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基于工作特征模型的激励策略

更新时间:2024-01-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4150 浏览:157231

摘 要: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其工作效能的高低关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劣.本文基于工作特征模型来研究高校辅导员工作特征,提出一些具有激励作用的策略来改善辅导员工作的核心维度,调节高校辅导员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心理状态,提高其从事学生思政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进而以主人翁的心态投入到工作中去.

关 键 词 :工作特征模型;辅导员;激励;

1.工作特征模型

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诞生之后,人们开始注意工作本身对员工工作的激励作用,工作本身的特性成为研究的焦点,进而产生了工作特征模型理论.在此(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哈克曼(Hackman)和奥德海(Oldham)提出的工作特征模型(job charac-teristics model, JCM)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关工作分析的构想框架,以及对管理者设计具有激励作用的工作给予有效指导.而另外两个具有激励作用的工作设计方法―工作扩大化、工作丰富化则不能达到这种效果.根据工作特征模型,它提出五种主要的工作特点,并分析了这些特点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对员工的生产率、积极性和满意感的影响.同时指出任一工作都可以用以下五种核心维度:技能多样性(skill variety)、任务完整性(task identity)、任务重要性(task significance)、工作自主性(autonomy)和工作反馈(feedback).[3]

学习,研究工作特征模型目的在于运用,它为管理者设计具有激励作用的工作提供了具体的指导原则.管理者可调整相应的工作激励策略如合并任务、形成自然的工作单元、建立客户关系、纵向拓展工作、开通反馈渠道等来增加技能的多样性、工作的完整性、重要性、自主性,强化员工对工作意义的体验,提高对工作负责的态度,改善员工的心理状态,进而增加工作激励和工作满意度,有效提升个人工作绩效和成就感,达到切实激励员工的目的.[4]

2.工作特征模型视角下的高校辅导员激励策略

在组织中人们承担的工作应反映出环境变化、组织技术、技艺和能力、员工偏好的要求,因此,管理者应该仔细考虑对工作的设计.工作设计是将各种任务组合起来构成全部工作的方法.在工作设计时,基于以上因素激发员工发挥其潜能才能成为现实.工作特征模型是具有激励作用的工作设计方法.在新的背景下,基于此模型来研究高校辅导员的工作特征,提出具有激励作用的策略来改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维度,改善其参与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心理体验,提高其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积极性与满意感,以主人翁的心态投入到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去,进而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2.1整合任务:提升职业胜任力

随着社会的进步,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和工作内容也在发生着变化,从关注学生的思想教育已经发展到思想教育、日常管理、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创业教育等等,并随着时代的进步,工作内容还在向外延伸、拓展.高校辅导员角色的多元化导致其从事工作任务由一极向多极化发展、延伸.因此,在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整合、优化,有利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系统跟上内、外部环境的更新、变化,来更好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学校管理者,应及时考虑对高校辅导员所从事的工作进行合并、优化管理,并跟进高校辅导员个人专业素养的提升,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社团)活动的整合;把素质教育、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整合;把专业教育与社会实践的整合;社会(专业)实践与实习和创就业的整合;辅导员工作与学习深造、科研整合;教育方法技巧、教育资源开发与教育任务的整合;社会工作与高校学生教育的整合等等.优化合理的高校辅导员工作再设计会加快他们对新形势下学生教育工作挑战的适应,以及良好教育方式方法和成果的出现,来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效能.通过合并、整合、优化增加他们从事工作的内容来增加高校辅导员工作技能的多样性、丰富性,提升辅导员整体队伍的职业胜任力,进而激励他们从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2形成自然的工作模块: 纵向发展,由“杂家”走向“专家”

科研意识不强,没有学科背景支撑,科研条件欠缺,缺乏专业指导和训练.【5】这是制约辅导员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要因素.相对于专业教师来讲,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科研创新相对弱些,致使辅导员专业形象不强,以至于在普通老师眼中辅导员就是做杂事的,再加上学校不够重视和待遇上不去等等,影响到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自豪感和责任心.高校辅导员不仅是学生日常事务管理者,还应是学生管理工作的研究者,应参与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研究、探讨.这也是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因此,高校管理者要重视辅导员的职业发展,为其提供学习交流的机会,鼓励其专长发展.高校辅导员也要在从事辅导员工作时,就要结合自身实际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加强学生教育管理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并在学生管理教育实践中“有所为、有所不为”,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书育人的本领.同时围绕学生管理和教育(如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创就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社团管理等)的一个或多个专题领域展开深入细致的研究,撰写论文,形成自己的专业特长,成为思想教育专家、成才规划专家、心理咨询专家、就业指导专家等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由“杂家”走向“专家”,逐渐树立辅导员的专业威信和建立自我认同,强化其责任心和自豪感,进行内源性激励,从而提升工作主动性.

