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贫困在的自卑心理

更新时间:2024-04-0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540 浏览:15816

摘 要 :贫困生是高校学生中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相比于一般学生而言,他(她)们承受着来自家庭、社会和自身等方面的压力,因此其比其他学生更容易出现心理方面的问题,尤其是抑郁、孤僻和悲观的自卑心理.本文通过对自卑心理的特点、产生自卑心理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解决贫困生自卑心理的对策,力求使贫困生摆脱自卑心理的困境.

关 键 词 :贫困生 自卑 心理问题

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是我国社会转型期贫富不均现象在高校中的反映.近年来,随着高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高校贫困生的在校人数也逐年增多.从正面影响来看,贫困促使很多贫困生更加奋发向上、积极进取,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经济上的重负往往使贫困生在心理上造成了无形的压力,从而导致了“经济贫困”和“心理贫困”的“双困生”,心理问题极大地影响着他(她)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尤其是抑郁、孤僻和悲观的自卑心理,促使他(她)们无法与其他同学一样都能被同等的对待

一、高校贫困生自卑心理的特点

自卑心理是个体由于自我认知偏差等原因所形成的自我轻视和自我否定的情绪体验.进入高校,贫困生经济上的重负、综合素质上的欠缺与那些花钱阔绰、思想活跃、兴趣广泛、具备多种能力与素质的大学生相比,往往形成强烈的反差,使贫困生产生强烈自卑心理.自卑心理的表现方式多样,主要表现为:其一,心情抑郁.贫困生由于经济上的重负导致心理上的重负,从而产生压抑、浮躁的心理,尤其是那些因父母离异等原因导致的贫困家庭的学生,他(她)们中的一部分人在面对经济和精神的双重压力时,不但不能较好地调整心态,反而怨天尤人,认为是自己的命不好,有时过于敏感,稍有不顺便与人发生争执,极大地破坏了同学之间的交往关系,有时则终日少言寡语、封闭自我、回避社交活动,从而陷入了无法自我疏导的矛盾中,逐渐形成抑郁心理,缺乏年轻人应有的活力和朝气,长此以往,出现抑郁症的几率将大大提高;其二,性格孤僻.有些贫困生由于经济上的原因不能融入集体,始终把自己当做“另类”看待,对老师、同学、朋友的好意总摆脱不了被施舍的感觉,在心灵深处设置了一道屏障,于是有意无意地与同学疏远,尽量少参加或不参加课外活动,不愿与老师、同学和朋友交往,从而在别人眼里逐渐沉默和孤僻的看法,但须不知其实他(她)们内心是十分渴望与人平等交往的.在各种人际交往中,他(她)们并不希望被人特殊对待,但理智与现实却不容他(她)们拒绝和脱离他人,正是由于这种矛盾的心理往往驱使他(她)们走向自我封闭和孤僻的道路;其三,自我悲观.部分贫困生不能正视自己的贫困,认为贫困带给自己的是耻辱,因此将自己埋藏在痛苦之中,从此对生活失去希望,对学习失去兴趣和动力.由于成绩不合格而试读或重修,生活上陷入更深的窘境.家庭负担重、思想压力大,让他(她)们经常处于精神紧张状态.为了生活费用而焦虑,为了家庭而焦虑,为了父母养育饿之恩无法报答而焦虑,这些都使得他(她)们经常处于由自尊心的损伤、自信心的丧失、失败感和愧疚感等交织而形成的紧张、不安、忧虑的消极情绪体验中,使

他(她)们每天徘徊在痛苦的边缘.

二、高校贫困生产生自卑心理的原因

1.家庭的经济状况

经济状况是导致自卑的主要原因.当结束高中时代进入大学时代的时候,他们会发现已来到了一个大相径庭的新环境,巨大的生活反差让他们对新的环境产生了强烈的恐惧感,同学们之间的金钱攀比让他们体验到心理上的不平衡,进而产生强烈的自卑感.据相关资料显示,约20%贫困生的父母已经下岗或无生活来源或无法获得经济来源,约30%贫困生的父母已务农作为家庭的经济来源.经济条件的不足,使他(她)们这个群体在学习条件、消费水平和人际关系交往等方面受到了极大地限制,在自卑感的驱使下,他(她)们更多地是把困难和压力埋藏在心底自己默默地承受.长此以往,会让他(她)们逐渐回避与老师、同学和朋友之间的交往,最终导致自轻、自贱、自残等自我拒绝意识的偏离.

2.社会的歧视

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社会大环境不断地刺激着学生的消费,大学生中不时泛起各种各样的消费热点,这无疑给囊中羞涩的贫困生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增添了许多烦恼.虽然来自社会的资助使贫困生学生在物质上得到帮助,但相当一部分的资助团体和个人为了达到某些商业等性质的目的,为了实现自己的经济效益和利益,把自己的资助行为大肆宣扬,这无形中给受资助的贫困生施加了一定得压力,特别是将受资助学生的名单进行公布,从而使贫困生的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这样很容易让他(她)们产生自卑心理.

3.学习压力的增加

许多贫困生进入大学后,为了解决经济上的问题不得不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进行勤工俭学,这样或多或少第减少了他(她)们在校学习的时间.由于大学的学习注重的是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较强的自学能力,这样会让很多贫困生都无法适应,尤其是来自信息相对闭塞的偏远山区的贫困生,在长期的勤工俭学之后必然会出现成绩下滑的现象,加上在考入该所院校的时候并不是自己的理想选择,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把学习成绩看作是自己实现价值的唯一标准,成绩上的受挫会使他(她)们对大学生活丧失信心,从而导致自卑心理产生.

