开.北京也在实施雨水利用工程,只是利用的思路略有不同.

12月上旬,刘振祥找到笔者,说要带着我们几个对他的研究非常关注的记者去进行实地考察,加深一下直观印象.同时,他也想了解一下还有什么其他的渠道可以把自己的理论传播出去.“我想把我的研究结论付诸实践,而让政府部门采纳我的意见,就必须先请专家对我的研究成果进行论证.但是我又不认识专家,不知道该找谁,总不能像上次寻找汪永晨一样在出租车上贴寻人启事吧?”刘振祥非常无奈地说.现在,刘振祥正打算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在网上发布,先听听公众的意见.

谁来指导刘振祥们?

像刘振祥这种情况并非个案,中国民间从来不缺乏关注环境问题的热心人士.他们身处最基层,可能是农民,也可能是工人,但是他们往往会耗费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和精力来研究、关注环境问题,并且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能够被有关政府部门采纳.

山东省苍山县交通局锅炉工刘宝敬,一直致力于对环保节能技术的研究.为了搞研究,刘宝敬将自己多年的积蓄、工资,甚至女儿摆地摊的微薄收入,几乎全都投入了项目研究,给全家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惠州环保志愿者吴祥德,为了研究和推广自己的生态治污技术,动员全家人都当了全职环保志愿者,耗尽了自己全部的积蓄,并且债台高筑.

这些民间“环保狂人”的环保行为都是自发的,往往在他们做了很久、做出了一些研究成果,同时自己的生活也陷入困境之后,他们的事迹才开始逐渐为外人所知.而媒体对他们的宣传往往是从精神方面进行,对他们关注环保的精神给予褒奖,却不去求证他们的研究方向、研究成果究竟是不是对的、有没有可行性.

“我们期待着能够有专家对刘师傅的研究进行论证,如果刘师傅的研究结论是对的,那么作进一步的宣传以及实践才是有意义的;如果刘师傅的研究有偏差,而且没有可行性的话,那么,也就没有必要让刘师傅在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从更广义的范围来讲,我们期待着能够有专家对‘民间环保科学家’们的研究给予指导,让民间环保朝着更理性和实际的方向前行.”一位资深的媒体人士如是说.(文/翟建伟)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