2.3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对话管理

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6]这是对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定位和角色定位.高校辅导员工作在学生管理的第一线,是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实践者,与学生经常沟通交流,与学生呈现亦师亦友的状态.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做好学生管理工作的基础.新的社会教育环境下,原有的僵硬的师生关系跟不上新的教育理念的需要.“身教胜于言教”.因此,高校辅导员实行“对话”管理,要以学生为主体,敬业爱生,尊重、理解学生,一视同仁、区别对待,为人师表,正确处理师生间的冲突等.创建一个、和谐的师生关系.辅导员要放下架子,采取“亲民行动”,增强思想教育工作的亲和力.走近学生,读懂学生,关心学生,做学生的知心人、好朋友,为学生排忧解难.在尊重关心、模范引导学生的过程中,辅导员良好的工作理念方法、办事方式准则、行为道德规范等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以及学生对他们的评价,从而在这个沟通反馈的循环中逐渐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 高校辅导员在体验教书育人乐趣中,诠释着“教学相长”―成长学生,发展自我.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增添了学生管理工作的技能多样性、工作自主性,并增加反馈信息.会强化高校辅导员的工作体验,提高其工作积极性.

2.4纵向拓展工作:提高自主性、灵活性

高校辅导员不仅是学生日常事务管理者,还应是学生管理工作的研究者.因此,高校辅导员要由以前的执行者变为学生教育管理的主动设计者、管理者、咨询者和指导者.网络信息时代,为高校辅导员开展工作提供了宽广的空间(如手机短信和飞信、E-mail、.BBS、BLOG和微博、和MSN).如辅导员利用网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创建积极的校园网络文化,加强舆论引导、建立预警机制,可以开通博客,与学生进行交流和开展教育工作;也可以建立群进行交流,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目的性.

高校辅导员要依据“育人原则”和“因材施教”的原则、个人特长和需要达到的教育效果,来选择教育方法方式、教育内容,使教育更贴近学生的实际需要;从建立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出发,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爱好以及学校的实际情况对教育活动进行策划、选择、设计、更新和整合利用、来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高校辅导员可根据自身需要选择学习深造的时间、方式,依据学生教育的需要进行相关研究和社会实践.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他们投入学生教育工作的主动性.高校辅导员不仅是教育方法方式的使用者,同时也是设计者,往往在教育学生过程中积累大量经验,利于他们在工作中选择最优化的教育方式方法,提高他们的工作自主权.学生教育工作的垂直拓展把管理者拥有的责任与控制权交给了辅导员,增强了学生教育工作的自主性,有利于提高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责任感、工作热情和工作灵活性.

2.5开通反馈渠道:有效、科学评估

高校辅导员具有队伍稳定差、工作对象多元化,工作内容繁杂,工作业绩不好评估等特点,在加上有些高校对辅导员工作定位不够明确,使高校辅导员对自身工作的认识和定位比较模糊,工作积极性也不高.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优劣是需要实践来检验,从而科学有效地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科学有效反馈、评估的第一步就是对高校辅导员进行明确的工作定位,制定明确的评估标准.这样的工作信息反馈才能使他们对自己的工作绩效有全面的了解,以便及时做出调整、优化工作方法.高校管理者和辅导员可以从下面三个渠道收集信息:教师信息源、学生信息源和个人业绩.教师作为信息源时,即辅导员间的互评,应采用量化的客观性的指标,以无记名方式进行,避免辅导员间产生矛盾.当学生作为反馈源时,即学生评辅导员,应采用量化指标来进行客观评价,也可采用开放的署名的方式,由学生在每周和在期中、期末写一篇对辅导员工作的心得体会,以获得学生对辅导员工作及受其教育的真实感受信息.个人业绩,就是个人在带学生时所取得的成绩和荣誉,可在一学期后来评价,这样也是对自我一个检阅,有助于高校辅导员个人成长和职业生涯的发展.此外,还有领导对高校辅导员工作的评价、看法.从理论上讲,高校辅导员应该在他们工作的同时直接获得绩效反馈.及时的信息反馈能正确引导和激励他们,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的做到精益求精,同时也能增加工作反馈特征维度.

三、结束语

高校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激发高校辅导员的积极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文章从工作特征模型这个理论框架出发,分析了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特征,提出了改善工作核心维度的策略,增加他们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良好体验,提高动机水平,从而对其进行内源性激励,提高他们从事高校思想教育工作和学生管理的积极性,进而有利于提升其自身软实力、职业胜任力和整体素质,以期达到提升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效能.

参考资料:

[1] 、[6]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 (令第24号) ,2006-7-23

[2](英)梅特兰(Maitland,I.)著;何小雷译. 员工激励.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3]、[4] (美)斯蒂芬P罗宾斯, 玛丽库尔特 著; 孙健敏,黄卫伟等译.管理学,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5] 柏路.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的现状透析及对策思考[J].高校辅导员, 2010.2:31-32

作者姓名:许福岩、出生年月:1984年9月、性别:男、民族:汉族、籍贯:江苏、职务:院团委书记、专职辅导员、职称:助教、研究方向:学生思政、工作单位:华东师范大学科学与技术跨学科高等研究院、、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