4.就业前景的不明朗

随着我国扩招人数的逐年增多,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由于高校贫困生上大学的费用大多都是通过银行的助学贷款、亲朋好友的借债等完成.他(她)苦读十几年,为的就是能考上大学,能考上大学就以为着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将会前途无量.对于他们来说,毕业后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是他(她)们的理想信念,是摆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唯一途径,也是能还清所欠债务的唯一方法,但由于贫困生性格的内向、封闭、不善交等特点让他(她)很难在就业市场上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就业的受挫使他们的自尊心受到了很大的打击,使他(她)不得不自暴自弃,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

5.学校的管理欠缺

在“不能让任何一个大学生因为交不起学费而辍学”的精神号召下,国家各级政府、全国各高校、社会团体和个人对高效贫困生都进行了大幅度的资助,而且资助的幅度和力度逐年递增.但是,在对贫困生的经济问题进行关注时,我们却往往忽视其心理和品德的扶贫问题.小部分高校都设有心理健康鉴于的课程和心理辅导,有条件的高校还设立了心理咨询室,配备了专业的心理咨询员,大部分仍然处于空白状态.尽管进行了一定得宣传、教育和指导,但均未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即使有自卑心理的贫困生也不会因为自己的自卑心理也找专业人员进行咨询和解决,即使有找过专业的咨询人员也未必能真正解决其自卑的心理.

三、解决贫困生自卑心理的对策

1.加强对贫困生自卑心理的干预

要解决贫困生的自卑心理首先要教育贫困生学会接纳自己.既要勇于正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又要摒弃自卑心理,学会扬长避短,摆脱患得患失、优柔寡断的狭隘思想,增强自信心,把追求的境界定得高一些,视野放得宽一些,心胸更加开阔一些;其次要指导贫困生正确地认识自身的潜力.贫困学生要正确地认识和看到自己特有的长处,在更适合自己的领域中扬己所长、避己所短、准确定位、提高自信心、积极追求和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2.健全和完善贫困生的资助帮扶体系

经济上的贫困是导致贫困生自卑心理的一个重要的压力源.在给予贫困生心理帮助的同时要注重其实际困难的解决会对缓解其自卑心理起到重要的作用.学校可以为在校的贫困生建立贫困档案,通过定期,、分析整理的方法,采用奖学金、助学贷款、勤工俭学、助学金、减免学杂费等形式健全和完善贫困生的帮扶工作体系.与此同时要鼓励贫困生发挥自身特长,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贫困生的社交和社会实践能力,而且可以使其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帮助自己,有效地培养自信心.

3、强化对贫困生的心理教育和健康教育

近年来,心理咨询在高校得到了比较快的发展,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从总体来看,基础还比较薄弱,尤其是针对贫困生的心理咨询研究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必须进一步健全心理咨询体系,第一,要提高心理咨询对解决问题尤其是贫困生心理问题的重要性的认识,成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并配备专业的咨询人员;第二,要将心理咨询工作纳入正常的教学体系,开设心理咨询课程和讲座,开展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了解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掌握心理调适以及消除心理障碍的有效方法,完善个人品质,提高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第三,要扩大心理咨询的队伍,提高学生工作者的专业水平.除专业人员外,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党团书记辅导员以及班主任都要掌握心理咨询的知识和有效方法,以便针对不同情况贫困生的不同心理问题开展有效的工作.

4.增强贫困生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教育能力

基于我国的国情,贫困生应该认识到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这个大背景在短时间是不可能解决.来到大学后,不要怨天尤人,不要一味的活在高考失落的阴影下,首先要坦然的面对自己的不足,要积极的转变心态,对新的环境要有合理的定位、增强信心;其次要建立广泛而正常的人际交往,以一颗友善的心对待老师、同学和朋友,在生活上要勤俭节约,同时也可以通过正确的渠道减轻自己家人的负担;在学习上要积极进取,尽量挤出时间来学习专业文化知识.自我教育可以使贫困生不断提高自我生存、自我调控、自我激励、我发展的能力,促进心理健康的自觉意识不断增强,并学会心理调适方法,使外在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内化为大学生追求健康心理的自觉行动.贫困生群体境遇的相同、目标的一致,使得他们之间的共同话题较多,他们之间相互关心与理解、相互倾诉与倾听、平等的交流与开导,对其心理健康有着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自我教育和互助教育有机结合,有助于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及时解决和心理的健康发展,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积极倡导贫困生的主体自我教育和同学之间的互助教育,在更大的程度上解决贫困生自卑心理的问题.

四、结语

努力开展和强化高校贫困生的教育工作,使他(她)们能够有一个良好的、健康的心理素质是现在高校所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作为高校的一名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深入贫困生中去,用真情关心他(她)们,用真心打动他(她)们,在经济上给予积极的扶助,在精神上给予热情的关怀,在心理上及时疏导、积极引导,不断地创新工作思路和探索工作方法,最终使贫困生成为高校中一个优秀的群体,让他(她)们逐渐摆脱自卑心理的困扰.


相关论文范文